[圖文]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的婚戀傳奇
梁啟超
閨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梁啟超17歲。在當時廣東的最高學府學海堂苦讀4年後,他參加了這一年的廣東鄉試,秋闈折桂,榜列八名,成了舉人。
主考官李端棻,愛其年少才高,將堂妹李惠仙許配與他。惠仙比梁啟超長4歲。兩年後,二人完婚。
次年夏天,梁啟超偕夫人李氏南歸故里。
梁家世代務農,家境並不寬裕,新婚不久的梁啟超夫婦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書室的一個小房間權作新居。廣東的氣候溽熱難當,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適應。這位生於官宦之家、從北京來的大小姐,並沒有嫌棄梁家的貧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華。
梁啟超的生母趙太夫人早已仙逝,繼母只比李惠仙大兩歲,李惠仙仍極盡孝道,日夜操勞侍奉,深得梁家喜愛,在鄉里也博得了賢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維新」失敗後,慈禧命令兩廣總督捉拿梁啟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門,逃過了一場滅門之災。梁啟超隻身亡命東瀛,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個梁家的支柱。在幾個月內,梁啟超給她寫了六、七封家書,高度讚揚她在清兵抄家時的鎮定表現,鼓勵她堅強地活下去,並告訴她讀書之法、解悶之言,萬種濃情凝於筆端。有一封信這樣寫道:
……南海師來,得詳聞家中近況,並聞卿慷慨從容,詞聲不變,絕無怨言,且有壯語,聞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為任公閨中良友矣。
後兩人在日本得以重聚。李惠仙既溫良,又賢惠,不僅在生活上關心照顧著梁啟超和他的家人,在事業上對梁啟超也有不少的幫助。
梁啟超生於廣東,官話說不好,為此曾吃過不少虧。「戊戌變法」初期,梁啟超已名噪京城,光緒帝久聞其名。但在召見他時,因梁啟超不諳官話,彼此難以交流,光緒帝大為掃興,結果只賞了他個小小的六品銜。這也促使梁啟超痛下決心學好官話。李惠仙自幼長在京城,官話說得自是流利。自她來日本後,梁啟超便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夫妻二人,婦唱夫隨,不消多時,梁啟超的口語水平大有長進,在社交場合就得心應手了。
梁啟超與李惠仙一向敬愛有加,做了一輩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啟超卻為此悔恨終生。在李惠仙彌留之際,他對大女兒梁思順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順兒啊,我總覺得你媽媽的那個怪病,是我們打那一回架打出來的,我實在哀痛至極牷諍拗良犖遺律四忝塹男模始終不忍說,現在忍不住了,說出來想把自己的罪過減輕一點。」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啟超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噢使康;我勞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
賓主落座,何蕙珍便挨著梁啟超坐下,不時有一股淡香飄入梁啟超的心腑。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間,何小姐頗為活躍,她廣博的學識,不凡的談吐,尤其是她對梁啟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個宴會彷彿成了何小姐與梁啟超的對語,而他們兩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原來,梁啟超剛到檀香山時,到處奔走演說。清廷駐檀香山領事館買通了一家當地的英文報紙,不斷寫文章攻擊梁啟超。梁啟超心中不服,苦於不懂英文,不能回擊,只好置之不理。
不料此後不久,竟出現一樁怪事,另一家英文報紙上連載為梁啟超辯護的文章,文字清麗,論說精闢。顯然,作者對梁啟超的經歷和著述瞭如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終於大白,原來那些為自己辯護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這位華僑小姐之手。
臨別時,何蕙珍含情脈脈言道:「我十分敬愛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願期諸來生,但得先生賜一小像,即遂心願。」
數日後梁啟超踐約將照片贈與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報李,回贈親手織繡的兩把精美小扇。梁此時已墜入情網,幾近癡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來拜訪梁啟超,婉勸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說這樣會給他的事業帶來極大的幫助。梁啟超沉思片刻,隨即言道:「我知道你說的是誰。我敬她愛她,也特別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時我曾與譚嗣同君創辦『一夫一妻世界會』,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說我一顆頭顱早已被清廷懸以十萬之賞,連妻子都聚少散多,怎麼能再去連累人家一個好女子呢﹖」
閨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梁啟超17歲。在當時廣東的最高學府學海堂苦讀4年後,他參加了這一年的廣東鄉試,秋闈折桂,榜列八名,成了舉人。
主考官李端棻,愛其年少才高,將堂妹李惠仙許配與他。惠仙比梁啟超長4歲。兩年後,二人完婚。
次年夏天,梁啟超偕夫人李氏南歸故里。
梁家世代務農,家境並不寬裕,新婚不久的梁啟超夫婦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書室的一個小房間權作新居。廣東的氣候溽熱難當,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適應。這位生於官宦之家、從北京來的大小姐,並沒有嫌棄梁家的貧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華。
梁啟超的生母趙太夫人早已仙逝,繼母只比李惠仙大兩歲,李惠仙仍極盡孝道,日夜操勞侍奉,深得梁家喜愛,在鄉里也博得了賢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維新」失敗後,慈禧命令兩廣總督捉拿梁啟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門,逃過了一場滅門之災。梁啟超隻身亡命東瀛,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個梁家的支柱。在幾個月內,梁啟超給她寫了六、七封家書,高度讚揚她在清兵抄家時的鎮定表現,鼓勵她堅強地活下去,並告訴她讀書之法、解悶之言,萬種濃情凝於筆端。有一封信這樣寫道:
……南海師來,得詳聞家中近況,並聞卿慷慨從容,詞聲不變,絕無怨言,且有壯語,聞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為任公閨中良友矣。
後兩人在日本得以重聚。李惠仙既溫良,又賢惠,不僅在生活上關心照顧著梁啟超和他的家人,在事業上對梁啟超也有不少的幫助。
梁啟超生於廣東,官話說不好,為此曾吃過不少虧。「戊戌變法」初期,梁啟超已名噪京城,光緒帝久聞其名。但在召見他時,因梁啟超不諳官話,彼此難以交流,光緒帝大為掃興,結果只賞了他個小小的六品銜。這也促使梁啟超痛下決心學好官話。李惠仙自幼長在京城,官話說得自是流利。自她來日本後,梁啟超便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夫妻二人,婦唱夫隨,不消多時,梁啟超的口語水平大有長進,在社交場合就得心應手了。
梁啟超與李惠仙一向敬愛有加,做了一輩子夫妻,只吵了一回架,梁啟超卻為此悔恨終生。在李惠仙彌留之際,他對大女兒梁思順剖白了自己的愧疚心情:「順兒啊,我總覺得你媽媽的那個怪病,是我們打那一回架打出來的,我實在哀痛至極牷諍拗良犖遺律四忝塹男模始終不忍說,現在忍不住了,說出來想把自己的罪過減輕一點。」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啟超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噢使康;我勞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
賓主落座,何蕙珍便挨著梁啟超坐下,不時有一股淡香飄入梁啟超的心腑。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間,何小姐頗為活躍,她廣博的學識,不凡的談吐,尤其是她對梁啟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個宴會彷彿成了何小姐與梁啟超的對語,而他們兩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原來,梁啟超剛到檀香山時,到處奔走演說。清廷駐檀香山領事館買通了一家當地的英文報紙,不斷寫文章攻擊梁啟超。梁啟超心中不服,苦於不懂英文,不能回擊,只好置之不理。
不料此後不久,竟出現一樁怪事,另一家英文報紙上連載為梁啟超辯護的文章,文字清麗,論說精闢。顯然,作者對梁啟超的經歷和著述瞭如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終於大白,原來那些為自己辯護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這位華僑小姐之手。
臨別時,何蕙珍含情脈脈言道:「我十分敬愛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願期諸來生,但得先生賜一小像,即遂心願。」
數日後梁啟超踐約將照片贈與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報李,回贈親手織繡的兩把精美小扇。梁此時已墜入情網,幾近癡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來拜訪梁啟超,婉勸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說這樣會給他的事業帶來極大的幫助。梁啟超沉思片刻,隨即言道:「我知道你說的是誰。我敬她愛她,也特別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時我曾與譚嗣同君創辦『一夫一妻世界會』,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說我一顆頭顱早已被清廷懸以十萬之賞,連妻子都聚少散多,怎麼能再去連累人家一個好女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