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中國保存完整的殖民建築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壯的半殖民地史。在那些曾被半殖民的城市,歷史的痕跡仍處處可見,大連的日本神社、青島的德式別墅、上海的萬國建築和廈門的鼓浪嶼……21世紀的今天,這些殖民建築應該何去何從?我們是把它們看作中國的舊傷疤,還是像美國對待威廉斯堡一樣,將半殖民地小城的一草一木都保留下來?上海在這方面已經走得很遠,並曾在2003年提出將上海外灘建築申報世界遺產。
1.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哈爾濱一直成為沙俄、日本的殖民地及掠奪中心。沙俄文化給哈爾濱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最典型之處就是反映在城市建設上。現有的哈爾濱早期建築中,有俄羅斯的巴洛克式建築、埃爾諾貝建築、俄羅斯木結構建築,及少量的中國古典建築和日本近代建築等等。
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內,由沙俄修建,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2. 大連——日本聖德太子堂神社
100多年前,俄國人開建了這個城市。1895年底,日軍因侵佔中國領土而損害了其他帝國主義的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干涉下,清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向日本買回遼東半島。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大連地區都是主要戰場,並先後被俄日帝國主義者佔據近五十年。
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為了紀念日本聖德皇太子,在大連中山公園東側山丘建了聖德太子堂,裡面供奉聖德的木雕像,是大連唯一的神社遺址。
3. 天津——望海樓教堂
在簽訂《北京條約》後,法國攫取了天津望海樓一帶方圓15畝地方的「永租權」。1896年12月,法國傳教士謝福音主持拆掉了三岔口一帶海河北岸的崇禧觀,蓋起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天主教堂,當地人稱這座教堂為「望海樓教堂」。
1870年夏,天津發生多起兒童失蹤拐騙事件。此外,由於天氣炎熱導致疫病流行,育嬰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兒患病而死。於是民間開始傳言懷疑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並取其眼睛作為藥材之用。經查獲,綁架兒童罪犯均供認受到望海樓教堂教民的指使。於是,天津市民對侵略者的仇恨終於爆發,最後市民打死了謝福音和其他二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燒了望海樓教堂和法國領事館、仁慈堂。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
曾國藩經調查之後,「確認」育嬰堂並無誘拐傷害孩童之事,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並賠償法國人的損失。後來,清政府在原來望海樓的舊址又建起了新的望海樓,而且,新望海樓比舊望海樓還要高出三丈,直到今天也還是天津的一個景點。
4. 青島——歐人監獄
歐人監獄建築群位於青島市常州路25號,始建於1900年,是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也是殖民統治者侵佔青島的歷史見證。它最早是德國殖民統治者建立的司法機構,專門關押在青島的外國僑民,因此稱為「歐人監獄」;後在日偽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均為看押場所;新中國成立後成為青島市公安局看管所。由於其建造時間和啟用時間均早於聞名的旅順日俄監獄和上海提籃橋監獄,因此是中國目前使用時間最長的殖民時期興建的監獄。1996年監獄停止使用,改造後成為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和法制教育場所。
5. 上海外灘——「萬國」建築
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佔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佔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國和法國佔據。
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裡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上圖為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倣傚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檯,號稱遠東最長的吧檯,現為東風飯店。
6. 寧波——老外灘
寧波於1844年1月1日開埠,英、美、法等國都在這裡設立領事和副領事,並強行指定江北岸外灘一帶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即「老外灘」)。至二十世紀初,這裡已變成了五方雜處的洋場,沿著江邊,不僅有大英領事館、天主教堂、巡捕房等,而且有洋行、碼頭,還有夜總會、妓院、飯莊、戲院和彈子房等等,幾乎記錄了寧波開埠的整段歷史。
7. 福州——老倉山洋房
鴉片戰爭以後,福州成為清廷被迫開放的「五口通商」港口之一。在其老城區倉山遍佈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倉山西式老宅,是清朝末年至民國間由西方傳教士建立,是福州殖民文化的象徵。
8. 廈門鼓浪嶼——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是廈門歷史上第一個外國領事館。
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發動了鴉片戰爭,曾攻打過廈門,被我守軍擊退。翌年8月,英軍強佔鼓浪嶼。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廈門為「通商口岸」,並承認「鼓浪嶼仍由英國暫居」。
英軍於1843年11月2日設立領事事務所,派艦長紀裡布任首任駐廈門領事,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個外國領事。
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後,法國、美國、德國、日本、西班牙、荷蘭、丹麥、瑞典、挪威等殖民主義者,蜂擁踏上了鼓浪嶼。鼓浪嶼這個彈丸之地,成為各國領事館聚集的「萬國領事館」。
9. 廣州——沙面西洋建築
沙面島在歷史上曾是英、法兩國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英法兩國選中了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距離清朝閉關鎖國時期中國唯一的的外貿區「廣東十三行」相當近)作為租界地址,填築成島。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
10. 澳門——議事亭前地(廣場)
葡人來到澳門的幾百年中,帶來南歐的建築藝術風格,也逐漸融合了中國的建築格式,表現出一定的折中主義。
澳門有不少廣場具有濃厚的葡萄牙色彩,如,議事亭前地。廣場的地上鋪砌著波浪型葡萄牙黑白碎石,仿如大浪滔滔的海洋,配以各款海洋生物及澳門景點為圖案,更具立體感,充份表達葡萄牙的航海事業,亦巧妙地切合澳門昔日的漁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