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簡介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孟子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漢族,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市是孔子和孟子的誕生地)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貴族的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周遊列國。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人為師時姓曾名參(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參,即曾子),後更改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孔汲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為《孟子》七篇」。孟子雖提倡民本,仁政,遊說於諸侯間,卻常逞嘴舌之快,自以為得意,在其著作中也得以一見。這可能也是他遊說失敗一大原因。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孔汲。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孔汲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說法是,孟子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拜入孔子之孫孔汲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孟子出生時孔汲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孔汲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於孔汲,孟子的學說的確受到了孔汲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