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世界相鄰國家之間是如何互相挖苦的?
語言上的障礙使兩個西方人都會產生文化隔閡,更不用說一個東方人和一個西方人之間的隔閡。本文作者翟華通曉英、法、日三國外語,在海外25年間積累了大量跨語言文化間的交流經驗,他說:「語言更像是一扇扇窗戶,掌握不同的語言就會推開不同的窗戶。如果再對流一下,一定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讓我們跟隨他,打開世界一扇扇窗……
唐朝詩人王勃有詩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說好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像鄰居一樣親近。但是要講國家或民族間的關係,咱老祖宗早在戰國時就發明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似乎專跟鄰居過不去。且不說古今中外鄰國之間兵戎相見大動干戈的例子,就說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談笑風生,也可見一斑。我在國際組織工作,有來自五大洲的同事、朋友,似乎誰都覺得自己的民族比別的民族風趣幽默,尤其是喜歡調侃相鄰的民族。
印度VS巴基斯坦
長途電話&本埠電話
有一次,我的印度朋友一本正經地問我:「知道嗎?我們印度總理去巴基斯坦訪問去了。」沒錯,我是好像在報紙上看見這個消息了,本想問問他的看法,卻不料他滔滔不絕地自己講起來了:
我們總理去了以後,巴基斯坦總理非讓他參觀巴基斯坦的高科技通訊中心,說是能與陰曹地府打電話,建議他與那邊的已故總理尼赫魯聯繫一下。印度總理半信半疑,結果一試還真行!通話效果特好,而且收費僅一個盧比。我們總理回去以後,命令科研部門立即研究同樣的通訊設備,絕不能落在巴基斯坦人後面。
結果等巴基斯坦總理回訪時,印度總理同樣請客人參觀高科技通訊中心,與在陰間的已故總理布托聯繫一下。結果發現美中不足的是通話費用高得驚人。等貴賓離去以後,印度總理生氣地問:「怎麼搞的,這不是丟我們印度人的面子嗎!」一位印度科學家小心翼翼地解釋說:「報告總理先生,從我們這裡往地獄打是長途電話,而從巴基斯坦往那邊打可屬於本埠電話。」
美國VS加拿大
自己行動&依賴國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歷史上積怨甚深,宗教又不同,互相之間冷嘲熱諷本是免不了的。令我奇怪的是美國人和加拿大人歷史文化相近,也互相擠兌。我們的朋友中就有這樣一對美國和加拿大的年輕人,碰到一起就拿對方開涮。據加拿大人說,美國人都怕死,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到了陰曹地府怕付不起房租和水電費。那美國人則講了一個故事反唇相譏: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一個加拿大人和一個猶太人因為捲入一起車禍,受了重傷。送到醫院以後,搶救無效,三人一同見了閻王。那閻王爺見到美國人說:「這麼年輕就到這裡來了?你給我500美元,我就送你回去。」那美國人二話不說就付了錢。閻王爺也說話算數,當時就把美國人打發回人間。美國人在手術台上一睜眼,倒把醫生嚇壞了:「你怎麼活過來了?」
美國人於是一五一十把見閻王的事說了一遍。那醫生接著問:「那另外兩個人呢?你們不是一起上去的嗎?」美國人說:「沒錯,我們一起上去的。我聽見那閻王爺也向他們要500美元。我離開的時候,那猶太人正在跟閻王討價還價,而那加拿大人還躺在那裡等政府替他付款呢!」
短短一個故事把美國人的實際、猶太人的狡黠和加拿大人對福利制度的依賴都反映出來了。
法國VS比利時
城裡人&鄉巴佬
在歐洲,法國民間創作了許多有關鄰居比利時人的故事,處處透著高貴聰明的法國城裡人對卑微愚蠢的比利時鄉巴佬的嘲弄。這裡信手拈來一則:
有一位比利時人去巴黎看望在這裡唸書的表兄,臨走時想買一架手風琴帶回去。那表兄自告奮勇地說:「我在巴黎時間長了,說話已經是純粹的巴黎口音。我替你去砍價,省得法國店主欺生。」
在商店裡,那表兄問:「這手風琴多少錢?」老闆盯著買主看了看,反問道:「你是比利時人吧?」那兩個比利時人大惑不解:「你怎麼知道?」老闆說:「我其實很想把這東西賣給你們,只可惜這不是手風琴,而是暖氣片。」
面對層出不窮的法國版「比利時笑話」,比利時人是怎麼想的呢?我的一位比利時朋友聳聳肩膀說:要是法國人沒有別的樂趣,那就讓他們說去吧!不過他馬上告訴我一個關於法國人的比利時笑話:
比利時人發現了一個發財致富的妙方:你去市場上買一個法國人,然後再按這法國人自己對自己的估價把他倒賣出去即可。
一次週末聚會,一位法國人又興高采烈地給我講了個法國版比利時笑話:
說是有兩個比利時人租了條船去河邊釣魚。其中一個比利時人說:「哇,這裡的魚真多,咱們在船上做個記號,下次還來這裡釣魚。」另外一個比利時人聽罷不解地問:「你以為下次我們還一定會租到這隻船嗎?」
哄笑之間,這法國人突然問我:「你們中國人喜歡取笑哪國人呢?」我想了半天,把中國的鄰國想了個遍,實在沒有答案,於是老老實實地說:「中國人只喜歡開自己的玩笑。」然後給他講了「刻舟求劍」的典故。那可是我們中國人說自己的事,沒拿哪個鄰國當笑料。
案例
一個美國小伙子在法國的「悲劇」
我工作的法國實驗室裡來了一個實習的美國小伙子,名叫「鮑伯」。一個月下來,我問鮑伯對法國印象怎麼樣,他摸著腮幫子說:「法國人見面規矩太多,這30天在法國與人貼臉問安的次數比我在美國25年總數還多!」
一個週末,法國同事們張羅到一家新開的餐館撮一頓。席間,坐在對面的一位法國小姐點燃了一根香煙,指了指面前的水杯對鮑伯說:「請給我倒點兒水。」鮑伯一看礦泉水瓶離小姐比自己還近,就脫口問道:「怎麼,你不舒服嗎?」小姐吐著煙圈兒,瞪著眼睛回答說:「沒有啊!」我知道鮑伯還沒有習慣法國人特有的「galanterie(對女子獻慇勤術)」,趕緊拿過水瓶替小姐倒水。小姐面帶慍色,八成心裡在想:「這個美國佬怎麼這麼mufle(沒有教養)呢?」
吃完了主菜,就該上甜點了。已經開始打呵欠的鮑伯很想在吃甜點的同時飲咖啡。那個堂館耐心地告訴鮑伯按規矩應該先吃甜點,然後才能上咖啡。鮑伯心生一計,稱甜點不吃了,請上咖啡。堂倌聽罷,轉回去端上一杯咖啡奉上。鮑伯正竊喜間,不料堂倌已將甜點悄然撤下……
鮑伯是個聰明的美國小伙兒,六個月後,當他實習結束離開法國時,不僅已經完全掌握了法國大餐的「吃」道尊嚴,更是學會了討好女人的 「galanterie」,儼然成了翩翩法國君子。
過了幾天,我收到鮑伯從美國發來的郵件,講述了他回美國後的一次「不幸遭遇」。那是在一所大學校園裡,鮑伯看見對面一個女生手裡的書不小心掉在地下,鮑伯習慣成自然,趕忙搶先把書拾起來,遞給女孩。沒想到,美國女孩冷冷地說:「我沒有手嗎?我最討厭這種自作多情的男人了。」
在華盛頓間諜博物館體驗中國
那一年,經過四次搜身,三次脫鞋,換了兩個航班,我這才抵達了處於「桔黃色」(意即「面臨相當大恐怖襲擊危險」)警報之下的華盛頓。
在第九大街一家酒店住下,從窗戶望出去,左面就是戒備森嚴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大樓。而FBI斜對面的一幢暗紅色建築外面卻顯得熙熙攘攘,排隊的人群形成了長蛇大陣。定睛一看,原來這些人是在等著參觀「國際間諜博物館」。
當我掛著照相機,排到等待參觀的隊伍中以後,馬上感覺到是犯了一個錯。在這麼多參觀者中,我是唯一的黃種人,第六感官告訴我,在其他人的眼角餘光裡我其實就是一個間諜嫌疑人。
邁進展覽廳就好像走進了間諜世界。牆壁上花花綠綠滿是英文字母,字母中隱藏著一隻隻眼睛,盯得人渾身不自在。一位別著手槍的黑人胖警官,用誇張的語氣歡迎參觀者,間諜是世界上第二種古老職業,而華盛頓則是世界間諜之都,因為這裡的間諜數目超過地球上其他任何城市。
好像是為了印證這個說法,他還指著展廳中央的一個立柱上貼著的字條說:「間諜都是以偽裝的身份出現,大家看:這是一些間諜進入美國的時候使用的假身份。」
在間諜展覽館的陳設中,有一捆中國古代竹簡,上面刻的是《孫子兵法》。這件展品的英文說明是這樣寫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間諜教科書,因為這本2500年前的書裡說了這樣兩句話:「No matter is more secret than espionage(沒有比間諜更機密的事情了)」,還有「There is nowhere you cannot put spies in good use(沒有哪個地方你用不著間諜)」。我想來想去,大概應該是《孫子兵法》「用間第十三」裡面的「事莫密於間」和「無所不用間也」這兩句吧。
縱觀整個間諜展覽館七個展廳,從美國內戰、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前後一直到「9·11」恐怖襲擊,大大小小的間諜案例有數百件之多,涉案的有德國人、俄羅斯人、日本人還有更多的是美國人,但就是擺不出一件像樣的「中國間諜」案。
特別耐人尋味的是,一度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的「李文和間諜案」,居然在整個展覽中沒有一點兒痕跡,說明美國人實際上已經承認那是一起錯案。
我走出間諜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卻沒想到進了與之館相連的一家間諜商店。這裡有關於間諜的書籍、工具、玩具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最後,我花一塊美金買了一個間諜博物館的紅色紀念章。
紀念章上有一個大拇指的手印,旁邊還用黑體字寫有這樣一句話:「我從來沒有來過這裡——間諜博物館」,都留下手印了,還自稱沒有來過間諜博物館,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
但是對我這個中國人來說,最大的幽默是在這紀念章的背面。因為這上面還印有這樣一行小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鏈接
趣味小問答
1.非洲通行哪種語言?
非洲地區語言
非洲地區語言+法語、英語
非洲地區語言+法語、英語、葡萄牙語
2.老外和你說話一分鐘用了好幾個「you know」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Tags(口頭禪)
3.「比代(Bidet)」是有法國特色的生活用具,它是放在哪裡的:
客廳、衛生間、廚房
4.貝雷帽有幾種用途?
時尚裝飾品
時尚裝飾品+生活用品
時尚裝飾品+生活用品+體育器具
5.老外常說的「OK」是什麼意思?
熱情的讚譽,相當於「太棒了」
表示「贊成」、「同意」、「合試」
「就這麼著吧」、「還行」、「湊合吧」
答案:
1.非洲地區語言+法語、英語、葡萄牙語
2. 「you know」是一種口頭禪。
3.「比代」就是「坐浴盆」。
4.時尚裝飾品,可以用來遮陽擋雨,還可以當飛盤投擲。
5.老外誇人從不說「OK」。OK只是表示肯定。由於整天掛在嘴邊,有點「湊合」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