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現代戰爭很少見刀光劍影,能見到的大多是槍炮所帶來的滾滾硝煙,你略窺一下仍在燃燒的加沙戰場便知,開戰便意味著槍林彈雨和炮火連天。
古代戰場是否只見血腥而不聞硝煙呢?否。公元十六世紀時,大明朝便與日軍在朝鮮平壤,真槍真炮的大幹了一場,大炮對鳥銃,硝煙瀰漫。新華網刊載文章記錄了這場大規模的戰事,在戰火燃燒的平壤,明軍用火力最猛的大炮抗日援朝,成功擊退日軍。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說到古代戰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劍影,與現代戰爭中的槍林彈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樣也有與現代戰爭一樣的炮火連天。自從唐代開始嘗試將火藥應用於軍事,經過歷代不斷的改進,使用火藥作戰的方式已經名目相當繁多了。特別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藥來推送彈丸的金屬管形火器,其主要分為炮、槍兩大類,並在戰爭中逐漸取代刀、劍、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紀,明軍與日軍就在朝鮮平壤爆發了一場用大炮與鳥銃互相射擊的大規模戰事。
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1592年發動二十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軍民望風皆潰,國王李昖放棄京城,逃到義州,接二連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雖然已經逐漸平息了日本海盜在沿海地區的侵擾,但是對日本仍存戒心,對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不會坐視不管,遂決定進行抗日援朝之戰,兵鋒直指平壤。
明軍,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回顧明軍與日軍作戰的歷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名將戚繼光。戚繼光曾經在浙江訓練出一支勁旅,為最終平息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居功至偉,其後,他又奉命在北邊的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使這些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他還著有《紀效新書》及《練兵實紀》等兵書,對後來的明軍影響很大。而赴朝參戰的明軍,有北兵與南兵之分,北兵包括來自薊、遼等鎮的官兵,而南兵將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來,無論北兵與南兵,其都與戚繼光有很深的淵源。
當時,援朝明軍的裝備為火器與冷兵器,具體而言,火器有大將軍炮、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三眼槍、快槍、鳥槍、火箭等;冷兵器則有鐮、鉤、刀、钂鈀、弓箭等。曾經任職經略的宋應昌認為「中國制倭長技,全恃火器。」而各類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軍裝備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而屬於重型炮的各類佛郎機,裝配的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普遍使用的只能發射二錢鉛彈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明軍野戰時,軍陣前面通常由三至四排士兵分別用槍銃、火箭、大炮等各類火器輪流施放,絡繹不絕,打亂敵人的軍陣之後再與敵人貼身近戰。明軍近戰時以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掩護,後面緊跟著手持钂鈀、刀棒的士兵,組成一個個的戰鬥小組,協同作戰。
在平壤的日軍,其陸軍裝備有各類銃炮、倭刀、弓箭等。其中鳥銃對日軍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發射鳥銃時,先用眼睛通過槍管上的準星瞄準敵人,再用食指向後扣板機,這時燃燒在發射裝置上面的火繩,馬上應聲而落下,點燃槍管之內的火藥,將鉛彈推送出槍管,射向敵人。
火銃: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
日軍與裝備了大量火炮的明軍不同,他們普遍裝備的是鳥銃,與明軍的火力相比,處於弱勢。因此,日軍便盡量躲藏在工事之內,避免與明軍進行野戰。
戰火燃燒的平壤
1593年7月,明朝以遊擊史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五千為先頭部隊,進入朝鮮,直薄平壤。當時,平壤城內的日軍有二萬餘,統帥為小西行長。
明軍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門,然而城內卻是一片泥濘,騎兵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前來迎戰的日軍人馬全部披上鬼面、獅頭等飾物,使明軍的馬匹受到驚嚇。陷入泥淖中的明軍騎兵遭到日軍用鳥銃從左右兩個方向進行夾擊。日軍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兵折將——史儒及兩名千總均中彈而亡,祖承訓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內。
明朝接受因輕敵冒進而受挫的教訓,作了兩手準備,一面派人與日軍和談,一面重新調兵遣將,準備再戰。
日本在和談中堅決不肯撤軍,而導致戰火重燃。明朝於同年八月,任命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再次揮師入朝。李如松率兵馬四萬人渡過鴨綠江之後,在部分朝鮮軍隊的配合之下,向平壤進軍。
李如松為了迷惑日軍,令使者到日軍統帥小西行長處,進行議和。小西行長錯誤地認為議和有望。時人賦詩一首云:「扶桑息戰服中華,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氣還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川口長孺《征韓偉略》卷二)」。
小西行長派遣牙將二十人來迎接李如松,這些人當場被李如松捉獲了三人,其餘的或死或逃。李如松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對再度前來質問的日軍使者好言相慰,穩住了局面。
1594年1月6日,平壤城內的日本人華衣夾道,小西行長準備在平壤風月樓迎接前來議和的李如松。這時候,大隊明軍兵臨平壤城下,氣氛緊張,日軍方才醒悟,閉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戰正式爆發,鑒於日軍之中混有朝鮮偽軍的事實,明軍在平壤城前豎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寫道:「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配合明軍作戰的朝鮮軍隊在李益、金應瑞等人的帶領下進攻城東,被日軍守將宗義智擊退。當時,小西行長被困在平壤城外的牡丹台,但明軍並沒有得到這一個有價值的情報,只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牡丹峰上的一千多名日軍,日軍用鳥銃還擊,明軍馬上退卻,平壤城內日軍蜂擁而出,搶奪明軍掉下的十餘面鐵盾,亂成一團。明軍乘機回擊,日軍慌忙逃竄入城。小西行長亦藉機乘亂從牡丹峰突圍而出,回到了平壤城內。當晚,明軍用火箭擊退了夜襲的日軍。
明朝時期的火箭兵
正月初七,三營的明軍又向平壤的普通門發起試探性的攻擊,用佯退的戰術吸引部分日軍出城追擊,然後再回師,斬首三十餘級。
正月初八,明軍環繞著平壤城的西北面向日本發起總攻,諸軍鱗次漸進,塵土飛揚。其中,遊擊吳惟忠、副總兵查大受攻牡丹峰;中軍楊元、右協都督張世爵攻七星門;左協提督李如柏、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副總兵祖成訓、遊擊駱尚志與朝鮮兵使李隘、防禦使金應瑞等攻含毬門等等。副將祖成訓利用日軍輕視朝鮮軍的心理,故意偽裝成朝鮮軍,企圖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各路明軍相繼用大炮及火箭一齊射擊敵人的陣地。佛郎機、虎蹲炮等大炮的炮聲「響如萬雷,山嶽震搖」,硝煙瀰漫數十里,天地晦暗。火勢隨著西風漫延入平壤城內。明軍發射的一些火箭據說是有毒的,有的日軍聞了毒煙會頭昏嘔吐,而攻城的明軍則含了解藥。
日軍在炮火及火箭的壓制之下頑強地用發射彈丸、砸下大石、潑灑湯水等方法使攻城的明軍一度退卻。李如松率領五百餘騎兵來回指揮,並親手殺死了一名退下的士兵,示眾於陣前。
遊擊駱尚志將銃炮挾於腋下,大呼連放,不顧日軍在城上施放的槍彈及巨石,率領浙兵強行登上了含毬門。而李如松直接下令明軍用二門大炮轟碎了七星門的城門,明軍步、騎乘勝進入城內。遊擊吳惟忠也率軍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各路明軍紛紛突破了日軍的第一道防線,李如松督令平壤城內的明軍搬運柴草,四面堆積在一些日軍據守的房屋外面,放火將其焚燒成灰燼。
但是,日軍早已經在牡丹峰、七星門、普通門、風月樓及平壤城內其它地方築了大量堅固的工事。殘餘日軍藏身於土窟之內,一邊躲避著明軍的炮火,一邊用鳥銃穿過土窟的洞穴而向外不斷地射擊,拚命抵抗。明軍一時難以攻下。李如松的坐騎被鳥銃擊中、吳惟忠的胸部中彈負傷、而駱尚志在登城時也被巨石砸傷足部。仗打到這個地步,明軍已經傷亡數千了,只好暫時休戰,班師回營。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損失慘重,小西行長見援軍不至,便有意突圍,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脫下鎧甲,身著單衣攀登上高樓,冒著明軍發射的弓矢炮彈偵察出一條具體的突圍路線來。而這時候的李如松為了避免繼續攻城而加大傷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軍統帥小西行長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長隨即予以答應,率「不滿五千」的殘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長孺《征韓偉略》卷二),狼狽南逃。明軍及朝鮮軍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隨後,光復了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據統計,明軍僅僅斬獲日軍的首級就達到1647人。但日軍的傷亡總數不止這些,其連同被炮火轟炸、硝煙薰燒及其它原因而死的,總損失超過萬人以上。而明軍陣亡796人,受傷1492人。(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之《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
光榮屬於大炮
此戰,充分表現出火器的優越性,而明軍的大炮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日軍鳥銃,贏得了榮譽。《(朝鮮)宣祖實錄》之卷三十五記錄了朝鮮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進行的一番意味深長的問答,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讚歎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