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鄭和艦隊六百年前曾剿滅當時世界最大海盜集團 | 陽光歷史

 

A-A+

[多圖]鄭和艦隊六百年前曾剿滅當時世界最大海盜集團

2016年08月23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26 次



現代復原的明軍大型戰艦


中國海軍將於12月26日開赴索馬裡打擊海盜的消息,引起了國際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週刊》近日都將中國海軍的這次行動,比作「鄭和艦隊剿海盜」。國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在古代航海史上的意義,卻不大知道鄭和艦隊當年曾剿滅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盜集團,維護了東南亞海域的安全。


艦隊有船208艘,官兵27800人


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朝國力蒸蒸日上,經濟實力、造船技術、航海經驗都足以保證開展大規模的航海活動。


皇帝朱棣也有著雄心壯志,他不滿意明朝初期相對保守的對外政策,想向別的國家宣揚國威,展示明朝的實力,一當上皇帝,就多次派人要求周邊國家來朝見。


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朱棣主要是想藉機找到下落不明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很擔心朱允炆哪天復辟。所以,他決定組織一支陣容強大的海上艦隊「下西洋」。


據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介紹,鄭和,本姓馬,回族人,在朱棣還是燕王時就淨身入王府侍候,並因跟隨朱棣起兵有功而受賜姓鄭,他本名三保,所以也有人稱他為「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明成祖對他的忠心和才幹非常信任,所以派他帶隊執行這項規模龐大、行程艱巨的任務。


1405年7月11日,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詔書,組織船隊出使西洋。


鄭和率領208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率領官兵27800人,從南京龍江港起航,在江蘇太倉的劉家灣編隊集結,駛向福建長樂的太平港駐泊,以等候東北季風。冬天,東北季風來臨,鄭和船隊便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正式揚帆遠航。經過南中國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達越南的占城(今歸仁),然後到達印度尼西亞的達爪哇(今爪哇島)、馬來西亞的滿剌加( 今馬六甲)、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舊港(今巨港)、阿魯、蘇門答剌、南巫裡。再從南巫裡出發,橫越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到達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然後繞過印度半島,先後到達印度的小葛蘭(今奎隆)、柯枝(今科欽)、古裡(今卡利卡特,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


鄭和在古裡修整待航數日,並在該地立碑紀念,碑文說:「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最早建立的紀念碑。





明軍「佛郎機」快速裝填火炮 圖片來源:新華網


陳祖義:史上懸賞最高的通緝犯


鄭和巨型「寶船」至少有40多艘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航海儀器和武器裝備。像這樣大規模的船隊,如此精良的裝備配置,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頭一次,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前所未有。


船隊的軍事裝備如此精良,這事出有因。當時東南亞地區的海盜盛行,他們橫行不法,劫掠民間財物,當地官府也奈何他們不得。


綽號「海盜王」的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從此盤踞馬六甲十幾年,成為史上最大的海盜集團頭子,其成員最多時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範圍包括日本、中國台灣、中國南海、印度洋等地,總計有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隻遭其掠奪,明朝有50多座沿海城鎮被其攻陷過,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為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要陳祖義的首級。永樂年間,賞金更是高達750萬兩。


要知道,當時明朝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也才1100萬兩,所以陳祖義成了有史以來懸賞金最高的通緝犯。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朱元璋時期閉關鎖國,主要是因為海盜過於猖獗。


「海盜王」陳祖義後來跑到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的巨港一帶)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裡手下當上了大將。國王死後,他乾脆自立為王,成了渤林邦國的國王。他也到明朝永樂皇帝那裡進貢,可很多貢品並不是在本國港口準備好的,而是空船出發,一路搶,搶到什麼送什麼。回國的時候,他也不落空,又是一路搶回去。最讓永樂皇帝受不了的是,他不但搶西洋諸小國的船,連明朝的使船也搶。而且,實行的是三光政策,搶光殺光燒光。



明軍佈雷船[資料圖片]


鄭和艦隊殺海盜5000餘人


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在回航時抵達當地。陳祖義認定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有寶物」在船上,於是派人向鄭和表示他想投誠,其實陳祖義是想詐降,然後一舉搶奪鄭和的船隊。雖說陳祖義的人數和船隻數量都不及鄭和,但他鼓動部下說:「明朝的船隊雖眾,但操船者初涉遠洋,大多為河塘之師;明朝的船雖大,但行動遲緩,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師雖強,但多年未戰,驕兵,且以馬步兵為主。」更重要的是,陳祖義根本瞧不起鄭和:太監算什麼東西呀,而且這個太監還是靠陸戰出名的……


陳祖義沒有料到,鄭和對陳祖義早有提防,因為鄭和船隊經過占城以後,一路上聽到的都是對陳祖義的投訴。更幸運的是,陳祖義的陰謀被舊港一個叫施進卿的中國人知道了,他把消息告訴了鄭和。鄭和命令船隊準備應戰。


陳祖義率眾海盜來襲時,鄭和早有準備,用火攻燒燬海盜船,殺海盜5000餘人。此後鄭和的海軍又設法將陳祖義等三人生擒,囚於船中回京。皇帝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並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鄭和為東南亞海域剷除了海盜匪患,維護了海上交通安全,為沿海人民帶來福祉,受到各國稱讚。


鄭和船隊前後共七次下西洋。1433年4月,鄭和在最後一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因過度勞累去世,後賜葬南京牛首山。有史料稱牛首山的鄭和墓是一個衣冠塚,鄭和的遺體埋葬於印度西海岸。不過,東南亞的華僑則流傳著一個說法,稱鄭和葬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






明代「紅衣大炮」 圖片來源:新華網


配備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其實,鄭和的船隊還負有重要的外交任務:建立明朝和海外各國的固定聯繫。古代中國歷來以天朝上國、世界中心自居,把周圍的小國當成弱者、自己照顧的對象,要其作為藩屬之國定期向中國皇帝稱臣進貢。明成祖剛當上皇帝,其合法性又頗成問題,自然很想讓外國承認自己的地位,然後讓國內的官民服氣。所以,鄭和到外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讀朱棣的詔書,說明他是天意指定的管理天下的君主,要四方藩國聽從他,大家和平共處。這些國家如果奉召前往朝貢,就一律給予重賞。然後,鄭和還要代表明朝皇帝,按照傳統賜給藩國國王和重要官員不同級別的禮物,表示明朝的誠意。


此外,鄭和船隊還有別的重要戰略任務。明朝前期最大的外來威脅有北部的蒙古勢力和東部的日本倭寇。鄭和下西洋有如下戰略考慮:一是往西方和南方尋找戰略盟友,加強聯繫,增強對北方和東方入侵者的防禦;二是顯示明朝的海洋力量,警告那些可能從海上方向騷擾的敵人;三是從海上實行戰略包抄,牽制陸地敵對勢力,減輕北部邊防的壓力。


鄭和的「治盜」經驗:慎武


鄭和打海盜重在「治盜」,具體操作是:積極用兵但謹慎動武。


鄭和在平定陳祖義部的海盜時,採取關注民生、維護治安的做法,使海盜失去滋生的環境,而且鄭和船隊的活動還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鄭和船隊上帶有大量的銅錢、絲綢、鐵器、瓷器等中國手工藝品,每到一國除了贈送國君和官員之外,就用來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這些精美、罕見的工藝品,吸引了很多外國政府和商人,有些立刻就跟隨船隊來到中國開展貿易活動。


鄭和謹慎用兵還反映在對待斯里蘭卡國王的問題上。那一次,斯里蘭卡國王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眼紅起了邪念。他把鄭和請到宮中設宴招待,一面強行向鄭和索取金幣,一面又發兵搶奪鄭和的船隊。鄭和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他瞭解宮城中的士兵都被派去打船隊了,城中兵力反而空虛,於是火速調來2000多名將士,出其不意地攻打宮城,反而活捉了這個貪心的國王,並把他和他的妻子、主要頭目帶回北京,後來皇帝寬大地把他們放回本國,該國從此不敢再對明朝有任何不敬。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