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日本女間諜的懺悔:李香蘭的是是非非
李香蘭,一個曾冒充中國人為日本的遠東政策效力的女明星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她的「李香蘭時代」,正值日本侵華時期。《李香蘭》的作者之一籐原作彌說,「她在祖國日本和故國中國之間的夾縫中受到命運捉弄,度過了非常苦惱的青春歲月。」
山口淑子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1906年)從日本來到中國,她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瀋陽)。1932年,平頂山事件中,由於父親因「通敵」受到拘留,事後山口淑子一家遷居瀋陽。13歲時,山口淑子認了父親的中國同學、當時的親日派瀋陽銀行總裁李際春為養父,她也因此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李香蘭。
從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成立偽滿州國後,為了粉飾太平,弄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假象,特別開設了「滿洲電影製片廠」,山口淑子就是當時偽滿洲電影片廠的第一批女演員,而且還是當家花旦,拍些風花雪月的娛樂電影,來宣傳被日軍佔領的「淪陷區」人民也有娛樂消遣,好在國際上製造假象來掩飾他們侵略的事實,在日本奉天廣播電台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於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台,並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後,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
1937年,由「滿鐵」公司出資的電影公司「滿映」成立,李香蘭被聘為專職演員。她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蜜月快車》奠定了她「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的地位,後又演出了《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和《白蘭之歌》等侮辱中國的電影。到1942年李香蘭已經是東亞共榮國的巨星。追憶往事,山口淑子說:「在那個戰爭年代,為了生存,我的確是拼足了力氣學唱歌」。她稱,對那些曾為軍國主義服務、歧視中國人的電影而感到內疚。因受不了「李香蘭」身份的重壓,她在1944年從「滿映」辭職,客居上海。
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被軍事法庭以「漢奸罪」嫌疑審訊(另一有名的案例就是川島芳子),後因公佈了屬於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自己的日本人身份得以倖免。被判無罪。
1946年2月,她被釋放回國。但是,李香蘭的名字及她的音樂、電影,卻被刻意的遺忘在許多文獻裡,唯有香港對於這位曾經「演過」中國人的李香蘭,還抱著友善的態度,60年代尚被邀請至香港卲氏訪問、拍片。日後李香蘭的自傳說到這段,李香蘭自己說到:「當時我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女,只是按照大人們要求的去扮演交給我的角色。」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日本國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於社會舞台。同時她還寫作自傳《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髮黑眼睛」的和平摯願。作為政治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
■人生經歷
●李香蘭,本姓山口,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父親山口文雄於1906年來到我國東北,在「滿鐵」所屬的撫順煤礦任職。
●1920年2月12日,李香蘭出生於瀋陽市東郊的北煙台(今屬遼寧省燈塔市),取名山口淑子。
●1933年因其父的關係認奉天銀行經理李際春為義父,取名李香蘭。
●1934年山口文雄在北平結識了華北親日派人物潘毓桂,李香蘭認其為義父,改名潘淑華。
●1937李香蘭畢業於北京翊教女子學院。由於在電台所演唱的中國歌曲轟動一時,被「滿映」發現。
●1938年6月,李香蘭被聘為「滿映」特邀演員。
1938至1940年間,相繼拍攝了《蜜月快車》、《富貴春夢》等影片,這幾部影片多為「滿映」的國策片,政治上宣傳「五族協和」,是赤裸裸的宣傳品。李香蘭在拍攝這些影片時,只是現場按導演擺佈行事。但由於李香蘭天資聰慧,形象出眾,這幾部影片很快使她走紅。
●日本戰敗後李香蘭被控「漢奸罪」判死刑,因戶口簿證明日本人的身份得到承認。1946年2月,被國民黨政府無罪釋放後回到日本。
●1947年恢復本名山口淑子,重回日本演藝界,並一度活躍在好萊塢。
●李香蘭在美國時同雕刻家NoguchiIsamu結婚,閃電離婚。1959年與日本外交官大鷹弘再婚,中止了其跌宕起伏的演藝人生。
●此後李香蘭投身政界,1974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連任3屆,為日本的外交事業奔波世界各地。
■影史探疑
關於「滿映」時期的有關問題,記者採訪了現居長春的電影史家、「滿映」專家胡昶老先生。
疑點一:對李香蘭的評價
李香蘭是在中國出生的日本人,我們後來找到她的戶口簿,證明她確實是日本人。到日本戰敗前,在上海的中國國民黨當局想以「漢奸罪」起訴後被無罪釋放,這是1946年的2月。1978年李香蘭曾以政治家、友好人士的身份來華訪問,當時她對自己在中國曾經出演的「偽滿」 電影十分懊悔,也非常自省。
當時定下來的訪問地點有上海、大慶、哈爾濱及長春,當時她也有很大顧慮,是否不受歡迎會不接待她,到了長春,當時「滿映」她認識的幾個人都熱情地接待了她,她一再反省,稱自己是「有罪的人」。尤其是中日建交之後,她對於中國是十分友好並且始終持支持態度的。
疑點二:「滿映」時期電影的下落
滿映存在的8年裡,拍攝了不少的影片,既有故事片也有紀錄片。這些資料膠片一部分後來流失到前蘇聯,日本人發現後出高價買回膠片,編成了30集的錄像帶,在日本發售,當時是賣30萬日元一套。後來我們在日本的友好人士發現後向日本方面交涉,1995年5月,日本同意向中國政府贈送部分資料,一共帶來了兩套錄像帶資料,其中包括3部故事片,如《晚香玉》、《皆大歡喜》等;還有一些紀錄片,現在這兩套錄像帶資料一套保存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另一套保存在長春電影製片廠。
■過去時
「滿映」始末
1933年5月,關東軍參謀小林最早提出了建立偽滿洲國電影機構的設想。1937年8月,「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正式成立,簡稱「滿映」。
它是偽滿洲國管理電影攝制,發行和放映的專門機構。
1939年,曾任偽民政部警務司長的甘粕正彥被任命為滿映的理事長。滿映生產的影片分為「娛民」,「啟民」和「時事」三種影片。
「啟民」影片是直接體現國策電影思想的片種,滿映初期拍攝的《進展的國都》、《協和青年》、《光明的大地》等都是這類影片。在故事片製作方面,因為「國策」電影沒有市場,以情節性較強,宣傳性較淡的娛樂影片為主。
1945年日本投降,滿映理事長甘粕正彥自殺,滿映隨之解體。在滿映存在的8年裡,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
李香蘭心語點滴
●「當我們注視過去的時候我們不可以逃避。無論怎樣痛苦,那裡面一定有值得將來借鑒的東西」。
●「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著我的心,彷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
●在李香蘭的自傳《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半生》中提到,1937年她以中國人身份無意中參加了一次抗日集 會,當時沒有人知道她是日本人。每個人都表態「假如日本軍侵入北京,諸位怎麼辦?」李香蘭不知怎樣說好,只能說「我要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接著,她寫道:「我只能這樣說,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