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之後的第一功臣趙普為何沒有拜相?
大家都知道,在趙匡胤稱帝前後,最受重新的大臣是趙普。為什麼趙普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賞?其中,有公有私。趙普很早就追隨趙匡胤。早在趙匡胤從軍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請來趙普為趙匡胤講習學業,兩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在周世宗攻打清流關之時,作為門門客兼老友的趙普前來投奔趙匡胤,並獻策奔襲至後唐皇甫暉軍後,先奪取涂州,斷絕後唐軍後路,再和周軍前後夾擊。這一個計策非常大膽,也極為冒險。趙匡胤卻毅然選擇了相信趙普,並在清流關一戰中確立了自己在周軍中三巨頭的地位,執掌後周最為精銳的禁軍。
而在四年之後,趙普一手策劃了「陳橋兵變」,是擁戴趙匡胤稱帝的第一功臣。在歷史上,整個陳橋兵變中,趙匡胤彷彿是在眾人的一片吵嚷中,被逼披上黃袍,顯得很無奈的。其實不然,從前文我們分析趙匡胤兵變的「三步走」的情況看,早有預謀,是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而在整個兵變過程中,衝在前台的是所謂「十大元帥」,但他們不過是衝鋒陷陣的武將,講到運籌帷幄,只有靠趙普。而在《宋史》中,是把這份首功,算在宋太宗的名下,其實當時趙光義僅僅21歲,從軍不久,官職卑微,在軍隊中談不上什麼威信,更不是什麼獨當一面的大將,這樣寫不過是為宋太宗奪位做好鋪墊而已。真正的功臣,是趙普。
可是,在宋太祖取得帝位之後,大家都封官加爵,而趙普卻只擔任了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的普通官職。為什麼?
趙匡胤奪位之初,朝中尚有大量後周官員在徘徊觀望,淮南的李重進、潞州的李筠都是後周的死黨,而宰相王溥、范質德高望重,不能輕易拿下。趙普則長年在幕後,實際官職不高,資歷尚欠。於是趙匡胤讓王、范二人繼續為相,趙普參與軍政,在五年年之後,根基漸漸穩固,就明升暗降,陸續罷免王溥、范質,而趙普也在從征二李之後,被封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逐漸成為朝中大權實際的掌控者。在964年,趙匡胤即位的第五年,趙普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