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中國歷代人口普查:中國古代人口曾八落八起 | 陽光歷史

 

A-A+

[多圖]中國歷代人口普查:中國古代人口曾八落八起

2015年09月17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739 次


 



 


漢平帝時期的戶口調查,留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資料


 



 


從光武帝開始,東漢對戶口調查就形成了嚴格的制度


 



 


專家認為,隋煬帝時期進行的戶口統計,比較接近實際數字


 



 


唐玄宗統治後期,戶口管理十分混亂


 



 


王安石主張統計人口,不把女性統計在內


 



 


明朝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戶貼制度


 



 


清乾隆之後,中國人口的數字開始快速增加,到了清末,人口接近4億


  從2010年11月1日零時開始,新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開帷幕。人口普查是現代各國政府獲取人口資料、掌握國情國力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方法。早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人口普查。那麼,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從何時開始,在技術條件落後的過去,人們又是如何進行大範圍的人口普查並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大禹


  傳說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數字具體到個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的徐銘東老師說,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曾講到,從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以後,就有統計人口的數據,為13503923。但專家認為,這個數據肯定不能作為準確數據,因為並沒有文獻流傳下來,且這個數據具體到個位數,更難使人相信了。


  徐銘東說,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先民們就意識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曾經提出實行四民分業定居及書社制(按社登記戶口),強調城鄉人口、軍民人口的適當比例,認為「其野不足以養其民」,比例失調,則「國貧民饑」。而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與資源失衡會帶來很嚴重的問題,他說,過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織布,還是有豐富的草木果實和野獸的皮衣可以穿,因為人少資源多,而如今一個人有5個兒子不算多,但如果每個兒子又有5個兒子,如此往復,人口越來越多,而資源還是那些,那分到的就變少。


  正因如此,所以瞭解人口數量以實施相應措施顯得相當重要。那麼,中國有文獻記載,最早實施的人口普查開始於何時呢?


  西漢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為「避稅」誇大官奴婢數量


  《漢書·蕭何傳》中記載,在反秦戰爭時,劉邦的軍隊進入秦都咸陽,蕭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圖書收繳上來了,所以劉邦知道此時的人口已由原3000萬降到1300萬左右。可見秦朝時期是做過戶口統計的,但是後來這些戶口資料全部散佚。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調查數據是在西漢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戶口數,這是中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戶口統計。


  不過這些戶口統計數據還是存在誤差,主要是誇大了官奴婢的數量。徐銘東分析,這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西漢時期,很多奴僕被編入官府的戶籍,沒有徭役,但要對官員加倍徵收人頭稅。但是有一種是不收稅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時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餘萬,很多貴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們將其他人員也算作官奴婢不上報。

  東漢


  最為細緻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與選美同時並進


  西漢末年,戰亂和天災使人口從6000萬降至2100萬。這2100萬的數字是經過東漢對戶口調查得來的。


  東漢對戶口調查,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東漢時的戶口調查稱為「案比」,即案驗、比較。常常在每年8月舉行,同時,宮廷還會派人來「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選少女入宮,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麗的就可以入宮選妃子。


  東漢每年的戶口調查規模也是非常之大,從縣到鄉,上至80歲老人,下到6歲以下孩童,都要一一進行調查。東漢戶口調查的內容也很細,連身高、相貌都要調查,這些從現在一些考古實物中也可得到證明,在一片漢代的《居延新簡》上就寫有:「戍卒南陽武當縣龍裡張賀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這裡面包括的信息有郡、縣、裡、姓名、年齡、身高、膚色。這個叫張賀的人出生在南陽郡武當縣龍裡,30歲,身高七尺二寸,膚色黑。


  因為東漢重視人口管理,所以人口數量比之前增長不少。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桓帝永壽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記載的東漢最高人口記錄。


  隋朝


  古代比較近於實際的人口普查


  挨家挨戶當面看相貌


  東漢末期群雄割據混戰。公元3世紀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時期,,三國戰亂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萬。西晉統一全國後人口恢復到4000萬左右。但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使人口降至1200萬。


  隋朝建立後,對戶口管理很嚴格,多次進行全國規模的戶口大檢查,並且實行「貌閱」,就是對每戶的家庭成員都要當面驗視,看性別、年齡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齡人口脫漏。並發動檢舉,凡是戶口不實的,不僅戶主要受罰,鄉長裡正也要發配服苦役。所以史學家一般都認為隋朝戶口統計比較近於實際。據隋朝大業五年清查,當時的戶總數是8907546戶,人口總數是46019956人。不過經考證,這只是中原地區人口,江南和邊遠地區還有大量人口沒有統計進來。


  後期的戶口管理尤為混亂


  不登門不核實按上年人數主觀增減


  唐朝中期,因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急劇增長,最初的戶口管理也很嚴格,但從高宗開始,管理逐漸鬆弛,由於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日益加重,戶口逃亡現象越來越嚴重,到玄宗開元年間後期,戶口管理十分混亂,長期不做調查統計,「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戶籍,稍事增減,然後就上報了。並且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在《舊唐書·玄宗紀》裡記載了兩個數據,天寶十四年比天寶十三年,戶數突然降了740815戶,但人口卻增加了38821口,這都是戶口管理混亂造成的結果。


  宋朝


  最具有性別歧視特質的人口普查


  女性不算人口數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時的5300萬銳減為1628萬。


  宋朝政府對戶口統計又設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專指用於征役催稅的簿籍,又稱丁簿。在宋代的戶口調查統計系統中,以丁籍使用時間最長,也最為重要。但是,徐銘東說,所謂的丁籍制度和現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樣的,丁籍制度只調查每戶家中的壯丁,「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就是說這個調查只統計壯年男子,對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統計的。


  除了丁籍制度,宋朝還有保甲簿統計,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張,但不管是丁籍還是保甲簿,都只統計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這時的每戶平均人口都很少。但專家估計宋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1.1億。


  明朝


  古代內容最為寬泛的人口普查


  人口、家產、牲畜通通查


  經過元末戰亂,明初的人口甚至沒有明確數字。1370年,朱元璋為了整頓元末的混亂局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戶貼制度。由政府發給每戶戶貼,要求各戶詳細填寫人丁的數目、姓名、年齡、與戶主的關係以及該戶所有的產業。登記完成後調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去核實,對隱瞞或做假的,進行嚴懲。戶貼登記完成後由戶部負責管理,各地每年上報戶口增減情況,以便及時更正。


  這時候的戶貼制度登記可沒了性別歧視,男性女性都包括,比如有個洪武四年(1371年)的戶貼,上面就包括:成丁二口、不成丁一口、婦女二口等。並且還有他們的年齡。


  但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該制度被黃冊制度取代。黃冊把戶口、田產和賦稅三者合一,是明代主要的戶口冊籍,並且十年就重新登記一次,上面登記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賦役等,以及十年間的變化情況都詳細寫了進來。


  清朝


  古代最為實際的人口普查


  「攤丁入畝」致人數突破億口大關


  明末戰亂使得人口數量下降很快,只有四千二百多萬。


  清朝的戶口制度發展為每三年編審一次。但是,清代的人丁編審又出現了變化,直接為了收稅而將人劃分等級進行登記。清初的所謂「丁」,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16~60歲的男丁,而是承納丁銀(賦役)的人丁定額,不是實際的人數,是丁銀的代名詞。他們把貧富不均的人分幾等,不同等級的人收的丁銀都不同。在賦稅記載中會出現「半丁」以及分、厘、毫等數,所以這時候所記載的人丁數已經不是實際人數,只是統治者為了收多少稅而設計的。


  徐銘東說,這其實是清朝攤丁入畝制度的一部分,攤丁入畝就是不收人頭稅了,根據田產來收稅,因此帶來一個後果,就是導致清朝人口激增。因為之前生一個孩子就多收一份稅,現在沒有人頭稅了,農民敢多生孩子了,而且多個人多幹活,可以多點收穫。於是從乾隆開始,中國人口數字首次突破了1億,接著突破2億、3億,到清朝末年已經超過4億。


  民國


  出現了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


  「四萬萬同胞」之說由此開始


  徐銘東說,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調查是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口統計成員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此間,曾調查出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七千多萬,這樣的統計當然是不太精確的。但「四萬萬同胞」之說因此開始。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1953年,新中國開始了第一次規模巨大的全國範圍的普查,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國普查真離譜,一戶不到一口


 



 


    明朝黃冊庫裡,擺放著明代主要的戶口冊籍。此圖為明朝黃冊庫工作場景復原圖 本版皆為資料圖片


 



 


漢靈帝的何皇后就是在一次人口普查中被挑選入宮的


 



 


善耆親自製訂的人口普查計畫,因為清朝的滅亡而夭折


 



 


民國的許多警察素質低下,無法完成人口普查任務


 



 


新中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群眾積極性很高


 


    人口普查,任務艱巨而繁雜。不同的時期,因不同的原因,在實際的人口調查中,會出現百姓隱瞞不報、官員閉門偽造的現象。那麼,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瞞報和偽造行為呢?歷代統治者是各想各的招。比如,明朝就出動軍隊核實數據,民國讓官員立下保證書。而東漢時期的「人口普查」,甚至連選美也一併給辦了,你別說,還真的就因此出了一位皇后……


 


    人口普查中選出的皇后曾權傾天下

    東漢的戶口調查,在每年的八月進行。炎熱的八月裡進行戶口調查登記,居民衣著單薄,身形如何,一窺就知。漢靈帝乾脆就命人在調查戶口時,順便帶上專門看女人的相工,再相相良家十三歲到二十歲的女孩,容貌出眾的,立即就帶到後宮去。你看,這皇帝當的,多會算計,天下的人口心裡有譜了,選美女入宮也沒耽擱,真是一舉兩得啊。可別小瞧了這順帶的選美,漢靈帝的何皇后就是在一次人口普查的時候被選中入宮的,她的哥哥就是《三國演義》中有名的大將軍何進。

    何皇后是今天河南南陽人,雖然生在屠夫家,但天生秀麗。本來選美是有條件限制的,要求「良家」,這良家指的是有一定家世和背景。那麼,出身低微的她如何能順利入宮呢?可別小瞧了她那殺豬的老爹,有心計。女兒長得好,天天看也不覺得。但看到來調查戶口的人被自己女兒的容貌給「震住」了,就知道這女兒不是一般的俊啊,就動了心思。知道自己這殺豬的活計是沒法讓女兒走正常途徑入宮的,就心一橫,把家裡的老底子都掏了出來,全部塞給了相工。

    靈帝很快就對她寵愛有加,不久,她就為靈帝生下了皇子劉辯。這靈帝雖然之前有過數名皇子,但都夭折了。為防劉辯步幾個兄長的後塵,就把他寄養到一個道士的家裡。她也母憑子貴,最後被封為皇后,也因此跌進了權力之爭的漩渦裡。

    何皇后好妒,後宮的人都很懼怕她。同樣被靈帝寵愛的王美人知道自己有了身孕,惶恐不安,就主動去找了墮胎藥吃下,誰知腹中胎兒堅如磐石。後來,王美人生下皇子劉協。何皇后知道後,一杯毒酒就殺了她。董太后決定親自撫養劉協。這董太后也是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少帝劉辯即位後,她便專權,何皇后借助兄長的力量,除去了這個威脅,一度權傾天下。但董卓入京後,廢少帝,立劉協,何皇后也很快被他毒殺。東漢末年陷入群雄爭霸,天下很快就被三分。

    如果東漢的戶口調查沒有順帶選美,這東漢的歷史是否會被改寫呢?估計後來人會明白,人口普查就人口普查唄,還選什麼美,不帶這麼玩的。

    明朝

    出動軍隊核實人口普查數據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皇帝不知道國家的人口數,就像家長不知道孩子有多少。於是,1370年11月,朱元璋下令,命戶部調查並匯總天下戶口,每戶給予戶帖。皇帝直接下的命令,誰敢怠慢,戶部立刻行動起來,詳細地調查並記錄了每戶的籍貫、人口數量、姓名、年齡等。戶帖由居民自己保管,戶籍則由戶部收藏。

    在戶帖制度中,規定了一套相當完整的辦法,戶帖的格式和調查項目,由中央戶部統一規定,全國一致。戶帖上首印著「欽奉聖旨」4個大字,下面依次填寫戶主姓名、籍貫以及全家人口數。再下面就是全家其他成員的花名冊,包括家庭成員的姓名、性別、年齡、與戶主的親屬關係等。最後一項是戶別,即標明該戶是屬於居戶、軍戶還是匠戶等。戶帖登好以後,集中存檔,封存於戶部。戶帖由戶部統一印發全國各州縣,各州縣官領到戶帖後,必須派員按戶調查詢問,取得各戶的口供,然後逐項填入帖內。戶帖一式兩份,在帖的左端編印字號,加蓋戶部官印。調查項目填好後,截取一份交本戶收執,另一份交回戶部,戶部據此編製全國的戶籍。各地每年都要上報一次人員的增減,便得出全國準確的人口數字。

    可各地上交的人口數字準不準確、真實與否呢?這麼大的工程可都是靠下面的人完成的,如何能得到真實可靠的數據呢?朱元璋有辦法,他可是行伍出身,這江山都打下來了,這個問題還不好解決嗎?拿到數據之後,他就立即派出軍隊,分赴各地挨家挨戶地查對,一旦查出有誤,立即追究第一責任人,是官員沒盡責,斬!是百姓隱瞞人口,充軍!你想想,這樣一來,這人口普查,誰敢含糊。

    清朝:王爺親自製訂普查計畫卻半途而廢

    歷史進入近代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由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推行的。說到善耆,你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川島芳子,你一定會如雷貫耳。善耆就是川島芳子即金璧輝的父親。這位愛好京劇的王爺實際上很有作為,他在擔任民政部尚書一職時,就提出了要進行人口普查工作。

    在這次人口普查之前,中國的人口數字是40900萬人。這個數字是根據道光年間18個省上報的數字推算而來的,是個估計數,並不被其他國家承認。當時駐清朝的美國公使對中國人口進行了長期跟蹤分析後認為,中國那時的人口應該不超過兩億八千萬。

    善耆為了人口普查專門制訂了計畫,決定從1908年開始到1910年完成戶數登記,在1912年10月完成人口調查。善耆的計畫很詳實,只不過他沒料到,清王朝沒法走到1912年。清王朝的滅亡,使得這近代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因此被迫中止。不過,即便如此,也已經統計戶數有23400809戶。按當時一般大戶算一戶,每一戶平均10口人計算,也有兩億三千五百餘萬人了。如果全國都報來有可能達到4億人口。此數字只是人口普查工作開始一年的數字,遠沒有反映全部數據,只能作為參考數據。

    民國:警察胡編亂造人口數據錯得離譜

    民國元年,北洋政府組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此次人口普查的主力是警察。但是,當時的警察卻無法勝任這份工作。

    其原因是,一、人手不夠。民國剛剛成立,許多警察只部署到縣城一級,鄉鎮警察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基本沒有配備過。政府對鄉鎮的治安管理還處於失控狀態,而警員不足也是當時的常態。根據1931年的調查,僅河南一省,警額不足的就有三十多個縣。為了多拿補貼,各縣就虛報警察人數,比如,當時河南的信陽縣,上報警察名額為九十名,而實際名額才五十多。

    二、警察素質太低,難以勝任戶口的統計工作。當時的戶口調查,1913年國民政府內務部規定的人口統計表有23種,由縣統計的有22種。這就需要統計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最基本的人口統計知識。但是,民國初期各地警察素質不是一般的低,就連警官許多都是由退伍軍人擔任,甚至都沒有具備警察該有的學識和經驗。雖然當時對錄用警察的文化水平已作了要求,比如,要高小畢業或者相當程度,要文理粗通,具有普通常識。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則是另外一回事了,走後門的,拉關係的,導致民國初年的警察隊伍是老弱參差不齊,素質高低不一。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人口普查可謂漏洞百出,許多地方甚至不進行調查,就直接上報數據。稍有常識的人,拿到基層上交的人口統計表都會哭笑不得:普查出來的人口,有的縣男女人數完全相等,有的縣男女比例相差六十四倍以上。還有更出格的,有一個縣的人口數平均下來,致使每戶達到三百三十四人,而有的縣人口平均下來,每戶不到一人。瞧瞧這些警員,編出來的數據都與眾不同,太離譜了。

    為了保證戶口調查的準確性,上世紀四十年代,每到人口調查時,許多省不得不要求各鄉鎮長在上報戶口登記表時必須寫下保證書,以保證上報的數據是真實有效的,如果被查出不實情形,就甘願受嚴厲處分。這人口普查可不是一般的折騰人啊,都做到這份上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1953年:居民換上新衣排隊登記

    曾在北京擔任1953年人口普查「志願者」的劉義榮老先生回憶說,1953年的人口普查,許多人都有點顧慮,說剛剛登記完戶口,怎麼又要去登記?許多人還在擔心,如實填報會不會影響個人的切身利益,比如,年輕人害怕影響到結婚,老職工擔心會影響到養老金的領取,還有人擔心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用品計畫票的發放。「所以,需要我們加強宣傳。」劉義榮當年是北京一家工廠的職工,工作熱情很高,一聽說可以為人口普查貢獻力量,就第一時間報名了。他負責到北京的鄉下進行登門調查。「那次人口普查主要以居民到流動人口普查登記站主動登記為主,但還有一些地區很偏遠,不好設站,就靠我們這些年輕人利用星期天的時間跑了。」在劉義榮的記憶裡,他當年解釋最多的,就是「週歲」與「虛歲」、「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在設立流動站的地區,為了避免群眾弄不清狀況、跑冤枉路,在流動站設立的頭一天,劉義榮就和同伴們挨家挨戶地通知。在登記過程中,他們又幫助維持秩序,分批次地通知群眾依次到站登記。每次通知三到五戶。「就和我們現在去銀行拿號排隊差不多。那時做事的效率高啊,平均每分鐘能登記一個半,群眾從到站至離開十分鐘就差不多了。」劉義榮還告訴記者,當時的居民對人口普查相當重視,「幾乎都穿了自己最好看的衣服出來排隊,登記完了,就又換下了,那可是會客的時候才捨得穿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