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解密檔案披露:40年前中國智破西方化肥壟斷
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披露:40年前中國智破西方化肥壟斷
本報特約撰稿 金點強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聯繫也日益加強。與此同時,貿易摩擦也隨之產生,近來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貿易糾紛,我們應如何保護國家經濟利益?發生在40多年前的中日歐「化肥戰」,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1.中國化肥需求大增
據從德國國家檔案館獲取的美國解密文件——第807號情報記錄披露,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政府,決心解決糧食問題,出台了重大的農業發展計畫,這使得化肥進口量迅速增長。
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這段時間裡,中國農業雖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但還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美國情報部門提供的材料還是比較可靠的。僅就氮肥來說,中國的進口數量從1964年的40萬噸增長到1965年的50萬噸,到1967年可能增長到94萬噸。中國發展農業產生了龐大的化肥需求,這種新情況讓世界主要化肥出口國紛紛前來做生意。美國情報部門專門列出了從1963年到1964年中國的化肥用量:當時整個世界生產的氮肥是1484萬噸,所有國家的總進口需求是286.3萬噸。日本和西歐國家成了世界化肥的主要供應者,它們的出口額從1963~1964年的173.4萬噸,增長到1964~1965年的217.3萬噸。
這說明,儘管當時中國因為「文革」而政治動盪,但黨內還是有一些人頂住壓力,很好地貫徹了農業發展方針。一些西方觀察家一直懷疑,「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影響之一是犧牲農業計畫,並集中主要資源用在軍事工業計畫上。但是,中國化肥進口的持續增長,加上中國的穀物進口也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這些證據消除了西方的懷疑,表明中國的經濟政策沒有向軍事傾斜。
2.想瓜分中國化肥市場
解密的檔案顯示,中國進口化肥量日益增長,使當時世界化肥市場的價格非常堅挺。不過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農業技術雖沒出現較大的發展,西方國家的新技術卻層出不窮地湧現出來。新技術極大地降低了化肥的生產成本,並提高了產能,使舊的化肥工業生產方式被遺棄,西方國家的很多化肥生產商都建設了新的工廠來保持競爭力。
例如,在1966年初,西方國家新建和計畫建設的工廠,僅氨的產能預計就超過此前世界氨總產能的3倍。所以,可以預料的是,世界化肥工業生產將出現過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當時估計,1965年氮肥和一氧化二鉀的消費量是4000萬噸,比1964年上浮10%,預計1970年將增長到6300萬噸,但是1970年的產能卻將超過1億噸。
按常理來說,這將導致世界化肥價格的急劇下降。
但西方生產商卻努力維持化肥的高價,日本與西歐的企業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據解密檔案披露,1966年10月,歐洲復合肥協會(歐洲一家主要從事化肥生產和銷售的超級企業,形成行業壟斷地位)的代表,就頻繁地與日本工業家接觸,雙方經過多次磋商,在日本私下達成了劃分中國市場的計畫。
1965年中國的氮肥進口量是50萬噸,1966年是60萬噸。歐洲復合肥協會認為,中國在1967年的需求將是60萬噸。但日本的估計更準確,它讓歐洲復合肥協會相信,中國的需求缺口至少在80萬噸。在一項秘密的口頭協議中,雙方一致同意劃分中國市場——世界市場硫化氨每噸是48美元,給中國的折扣限制在每噸5美元之內(也就是不低於43美元)——如果中國按此價格進行交易,將會是西方潛規則的受害者。
3.中國智破潛規則
美國情報機構後來分析認為,當時中國以其購買力為武器,打破了日本和歐洲復合肥協會之間的秘密協議,成功壓低了進口化肥的價格。
第一個突破口就是歐洲復合肥協會,中方提醒它,如果它不按當前市場的合理價格交易,如果它不能給中國的化肥市場以更多的便利和優惠,那麼中國將不再歡迎它!
中方這招獲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對於利益至上的歐洲企業家來說,與日本達成的口頭協議並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罕見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賣」了自己的日本夥伴,與中方簽訂了合同。最終,在1967年,歐洲復合肥協會供給中國320萬噸硫化氨,當時市場的名義價格是每噸48美元,但它賣給中國的價格是每噸34美元。
檔案提供了中歐氮肥交易的內容:1966年11月初,歐洲復合肥協會與中方協商,儘管不知道細節是什麼,但中方同意以每噸34美元的價格購買64萬噸氮肥,並聲稱,如果歐方拒絕,整個合同將提供給日本。歐洲復合肥協會認為64萬噸氮肥可能是中國的全部需求量,並擔心如果不答應,自己會被踢出中國化肥市場(這也說明他們對日本人缺乏信任),因此感到驚慌失措而與北京簽訂了合同。
4.中國「不在一棵樹上吊死」
不過,聰明的中國人沒有就此止步,因為他們知道,中國農業發展的化肥需求應該有多個來源。更重要的是,從政治上說,中國當時也需要與日本維持一定的貿易關係。
早在1962年10月,日本前通商大臣高崎達之助率團訪華時,中國貿易代表廖承志就與他簽署了《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備忘錄規定從1963~1967年,平均年貿易額每方各為3600萬英鎊(當時1英鎊約合人民幣6.89元),雙方還指定了政治方面的聯繫人廖承志——松村謙三。
在該備忘錄簽署後,中日開始了關於化肥合同的具體協商。中方隨後披露了與歐洲復合肥協會的交易,並要求日本化肥工業滿足歐洲復合肥協會的價格,並要求日本在1966年12月20日前給答覆。
日本建議賣給中國60萬噸氮肥或一定數量的硫化氨(每噸46美元)。但中國不斷壓價,協商的最終結果是中國從日本那裡買了150萬噸硫化氨,價格與歐洲復合肥協會的一致——每噸34美元。
日本在這場交易中不得不讓步了,因為它擔心自己的化肥工業會被踢出中國市場。這樣,中國就節省了6600萬美元——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人民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西歐和日本對世界化肥市場的壟斷,為中國自主的化肥貿易政策奠定了基礎。
該解密檔案還寫道,儘管在貿易上對中國有利,但中國政府還是在政治上繼續批評日本首相佐籐榮作對中國不甚友好的政策,並措辭嚴厲地表示日本應該更相信中國。
解密檔案強調說,這些關於化肥的協商注定使佐籐榮作非常尷尬,因為此時正趕上日本的國會選舉,對華貿易問題是此次選舉的重要政治議題。日本政界要求佐籐榮作承認,他對中國的疏遠政策給了歐洲商人可乘之機,讓這些日本的競爭對手在中國市場上佔得先機。
確實,日本1967年出口到中國的化肥和鋼材雖然再創新高,但日本還是失去了有利的地位,中國的主要購買對像已開始轉向歐洲了。
在1967年11月15日結束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日本商人收到的鋼材新訂單寥寥無幾,而聯邦德國(西德)的代表則獲得了中國的大量訂單,足以讓他們的工廠幹上一年。日本1967年賣給中國的商品仍佔其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卻明顯少於1966年,而歐洲在1967年賣給中國的商品出現了明顯增長。
5.美國意在穩住「小兄弟」
在當年的冷戰背景下,美國情報機構的分析頗具憂患意識。該檔案認為,在不發達國家,中國化肥戰的勝利也可能對西方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因為如果這些做法激發了出口競爭,將降低國際市場上化肥的出口價。中國將作為一個獲勝者出現在世界市場上,它打破了西方對國際市場價格的壟斷。
美國情報還分析道,如果歐洲復合肥協會試圖維持化肥價格在不發達國家的高位運行,中國可能強有力地質疑為什麼歐洲和日本的化肥價格不一致,並進一步借助傳統的馬克思階級剝削理論來批判歐洲——眾所周知,這種理論在不發達國家擁有廣泛的市場,成為發達國家剝削不發達國家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進而激起不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敵對情緒。
美國情報機構最後提醒西方國家:「我們應該反思,儘管西方科技可以有效地提高化肥的生產效率,但中國利用其討價還價手段,首次從這種新技術成果中全面獲益。更有甚者,儘管這種新技術對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但西方國家如果運用不好,有可能遭受到更大的損失。」說白了,美國就是想穩住西德、日本等「小兄弟」,防止西方陣營被對手分化。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該檔案會出現在德國的國家檔案館。
6.增強中國做生意的信心
解密檔案中沒有披露中國是否知道日本與西歐方面曾達成秘密口頭協議,但中國高超的斡旋手段使其在這筆大買賣中獲得了成功,引起了美國情報部門的高度關注。
在當時,中國的對外信息獲取渠道狹窄,也難以判定當時國際化肥市場價格是否合理,但中國政府憑借直覺和分析,認定談判對手在漫天要價(當然也不排除精確的計算以及可能從其他渠道獲得情報),於是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國家長期的貿易壟斷。
中國人越來越懂得如何將自己的市場作為貿易槓桿來維護國家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首次知道與西方國家那些聰明的商人打交道時,怎樣才能佔據主動,增加了以後交易的信心,也增加了與西方國家的接觸渠道。
美國的情報機構還得出以下結論: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的中國已懂得有效利用全球市場,利用資本之間的競爭關係來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