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哪個更牛? | 陽光歷史

 

A-A+

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哪個更牛?

2015年01月22日 康熙, 歷史真相, 清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146 次

與中國相比,俄羅斯的歷史很短,北歐維京人9世紀南徙,與斯拉夫人組成基輔-羅斯公國,到現在只有一千年多一點。沙皇的名詞始於15世紀的伊凡雷帝,來自拉丁文西澤。歷史上,俄羅斯的皇帝大多是廢物、瘋子,而且弒君成風,一片野蠻、混沌。


不過,踏足聖彼得堡便會發現,這座皇城比起西方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想起彼得大帝(1672-1725)的輝煌功業。


本來,聖彼得堡的稱呼來自宗教,與彼得大帝無關,但這裡每一處都讓人想起他———300年前,這裡還是波羅的海邊的沼澤地區,僅用了30年時間便建起一座大城,而且城市美輪美奐,市中心巴洛克建築櫛比鱗次,難以駕馭的藝術風格馴服、和諧,花園和雕像星羅棋布,悅目安詳,散發出一種高貴、和平的高尚品位。


彼得大帝乃是歷史的異數,按俄國人的說法,他是一個偉人,身材高大(身高兩米多),人更偉大。他從小受到排擠,卻因禍得福,隨母親住在莫科斯近郊小城,生活自由,該城有一個外僑區,聚居著外國商人、手藝技師、各色人等。彼得常在區內流連,瞭解西方世界,結交了一批外國朋友,其中幾個成為日後的忠心助手。


他當上沙皇后,為打開俄羅斯作為內陸之國的出海通路,向土耳其開戰。雖然苦戰得勝,卻深感沒有艦隊之苦,因此,1697年組織大使團前往西歐。成員分為兩部分,外交官員負責遊說歐洲列強組織反土耳其聯盟,更多的留學生則學習先進的科學、工藝,尤其是造船技術。25歲的彼得也改名換姓,微服同行,身份是航海科學學生。16個月中,他到過波蘭、奧地利、德國、荷蘭、英國等地,到處參觀學藝,弄刀舞斧,在荷蘭和其他學生一手一腳造出一條三桅戰艦。


回到俄羅斯後,全盤西化貫穿了他以後20多年的統治。他的所作所為,小至禁穿傳統的寬袖長袍、聘請外國技師和專家,大至創立各種中央機構、改革貴族繼承權、訂立公務員制度、改進俄國文字等,短時間內便扭轉歷史的走向,重塑了民族的靈魂,把俄羅斯從愚昧落後的古老傳統裡解放出來。


聖彼得堡是這個徹底變化的成果和象徵,普希金在詩歌中稱之為開向西方的窗戶,俄羅斯走上現代社會之路,正是從這裡開始。


回頭看中國,與彼得大帝同時代的是康熙皇帝(1654-1722),統治時間長達61年,超過彼得大帝一倍。在中國人眼中,他也是一個少有的好皇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然而,當清朝與彼得所屬的羅曼諾夫王朝同在20世紀初滅亡的時候,中國仍停留在落後的農業社會,而尼古拉二世的俄國卻躋身西方工業強國之列,10月革命前一年,俄國政府債券在英法等地上市,大受歡迎。對於中國和世界歷史軌道脫節,中學教科書的解釋是,明清法律摧殘資本主義萌芽,包括:1、推行官營制度,限制商業發展。2、奉行海禁政策,阻撓對外貿易。3、限制民間開礦。4、重征商稅,壓制私人商業發展。


其中第二項引人注意,康熙與彼得類似,也有機會接觸過外國人,而且都是學問淵博的傳教士,如南懷仁、徐日昇、張誠、白晉等,見識過外國的新科技,鐘錶、天文儀器、望遠鏡無所不備,不會不知道西方世界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他曾模仿外國科學院建立了蒙養齋算學館,在1685年部分解除了從明朝開始的海禁,設置4關(海關的名詞便是這時候出現的)。但到了1727年,因為害怕漢人內外聯合造反,又走回頭路,重新建立海禁。之後一百多年,他的繼承人蕭規曹隨,閉關自守,錯過了汲取西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大好機會,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保住手中的權力,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是康熙模式的失敗關鍵。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