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索布魯氏菌和熱病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索布魯氏菌和熱病

2015年06月02日 科學探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87 次

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將布魯氏菌屬分成六個種20個生物型,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有羊、牛、豬和狗布魯菌,病原菌主要由患病牲畜傳染給人,使其出現發熱、關節肌肉疼痛、乏力、多汗等臨床表現,嚴重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損傷,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

在一次歐洲爆發的布魯氏菌病疫情中,農場主通過坑殺綿羊的方式嚴防病菌傳播。

最近,東北農業大學28名師生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新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去年12月,東北農大動物醫學學院的相關教師帶領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了未經檢疫的山羊,導致今年3月至5月期間共有27名學生和1名教師陸續感染布魯氏菌病。9月5日,校方延遲半年多才首次公佈師生染病信息。

無獨有偶,今年6月,寧波市鎮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該區兩家奶牛養殖場和一家屠宰場工作人員進行抽血採樣時,發現兩名屠宰場工作人員血液樣本呈陽性,被證實感染布病。

「布病」到底是什麼?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一起重大教學責任事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在中國屬乙類傳染病。(《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甲、乙、丙三類。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編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將布魯氏菌屬分成六個種20個生物型,其種類大致分為馬耳他布氏桿菌(羊型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牛型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林鼠布氏桿菌、綿羊布氏桿菌。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有羊、牛、豬和狗布魯菌,病原菌主要由患病牲畜傳染給人,使其出現發熱、關節肌肉疼痛、乏力、多汗等臨床表現,嚴重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損傷,引起腦膜炎等併發症。

這種細菌可能通過三種途徑進入人體:人吃了被感染的奶製品、通過人體表面的傷口感染,或通過眼睫膜、鼻腔黏膜、口腔等途徑感染。因此,「布病」發病率與動物養殖的衛生控制密切相關,在衛生監控比較差的地區發病率較高。發生在東北農大的布魯氏菌感染事件就是一起因衛生管理和操作不當引起的重大教學責任事故,導致學生通過後兩種途徑感染了布魯氏菌。

去年12月,幾名教職工先後從哈爾濱市香坊區一家名為「青喜」的養殖場購入4頭實驗山羊,但並未按《黑龍江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要求養殖場出具檢疫合格證明。

12月19日下午,東北農大應用技術學院畜禽生產教育0801班30名學生在動物醫學學院實驗室進行「羊活體解剖學實驗」。實驗之前,指導教師沒有按規定對實驗山羊進行現場檢疫。而兩位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過程中,也並未按標準的實驗規範嚴格要求學生進行有效防護。

據當時做實驗的學生王永傑回憶,「學校的實驗室並不像外人想像的那樣乾淨整潔,反而有些雜亂,我感覺甚至有些不衛生。我們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始做實驗。」另一名學生小何(化名)也說,教師對實驗時的操作規範並未做嚴格的規定,「沒戴手套,也沒有消毒」、「用來試驗、被染病的羊那天被幾個班級的學生重複使用,他們解剖時羊的子宮裡還有上一個班級同學留下來的紗布呢。」

事後,東北農大副校長馮曉表示,該事故是因學校在實驗教學中違反有關規定造成的重大教學責任事故,學校對事故承擔全部法律責任。截至目前,已有25人治癒,1人好轉,其餘兩名學生因骨關節少量積液,仍需住院觀察或門診隨訪。


歷史上的布魯氏菌病

布氏病遍佈全球,且由來已久。約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國的遠征軍進駐到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國家及某些島國,駐紮在馬爾他島上的英國軍隊突然出現了大批發熱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現高燒、大汗、肝脾腫大等症狀,當時不知得了什麼病,就按當地地名命名為「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等。

1887年,一位英國隨軍醫生大衛·布魯氏(David Bruce)剖檢死於這種不明熱的士兵脾臟時,用顯微鏡意外發現一種微小的細菌,並將之命名為「馬爾他微球菌」。後人通過實驗和觀察證明它就是引發那些「熱病」的罪魁禍首,而「布魯氏病」的名稱也由此得來。

上世紀20世紀初,英國一個專門委員會在馬爾他島討論布病的流行和預防時,發現當地山羊血清與布氏菌發生凝集,不久從山羊奶中也檢出了布氏菌。因此,大英帝國當局宣佈在馬爾他駐軍中禁止飲用山羊奶,發病人數明顯下降。這是歷史上最早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每年,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WHO報告發病例數約50萬例。流行較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有:歐洲、北非、東非的地中海國家、中東國家、印度、中亞、墨西哥以及中美州和北美洲。

據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數據顯示,每年發生在美國的布病案例約100起,和其他國家比起來不算很頻繁。檢疫局對牲畜採用「布氏菌全乳環狀試驗法」(Brecella Milk Ring Test)來確定它是否感染,另外,獸醫必須為所有剛出生的牲畜接種疫苗,降低動物間疾病傳染的風險——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每一頭牛的耳朵上都有一個「胎記」,這就是它們的「免疫證明」。

相比之下,愛爾蘭曾面臨的挑戰要巨大得多。在剛加入歐盟時,愛爾蘭聲稱國內是沒有布氏病菌的。然而到了1990年代,布病在愛爾蘭農場大規模爆發,尤其分佈在蒙斯特省。在之後20年裡,愛爾蘭一直難以突破奶製品出口僵局。

直到2009年7月1日,愛爾蘭政府宣佈終於徹底消滅布魯氏菌病,這耗費了政府幾百萬歐元。農業部長布蘭登-史密斯甚至把那一天稱為「愛爾蘭歷史上的里程碑。」

愛爾蘭獸醫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塞克司頓說「許多獸醫和農民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因布魯氏菌病遭受了許多痛苦,現在它不再成為威脅,這對獸醫行業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反觀國內,目前布魯氏菌病的疫情仍然比較嚴重,尤以內蒙古、東北、西北等牧區為甚。但對於普通人,尤其是城裡人來說,接觸動物的機會不多。這意味著,喝未經滅菌的生奶或奶製品,是普通人感染的主要途徑。

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表示,現在許多人追求「未經加工的原生態牛奶」,覺得「營養好、風味佳」。如果養殖條件好,衛生設施完善,剛剛擠出的「生奶」倒也沒有多大危險。「但如果奶牛或羊生病了,如被布魯氏菌這樣的致病菌感染,那麼它們的奶也會被污染。尤其是那些號稱『不用藥物、不用抗生素』的動物,這種風險就會更大。」

雲無心告訴記者,好在布魯氏菌不耐高溫,巴氏滅菌就可以把它們殺滅。「中國市場上合法銷售的牛奶,都經過巴氏或者超高溫滅菌,不會留下布魯氏菌。而對於那些非要喝『生奶』的人(銷售生奶本來就是違法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