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加拿大少女接吻後死亡:食物過敏症的艱難生活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加拿大少女接吻後死亡:食物過敏症的艱難生活

2014年12月02日 科學探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203 次


 


  2005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15歲的少女克裡斯蒂娜·戴福士(Christina Desforges)在昏迷九天之後被宣佈死亡。她是一位嚴重的花生過敏患者,在昏迷之前曾經與男友接吻,而男友在那之前曾經吃過帶有花生醬的麵包。所以,克裡斯蒂娜的死因被解釋為,殘留在男孩口中的花生成分引發過敏,最終導致了她的香消玉殞。


  這個消息顯然有很大的新聞性,也很快就佔據了許多媒體的頭條。不少很大的媒體,比如加拿大的CTV、美國的CBS、英國的BBC等,都報道並且採用了這一對死因的推測。而加拿大食物過敏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Food Allergies)更是準備用這個病例來發起一場關於食物過敏的教育運動。


  花生過敏,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誤認花生作敵人


  花生過敏來源於人體的免疫機制。當非身體的「異物」闖入的時候,人體的免疫機制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來「消滅」入侵者。花生過敏就源於身體對花生的「入侵」反應太過激烈。


  大多數人吃下花生的時候,身體就是把它消化、吸收,不會把它當作「敵人」。而對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花生中的某些蛋白質在第一次進入的時候,人體如臨大敵,經過層層動員和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後產生了一種被稱為IgE的蛋白質。等到下一次花生中的那些蛋白質再次光臨, IgE就會啟動相應的「反恐機制」來應對。而這種反應太過「小題大做」了,產生的一些物質如組胺等,對人體自身的損傷卻遠遠比「敵人」還大。花生中引發IgE和過敏的蛋白質被稱為抗原,而因為「小題大做」對自身的損傷就是「過敏」。


  在美國,大約有1%的人對花生過敏,大致相當於300萬人。在嬰兒中過敏的比例要高於成人,不過約有20%的過敏嬰兒長大後過敏反應會消失。


  花生過敏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皮膚、胃腸和呼吸道上。皮膚症狀通常有風疹、水腫和瘙癢等;胃腸症狀包括急性嘔吐、腹痛和拉稀;呼吸道症狀則有喉頭水腫、咳嗽、嗓音改變以及氣喘等。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都發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也可能還有其他症狀,比如低血壓和心率障礙之類。這些初期症狀可能在吃下花生後立刻發生,也可能晚至兩個小時。在初期症狀消退之後,大約還有三分之一的過敏者會發生次級症狀。次級症狀更難恢復,而且可能危及生命。


  因為過敏症狀與其他一些疾病的症狀相似,花生過敏的診斷並不容易。生活中吃花生與上述症狀的聯繫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不能作為依據。也就是說,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花生過敏是相當靠不住的。在醫學上,皮試可以提供是否過敏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提供過敏有多嚴重的信息——花生過敏會帶來體內特定的IgE升高,通過抗體反應檢測IgE的濃度才是另一條重要依據。不過,這種檢測有相當的「假陰性」——檢測結果是不過敏,但是實際可能過敏。在良好的控制條件下吃花生來測試是否過敏是最可靠的,不過這多少有點「以身試法」的感覺,具有相當的危險性,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引發過敏,需要多少花生


  一切的「毒性」都需要在一定的用量之上才能發生,那麼需要多少花生才能引發過敏呢?因為吃了帶有花生醬的麵包而殘留在口腔中的花生成分,就足以產生「死亡之吻」嗎?


  在克裡斯蒂娜事件的報道中,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接受了花生醬帶來「死亡之吻」的解釋。不過在數月之後,負責這個案子的驗屍官米歇爾-米倫(Michel Miron)公佈了檢驗結果:她並非死於花生過敏,而是死於嚴重哮喘導致的腦部缺氧。事發前,她參加了一個有吸煙者的聚會,凌晨三點左右她暈倒前曾說感覺呼吸困難。根據檢驗結果推測,她應該還吸食了一些大麻。米歇爾-米倫還指出,她的男友吃帶花生醬的麵包是在吻她9個小時之前,而殘留在唾液中的花生過敏源一般在1小時內就會消失。


  這個「死亡之吻」的案例之所以吸引了那麼多媒體的目光,很大原因是這樣小的花生量也能引發過敏。雖然被證實這種猜測並非事實,不過許多研究確實檢測過引發過敏所需的花生劑量。根據不同來源的研究,一般認為幾毫克的花生蛋白就可以引發過敏。一顆花生所含有的蛋白在300毫克左右,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的幾十到一百分之一就足夠引發過敏反應。


  因為引發過敏所需的花生蛋白的量實在很小,所以不僅僅是花生,任何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都有可能引發過敏。比如說,精煉的花生油不應該含有花生蛋白,對花生過敏者來說是安全的,但是冷搾或者提取的花生油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可能引發過敏。那些裝過花生醬等花生製品的容器,再用來盛裝其他食物的話也可能「污染」後來的食物,使之含有過敏源。


  過敏者的艱難生活


  就目前的醫學進展而言,花生過敏還是「不治之症」。一旦確診對花生過敏,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案」就是避免吃花生以及含有花生蛋白的任何食物。因為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是過敏發生之後的治療,並不能根除。等到下一次誤食花生,一切還是照舊發生。


  因為引發過敏所需的花生蛋白量實在太低了,任何可能含有花生成分的食品都必須避免。可是在當今社會,許多現成的食品中都含有多種原料,很可能其中的某些原料就含有花生成分或者受到過花生成分的「污染」。所以,花生過敏者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很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比其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更大。他們不能吃任何來源不明的食物,不能在外就餐。而且,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終生的「徒刑」。即便是「百密一疏」,對於他們來說都已太高——不管堅持了多久,只要疏忽一次,輕則進醫院,重則危及生命。


  對於花生過敏的孩子,父母的責任就更加重大。孩子是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誤食含有花生或者被花生「污染」的食物是很難避免的事情。父母必須做好「應急預案」,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出門在外,都得時刻關注著孩子的舉動,一旦有過敏症狀出現,必須服用相應的藥物控制病情,或者立刻送往醫院處理。


  如果過敏者除了對花生,還對其他食物過敏,那麼他的生活就更加艱難。理論上說,少吃幾種食物不會影響健康。但是,如果過敏的食物比較多,加上許多食物中會有「混進」過敏源的可能,他們可以選擇的食物就會少得可憐。人體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很複雜,可選擇的範圍越小,滿足營養需求的困難就越大。尤其是對小孩子,如何讓他們獲得均衡全面的營養而又不「犯禁」,實在是一件很不輕鬆的事情。


  科學家們在幹什麼


  食物過敏,尤其是花生過敏,對社會的影響是如此巨大,自然也就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從生物、醫學到食品,都有大量的科學家在對它窮追猛打。許多公眾關心的問題,也是他們研究的熱點。


  關於過敏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過敏的人越來越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從1997年到2002年,花生過敏的發生率翻了一番。與之相關聯的另一個問題是:美國和中國的花生消耗量差不多,為什麼美國的花生過敏發生率遠遠高於中國?


  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衛生條件的差異。在衛生條件好的地方,身體的免疫系統沒有那麼多事情幹,就容易對外來刺激「反應過度」;而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身體的忙於對付其他真正的「入侵者」,就沒有精力來跟花生等食物的刺激較勁。當然這種猜想還沒有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即使是真的也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人們不可能因此讓自己的生活在髒亂的環境中。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診斷技術的改變和人們的關注。在美國,人們對過敏的關注程度高,不過敏的人都有一部分都被誤診為過敏,過敏的就基本上是難逃法眼。而在中國則可能相反,人們的關注程度低,即使是醫院對於過敏的診斷也不是那麼常規,許多過敏者也可能被當作其他疾病進行治療了。


  對於食物過敏,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不治之症」。患者只能通過嚴格避免過敏源來避免症狀的發生。有人通過傳統的「免疫療法」來「脫敏」——從無到有,少量到大量地給患者吃花生。這種方法在治療別的過敏上有成功的例子,在治療花生過敏上也有成功的報道。雖然簡單易操作,但是這種療法還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的好。畢竟,如果引發嚴重反應,實在是得不償失。其他更安全的免疫療法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有一些在動物身上獲得了成功。不過,距離能夠應用到人的身上,要走的路還很遠。樂觀估計,幾年之內可能會有有效的療法出現,即使是不能完全治癒,能夠提高引發嚴重過敏症狀(比如危及生命)所需的抗原量,也是很有意義的。


  還有一些研究者致力於開發不含過敏源的花生。最有效的當然是通過生物技術改造花生。如果說抗原相當於一盤菜,那麼抗原的DNA相當於菜譜。從菜譜到把菜上桌,牽涉到許多步驟。在任何一步做手腳,都可以讓上桌的菜成為「假冒偽劣」。生產無過敏源花生的技術原理大致如此,在從DNA到生成抗原過程中的某一步進行操作,讓最後合成的蛋白質失去「作惡能力」。不過,這種方法的難度在於,花生蛋白中的過敏源很多,現在知道的就有八種。讓每一種都「保持沉默」需要進行太多的「基因修飾」,這樣最後得到的還是不是花生就很難說了。


  2007年,北卡羅來納農業理工州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穆罕默德·艾赫邁納(Mohamed Ahmedna)曾經宣稱通過某種加工過程把普通花生變成了「無過敏源花生」。這一新聞在當時得到了廣泛報道,不過到現在也沒有看到進一步的消息。


  形形色色的過敏源


  理論上說,任何食物都能導致過敏。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報告說,他們接到過的報告顯示,有超過160種食物能夠產生過敏。其中,最主要的有八種: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如杏仁、胡桃等)、大豆、小麥、魚、某些海鮮(如螃蟹、蝦、龍蝦等)。美國人中90%以上的食物過敏來自於這八種過敏源,所以,在美國銷售的所有商品中,如果含有這些過敏源必須標明。比如,如果某種餅乾使用了卵磷脂作乳化劑,就必須標明含有大豆過敏源,當然,還有麵粉是小麥過敏源,奶油則是牛奶過敏源。


  在美國,每年因為食物過敏到醫院急診的人次可達3萬,其中估計有150到200人失去生命。在不同的人群中,高發的過敏食物有所不同,比如在歐洲,對芥末和芹菜過敏的人很多;在日本,大米過敏的不少;而在北歐,鱈魚過敏比較常見。


  在中國,食物過敏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這是大自然的格外眷顧,使得我們的過敏體質比較少見?還是因為我們的診斷水平和社會關注程度比較低,因此經常把過敏反應當作了其他症狀?相關的研究仍然有待展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