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科學家找到汶川大地震倖存者大腦改變原因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挑選出的44個志願者進行大腦掃瞄,並將獲得的大腦影像與32個沒經歷過地震的正常人的大腦影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這些志願者的大腦中,額葉邊緣系統及紋狀體區域的活動增強,同時這些區域的連接性減弱。
科學家尋找大腦影響學研究志願者
林萍是四川省汶川縣人。在「5·12」大地震來臨的那一刻,林萍親眼目睹了房屋轟然倒塌的可怕場面,更悲慘的是,當親人遇難的時候,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
在隨後的日子裡,林萍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儘管她不願意回憶地震時所看到的景象,但是每天晚上她都會做噩夢,腦海中總是浮現地震當時的場景,甚至還能聽見巨大的塌陷聲,即使在白天,也總是感覺到頭暈,眼前所有的東西都在晃動,雙腿綿軟無力……
地震發生的15天後,林萍躺進了一種名為「高場磁共振機」的設備中,這個外形像船艙一樣的機器,能夠將人腦的核磁共振影像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些黑白影像的分析結果表明,林萍大腦中負責情緒和記憶的功能發生了改變。
「正常人在遭遇災難後,為什麼會產生焦慮、抑鬱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的發現,意味著這些疑問找到了客觀的影像依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主任龔啟勇告訴《北京科技報》。
「大腦影響學是一門前沿的基礎科學,它能夠讓患者進行神經心理測試的同時,對腦組織進行實時功能顯像。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人們在面臨巨大災難時,腦內負責情緒、記憶的功能系統在25天內就出現了客觀的功能改變。」華西臨床磁共振中心成員呂粟博士說。
9月8日,呂粟為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以《高場磁共振顯示中國八級地震倖存者腦功能改變》為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發表。
龔啟勇告訴記者:「四川地震發生後,華西醫院作為當地最重要的醫療機構,率先派出了一支醫療隊奔赴災區。這些醫務工作者大多是去做心理咨詢工作的,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衝受災群眾的心理恐懼,以及因此造成的行為上的改變。但是坦白說,這些工作如何進行,其實是比較盲目的。因為目前大多心理問卷設置得都比較粗糙,很難準確把握受災群眾真實的心理狀態。」
為了能夠給受災群眾提供更有科學依據的幫助,在幾個受災最為嚴重的地方,龔啟勇和他的團隊開始尋找大腦影響學「志願者」。
起初,他們以為尋訪之路會很艱難,畢竟剛遭受如此大的災難,誰還有心情在此時成為被研究的對象。沒有想到的是,報名參加研究的人數遠遠超過了科研人員的預期。
為了排除干擾因素,那些身體沒有受到損傷,且親身經歷了地震,親眼目睹了死亡、重傷、建築物倒塌場景的倖存者最合適進行這項實驗。此外,倖存者應沒有任何腦部疾病,之前沒有服用過抗抑鬱、安眠藥等任何影響大腦功能的藥物,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疾病,如肝炎、腦腫瘤或癲癇等。「除了他們的經歷,身體狀況要完全按照一個正常人的標準進行篩選。」龔啟勇說。
核磁共振顯示大腦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挑選出的44個志願者進行大腦掃瞄,並將獲得的大腦影像與32個沒經歷過地震的正常人的大腦影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這些志願者的大腦中,額葉邊緣系統及紋狀體區域的活動增強,同時這些區域的連接性減弱。龔啟勇推測,這44個倖存者大腦的異常反應,預示著他們將來可能發展成創傷後應急障礙(PTSD)患者。他們會恐慌、情緒低落、失眠、頻繁做噩夢,有的人會煩躁易怒,心神恍惚,難以集中注意力。同時,他們會對原來感興趣的事物喪失興趣,也可能把自己孤立起來,避免和他人交往。
大腦功能的這些變化,是如何引起生理變化的呢?龔啟勇說,人是用大腦思維的,知道這一點,其實還非常局限,因為大腦每個區域負責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比如吸毒者為什麼能夠上癮,就是因為在人的大腦根部,有一個核團,當某種物質使核團受到刺激後,人就會產生滿足感,所以有一種戒毒的方法,就是將這個核團從人腦中切掉。但是,這種方法是破壞性的,不可逆的,如果失去了這個核團,人就會喪失其他慾望。
一般來講,大腦中的額葉區主要管理負責情緒起伏、空間判斷等信息,海馬區域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杏仁核則是掌控恐懼和焦慮的區域。「研究發現,當人們遇到與這些區域的功能相符的事情時,這些地方就會被激活。」龔啟勇說。
有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切掉狗的杏仁核之後,這條狗就不再具有侵犯性了,也就是沒有情緒的反應,而隨著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目前科學家已確定了更多核團的功能,這些核團就包括此次倖存者大腦變化的區域,負責情緒的非常重要的區域。
事實上,美國越戰和「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國外的科學家也曾作過類似的研究,但是都是在災難發生數年,甚至數十年後才進行的,而四川的科學家在地震發生十多天後,就馬上進行臨床研究,這是史無前例的。
「大腦某一區域的功能發生改變,過去只在長期確診的精神病患者中有發現,這其實是非常局限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發現健康倖存者大腦中也發生了這種改變,這是第一次。」龔啟勇說,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時隔兩年國外科學家才發表了相關論文,而且他們只看到了倖存者腦結構的變化,並沒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龔啟勇認為,他們的科研成果,歸功於「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這是醫學影像診斷的重大進展,科學家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實時監測被測試者的腦部活動,而這種技術一旦應用於臨床,將是心理干預上的一大突破。
分析大腦,解讀腦功能的研究非常有趣,這門學科發展到極致,就是用專業儀器來研究大腦的時候,可以分析出這個大腦都「想」過什麼。這次試驗從側面證明了物質決定精神,也是腦功能研究的一個進步。人的一切思想都是以神經系統為物質基礎的,而大腦就是神經系統的核心。沒有了大腦,人也就沒有了思想,這就像計算機沒有了主機就無法計算一樣。因此說物質決定精神,是有依據的。「但是更深入的研究也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龔啟勇說。
如果我們把大腦看成一個電腦主機箱,那麼海馬、杏仁核、額葉就是它的不同部件(如CPU、硬碟等)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分工,目前科學家通過實驗基本上能夠證明它們各自的功能。
但是,人的精神和思想是需要大腦各個部分協調工作共同完成的,這就像計算機要完成一個複雜的計算任務,需要不同部件的共同工作。也就是說,大腦各個部分都在發揮功能時,組成的整體才能形成人複雜的思想,塑造出人的精神世界。
龔啟勇說,大腦的各個部分是如何協調起來,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的,現在依然不知道。也就是說,依然沒有找到大腦各個部分協調工作的物質基礎,有專家認為,負責協調的就是人的精神。
「如果腦科學最終找到了人類思考過程的所有物質基礎,就可以完全證明物質決定精神。」龔啟勇說。
是否患有抑鬱症 大腦照相「說了算」
「和大自然相比,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像地震這種不可避免的災難是缺乏抵禦能力的,所以我們要注重在遇到這樣的大災難之後,如何繼續保持健康的心理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這次的研究可以對有過心理創傷的人有一些幫助,因為我們瞭解到了這樣的人的腦部發生了哪些變化,腦部不同的區域影響著人不同的生理機能,我們可以以此做好心理疏導和干預,保證這些人在心理上能夠更好地抵禦災難。」龔啟勇說。
如果隨訪的那44個人,其中一部分人果真發展成「創傷性應激障礙」,我們就能進一步判斷,哪些人會發病,發病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之後有沒有好轉,研究可以為今後臨床藥物的發明起到基礎作用。
依賴磁共振,直接根據大腦功能的改變來診斷病情是完全客觀的。這就意味著心理疾病不僅可以從心理上來治療,也可以從生理上來治療了,換句話說,將來你是否患有抑鬱症,就不由醫生或者病人自己來判斷了,給大腦照張相就知道了。
研究找到物質決定精神的證據
龔啟勇說,我們的研究成果至少可以證明,人被嚇住後的反應,也就是某些精神狀態是有物質基礎的,而這個物質基礎是以非常客觀的形式存在的,並不是憑感覺得到的,這就是重大的發現,這個人到底正常還是不正常,能做非常客觀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