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實驗室造出球形閃電欲製成武器
克洛克研究小組日前成功創造出直徑達一英尺的等離子粒團,如果能夠增強穩定性,球形閃電將在軍事和能源應用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200多年前,三個從天而降的火球擊中了沃倫黑斯廷斯號(HMS Warren Hastings)軍艦,導致兩人死亡,並留下了一種令人作嘔的硫磺氣味。自此以後,創造球形武器閃電便成了科學界人士孜孜以求的目標。據《連線》日前報道,美國科學家已在實驗室中初步複製出了球形閃電——直徑達1英尺的等離子粒團,然而,由於技術和資金方面的諸多困難,球形閃電的武器化依然有待時日。
迄今為止,球形閃電的確切成因及其性質依然是未解之謎,其類型的多樣化更是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美軍便開始了有關球形閃電武器的研究。直到數年後,科學家保羅·克洛克博士(Dr. Paul Koloc)在研究核聚變中高溫等離子的保存方法時發現,在合適的條件下,以甜甜圈形狀進行大規模移動的等離子可以自行產生所需的電磁場,無需像往常一樣使用額外的實驗裝置。這種「等離子粒團」(plasmoid)好比吸煙時產生的「渦環」,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而不是像毫無形狀的煙雲那樣輕易消散。這一發現為克洛克對於球形閃電成因的解釋提供了靈感:假設一個圈狀的等離子體是在遭雷擊的情況下偶然形成的,那麼它同樣會保持一段時間的穩定。不過,科學界始終未能就此達成一致,從納米電池到汽化硅乃至黑洞成因論,各家各派一直爭論不休。
此後克洛克的研究小組成功地構造出了瞬時性的小型等離子體,並使原本雞蛋大小的粒團擴展到壘球大小。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仍不足以說服世界,由於偏離了學界的主流理論,克洛克的研究項目一度陷入了資金短缺的窘境。此外,研究小組尚未能解決一些工程學方面的難題。
如今,克洛克所在的公司「普羅米修斯二號」(Prometheus II)獲得了飛彈防禦局的資助。其目標在於創造可以持續1至5秒、直徑為1英尺的磁性等離子粒團,並最終將其壓縮並加速至200000千米/秒。這個「膠囊型電磁脈衝彈」(encapsulated EMP bullet)是極為理想的反飛彈武器,它能產生非常強的電磁脈衝,摧毀制導系統及一切電子設備,並造成熱損傷。不過,該項研究一直進展緩慢,似乎有重蹈覆轍之嫌。
日前在接受《連線》採訪時,克洛克稱研究小組已成功地創造出直徑達一英尺的等離子粒團,不過其穩定度依然不甚理想。資金不足亦是研究遭遇瓶頸的原因之一。鑒於該武器能夠進行「以震懾、電磁脈衝和輻射為目的的分階段超級加速」(Phased Hyper-Acceleration for Shock, EMP, and Radiation),克洛克將其命名為PHASER。
據「普羅米修斯二號」副總裁D.M。庫珀(D. M. Cooper)介紹,一旦重新設計的構造系統投入使用,生命期為1至30秒、直徑為35至45厘米的新一代等離子粒團將很快進入人們的視野。它具備堅固和高能的特點,可以在脈衝形成的兩三毫秒內達到穩定狀態。除了傳統的軍事領域,新型等離子粒團在能源應用方面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