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 | 陽光歷史

 

A-A+

[多圖]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

2016年05月12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98 次

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薄片龍又稱薄板龍。它脖子的長度可以達到體長的一半,超過7米。


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BBC的紀錄片曾表現過蛇頸龍攻擊陸上恐龍的情節(左圖)。海王龍也生活在水中,卻不是蛇頸龍,而是蜥蜴的近親滄龍(中圖)。貴州龍是蛇頸龍的祖先之一(右圖)。


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純信龍的四肢還未特化成槳狀肢。


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純信龍的四肢還未特化成槳狀肢。


蛇頸龍億萬年前曾稱霸海底: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純信龍的四肢還未特化成槳狀肢。


  近日,新公佈的「終極食肉動物———掠食者X」引起了古生物愛好者的強烈興趣,而去年同在挪威還發現了「海怪」的化石,也是一種巨大兇猛的食肉海生爬行類動物。科學家認為,「海怪」和「掠食者X」可能屬於同一種生物———上龍。雖然上龍長著兩倍於霸王龍的巨大頭顱,但它的家門名字卻帶著一絲陰柔之氣———蛇頸龍。下面,我們就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淳博士一起,探索一下蛇頸龍這個奇妙的家族。


  1


  分類 短頸、長頸兩大門派


  李淳長期在中國西南進行古生物的發掘工作,曾發現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蛇頸龍祖先純信龍類(Pistosaurus)化石,對蛇頸龍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李淳說,蛇頸龍(Plesiosaur)分成短頸和長頸兩大類。我們以前看到的圖畫中大多是表現長頸的蛇頸龍。而隨著BBC紀錄片巨作《與恐龍同行》及其衍生作品《與海怪同行》將「滑齒龍」(Liopleurodon)捧成了短頸蛇頸龍中的「大紅人」。如今,「掠食者X」的發現再次讓短頸類蛇頸龍成為古生物愛好者眼中的明星。


  短頸類蛇頸龍也叫「上龍」。上龍長著鋒利的牙齒,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它的性情非常兇猛,會像大白鯊那樣從下面襲擊其他動物。BBC的紀錄片描述說「滑齒龍」能長到25米,當時還只是個推測。如今,「掠食者X」的發現證實了這個上龍類確實能長到這麼大,但「掠食者X」究竟是否屬滑齒龍,現在還沒有定論。


  說起來,上龍的脖子並不算短,李淳說,雖然是「短頸類」,但上龍的脖子還是挺長的,起碼比鱷魚的長。不過,和它們的近親長頸蛇頸龍比起來這就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大作《海怪》中的主角長喙龍(Dolichorhynchops)就是一種樣子介於海豚和企鵝之間的可愛動物,脖子比企鵝長,比魚鷹短,看上去挺正常健美的,遊泳的時候毫無妨礙,還可以把頭抬到水面上。而《與海怪同行》中出現的薄片龍(Elasmosaurus)的脖子就長得變態,可以達到身長的一半,超過7米。但脖子很長的長頸龍不可能像紀錄片中表現的那樣把脖子在空氣中自由揮舞,它沒有那麼強的肌肉。


  2


  變化 曾有嬌小青蔥歲月


  李淳說,現在認為蛇頸龍最近的祖先是純信龍。純信龍的四肢已經初具槳狀的外形,但還未特化成槳狀肢。槳狀肢就是像海龜那樣的四肢,看不出明顯的指骨。這是高度適應水生環境的表現。比較原始的水生爬行動物大多生有帶蹼的四肢,和蠑螈類似。純信龍處於兩者之間。


  就在往前還有腫肋龍和幻龍。腫肋龍有長長的脖子、長尾巴和帶蹼的四肢。這類爬行動物中有一個明星成員,貴州龍(Keichousaurus)。這種龍只比巴掌大一點點。如果有貴州龍能存活到現在,那看起來就像一隻脖子極長的水生蜥蜴,一定會成為極受歡迎的寵物。而幻龍則比腫肋龍更接近蛇頸龍,體型也更大一些,能長到三四米長。


  蛇頸龍是高度特化的種群,擁有完美的槳狀肢,尾巴則較短,而且個體相當大。最小的也有一兩米長,大的則有「掠食者X」那樣長達20幾米的怪獸。貴州龍那樣的「小可愛」再也見不到了。李淳說,腫肋龍、幻龍、純信龍曾經共存到三疊紀晚期,而蛇頸龍則和恐龍一起生活到白堊紀晚期,並和恐龍一起滅絕了。


  另外,海洋中還生活著一類巨大的爬行動物———滄龍。滄龍是蛇和蜥蜴的近親,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立體電影《海怪》中的終極怪物「海王龍」就屬於這一類,它的體長也能達到15米,也是兇猛的掠食者。李淳說,這種怪物和蛇頸龍沒有什麼關係。它就是海裡的大蜥蜴,像鱷魚那樣擺動著身體遊泳。


  3


  疑惑 生活習性仍然是謎


  對於蛇頸龍類,人類還瞭解得相當少。比如說,對於蛇頸龍的行動方式,就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認為,它就像海龜和企鵝那樣靠前肢划水進行「水下飛行」。「掠食者X」的發現者胡拉姆認為,它平常只用前肢巡航,需要加速時才會用到後肢。


  但也有人認為,蛇頸龍會採用一種更奇特的方式運動。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認為,蛇頸龍類在水中划行。然而,划行是非常低效的運動方式,因為在恢復性擺動過程中不產生推力。因此,只有很少的現生動物,比如划水蝽靠划水來遊泳,蛇頸龍不大可能採用這樣的方式。像企鵝、海龜這樣的水生動物採用憑借向下揮動過程(下衝程)和向上揮動過程(上衝程)都能提供向前推力的遊泳機制。蛇頸龍不同於這些動物,因為它們有兩對槳狀肢,且缺少產生有力的上衝程所需的骨骼和肌肉特徵。


  因此如果滑齒龍同時揮動兩對鰭狀肢,效果就會和划行相似———推力的大小儘管在下衝程中很大,但在上衝程中卻很微弱。在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提出了富有創造力的觀點:蛇頸龍類「交錯」拍打前後肢,因而當前肢處於強大的下衝程狀態時,後肢就處於微弱的上衝程狀態———因此,總會有至少來自一對鰭狀肢的推力。在BBC的電視片中,蛇頸龍就是採用這種獨特的方式運動,在解說詞中說「自從它們滅絕之後,這種獨特的遊泳方式也跟著滅絕了」。


  至於蛇頸龍能不能上岸,李淳說,雖然有很多表現蛇頸龍上陸的圖畫,但至今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如果是全水生的,那麼它如何產卵呢?李淳說,現在還沒有找到蛇頸龍類卵胎生的證據,只知道腫肋龍類有卵胎生的。


  那蛇頸龍會吃陸地上的恐龍嗎?李淳說,現在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蛇頸龍會襲擊陸地上生物。但是,BBC的系列片明明表現滑齒龍吃掉恐龍的嘛!「BBC的電視片裡有太多戲劇化的成分,也不能全信。」李淳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