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揭秘長沙馬王堆「天書」
44個不同姿態的男女,模仿動物進行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和器械運動。這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描繪的畫面。《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養生文獻,它認為通過呼吸吐納等方法,可起到強身健體作用。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20餘萬字的帛書、竹簡,目前大部分內容已解讀完畢,其中有我國最古老的天文書、醫書,還記載了養生方、房中術等,堪稱「百科全書」。
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圖/湖南省博物館
但凡美麗的地方,不是誘惑於距離,就是誘惑於內容。
長沙東郊,馬王堆漢墓,一處誘惑之所。
「一眠千年」辛追老人,以其不老的傳奇震動世界。同時出土的舉世瑰寶——馬王堆帛書、竹簡,更以其博大玄奧的內涵,吸引海內外眾多學者流連忘返,著述無數。
這裡,珍藏有我國已發現的最古老醫書、天文書;這裡,記載有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彗星圖,記載有我國古老的養生方、房中術;這裡出土的相關資料,為《史記》勘誤……
歷經35年研究,帛書、竹簡內容現已全面揭密。湖南省博物館將與相關機構合作,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讓這部「大百科全書」首次全面展現在世人面前。
2200年前的光陰,唾手可得;2200年前的秘密,近在咫尺。
今天,本報提前揭密天書,帶你感受那個時代的魅力,洞悉泱泱中華文化的誘惑。
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長沙報道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
考苦學家打開馬王堆三號墓。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利蒼兒子的墓穴,竟然有一個「壯觀的圖書館」——一個漆盒裡,整齊的排列著28種、共20餘萬字的帛書、竹簡。
這個埋藏地下兩千多年的文化寶藏,一經面世,就在國際學術領域引起轟動。時至今日,35年過去,圍繞其中內容,學術界共發表著作264部、論文近4000篇。
拿著簡帛的照片拼接
「簡帛出土後,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批示,立即將簡帛運往故宮博物院進行搶救性揭裱整理。」
回憶起整理簡帛的往事,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傅舉有記憶尤深。簡帛運抵北京後不久,1974年3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成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由於竹簡內容相對較少,因此該小組名為「帛書整理小組」)。
整理小組陣容龐大,專家學者多達數十人,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及中科院各有關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全國有關科研機構。
整理帛書、竹簡,是件異常艱辛的事。
因為,這些寶貝出土時,已無法按原樣打開,只能一片一片揭取碎片,「我們必須先將這些碎片按原文的先後順序,復原成原來的樣子。」傅舉有說。
由於這些寶貝相當珍貴,帛書、竹簡的拼接不能在裱好的帛片、簡片上直接進行,只能拿照片拼接。當時拼接的工具,是一把剪刀,一個放大鏡,一瓶膠水或漿糊。
「拼接是項非常艱苦和細緻的工作,因為帛書過於殘破,雖然原來揭取帛書殘片時,都已編上序號,但在拼接時還是不行。有時為了在一大堆殘片中尋找所要的那塊帛書,就像大海撈針,幾個小時也找不到。」傅舉有說,這樣反反覆覆,搞得人頭昏眼花。
拼接,只是帛書、竹簡整理的基礎。對於這些天書,更重要的是釋文、解讀。
這時,雖然簡帛已拼接好,但很難看到原物,只能按拼接好的照片釋文。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要看原物,須經國家文物局局長批准,才能去故宮看一看。
去看簡帛實物有很多禁忌,不准觸摸,不准用強光照明,不准在沒戴口罩的情況下面朝簡帛說話。「總之,你得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傅舉有介紹。
「待印了書,給我一本」
帛書整理小組成立後不到半年,毛澤東到長沙,住在省委招待所蓉園1號別墅。
傅舉有介紹,8月19日下午,毛澤東仰靠在沙發上,聽工作人員讀報紙,當讀到有關帛書的內容時,臉上露出興奮之色,問「還有古書?什麼古書?快念下去聽聽。」
毛澤東得知出土的帛書、簡牘、帛畫等珍貴文物,已由國家嚴格保護,正在組織專業工作者整理修復、釋文研究時,便迫不及待地說:「不知道這些東西什麼時候才能整理出來?」工作人員說:「聽說這個墓是湖南省委書記李振軍同志主持挖的,何不讓他給您來講一講?」
毛澤東讓工作人員找來的李振軍,詳細瞭解了馬王堆漢墓的情況,並問:「不知道這批帛書什麼時候能整理出來?印不印書?」「肯定會印的,只是早晚問題,這個我可以跟國家文物局聯繫一下。」「待印了書,也給我一本看看。」
大部分內容釋讀完畢
隨著簡帛整理工作逐步完成,1981年,簡帛開始逐步歸還湖南省博物館,到1985年9月,所有簡帛,包括其殘片已全部歸還湖南省博物館保管。
「到現在為止,大部分內容均已釋讀完畢,剩下的只是小部分殘片。」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說,隨著《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編撰項目的開始,剩餘簡帛的釋讀工作將提上日程,其釋讀內容也將被納入到該書,與所有的竹簡、帛書、帛畫集中整理,並於2012年全部出版,不少資料將是首次公開面世。
喻燕姣說,為方便閱讀,《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將圖版與文字分開編冊,第一至四冊為湖南省博物館提供的簡帛全套、高清晰彩照圖版,第五冊至第八冊為匯聚專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釋文與註釋,每冊均為8開本精裝。
該書不僅是對馬王堆漢墓簡帛中所載內容的「集成」,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
馬王堆古墓出土簡帛目錄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
諸子: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九主圖》、《皇帝書》、《老子》乙本
兵書:
《刑德》甲、乙、丙3種
數術: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菉》、《神圖》、《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
方術: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相關鏈接
最古老醫書天文書面世
紅網10月1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日前,湖南省博物館與復旦大學、中華書局聯合簽訂協議,共同承擔《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的編撰和出版工作,該書計畫於1012年正式出版。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震驚了世界。但時至今日,除了千年不朽的女屍外,大多數普通讀者對發掘的情況知之不多。其實,古墓中還發掘出了一座「地下圖書館」——總計28種,共20餘萬字的帛書、竹簡。
這座「地下圖書館」,內容涉及戰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面,有重要學術價值,又可作為校勘傳世古籍的依據。
「地下圖書館」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占》,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古老醫書。這些內容,不僅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其文本形態也為研究漢代書法及書法演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馬王堆簡帛整理研究三個階段
從馬王堆發掘到現在已30多年了,但對馬王堆出土簡帛的研究卻經久不衰,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2年到1980年代末。這個時期主要是對馬王堆出土簡帛進行全面整理的階段,其中主要以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為主幹,先後整理發表了《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三)、(肆)。
當時,針對馬王堆帛書《老子》的整理和研究,盛況空前。
馬王堆帛書《老子》是1974年初才出土,但帛書《老子》的釋文在1974年11期的《文物》雜誌上就刊出來了,不僅如此,文物出版社還在當年就出版了線裝本的《馬王堆漢墓帛書》。
1976年3月,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簡注本,台北河洛出版社出版了《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1977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帛書《老子》註釋,日本東京堂出版社出版了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1980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整理註釋的精裝本《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給學界提供了堪稱定本的最詳實的資料。
第二階段,1992年至1996年。這個時期的劃分是因為湖南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了傅舉有、陳松長編著的《馬王堆漢墓文物》一書後,在學術界,特別是在哲學思想界,迅速掀起了馬王堆帛書《周易》、《易傳》研究的新高潮。
這一年中,不僅發表的帛書研究論文很多,出版的專著也很多。長春出版社出版了李學勤先生的《周易經傳溯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韓仲民先生的《帛易說略》、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張立文先生的《帛書周易註釋》。
《馬王堆漢墓文物》一書是湖南省博物館為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二十週年而編輯出版的,該書第一次刊布了帛書《周易》經文的圖版和帛書《系辭》的圖版及釋文,由於這些資料是198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馬王堆漢墓帛書》(肆)之後的又一次帛書資料的正式發表,從而在學術界引起熱烈反響。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之所以要從1996年劃開,主要是在這一年又重新啟動了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的工作,它由國家文物局委託謝辰生先生主持,重新組織了以李學勤先生為組長的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對尚未整理完的帛書進行了新的整理分工,對原帛書整理小組的拼綴圖版資料進行了清理,對尚待重新拼綴的帛書資料進行了重新洗印,這樣,有關帛書《刑德》、《陰陽五行》和其他數術類的帛書研究得以逐漸展開,也逐漸為學界所關注。
希望獲得漢墓馬王堆帛書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