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圖文]泰州不腐明代女屍接受人衣分離「手術」
明代古屍的頭髮清晰可見 攝/施向輝
古屍身上的衣物被脫下 攝/施向輝
隨葬的綠寶石戒指。揚子晚報 郭正軍 王國柱
髮簪一頭是耳扒。揚子晚報 郭正軍 王國柱
她瓜子臉,嘴唇微啟,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梳成了個小鬏鬏高高盤在頭頂。她一直保持著睡姿,即便木枕已經撤了,但她的頭還是保持枕著的姿勢……昨天,快報報道了泰州發現一具不腐明代女屍,眉毛清晰,皮膚還有彈性,身上穿了多件衣服。昨天一早,記者趕赴泰州市博物館,見證了這位明代女屍人衣分離的「手術」過程。「手術室」就在一個普通的大樓內,6位考古人員全副「武裝」,用了兩個小時,讓8件上衣、4件裙子、1條褲子成功離身。這名女子究竟是誰?年齡幾何?是何死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於新的博物館還在建設中,現在的泰州博物館顯得有些簡陋。人衣分離的「手術室」被佈置在大樓拐角的一個房子內。冰櫃靠牆放著,上面顯示5℃。「女屍的衣服是纖維質地的,很容易斷。如果溫度太低,會導致衣服變脆,關鍵部位變形。」泰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王為剛說,這也是多年總結的經驗,5℃對於保存衣服和女屍都最佳。
雖然只是脫衣服,但這也是一項艱巨的技術活。先脫什麼,後脫什麼,用什麼脫都有講究。考古人員找來了小鑷子,如果衣服打結不容易解,就可以借助小鑷子。「手術台」就是地板,早已鋪了一層厚厚的塑膠膜。當然,自身的防護也很重要。每一位給女屍動「手術」的考古人員都身穿深色的防護服,手戴醫用手套。讓人好奇的是,6位考古人員還戴了防毒面具。這是因為女屍深埋地下已經幾百年了,加上浸泡在棺材內,散發出一股刺激性的氣味。為保證絕對安全,考古人員必須全副武裝。
脫衣過程 十幾件衣褲脫了兩小時
一小時左右的準備工作後,10:16,人衣分離「手術」正式開始。啟開冰櫃的一剎那,一股冷氣直往身上躥。而後,房屋內就充斥著一股刺鼻的味道,這其中當然還有福爾馬林的氣味。考古人員把女屍輕輕放在地上,解開綁在她身上的繩子,一股褐黃色的棺液從女屍身上慢慢溢出。
「這已經是泰州市博物館發現的第4具不腐明代屍體了,之前也都是穿衣服的。這也為考古人員積攢了不少經驗。」王為剛說,人衣分離的技巧說來簡單,就是一定要慢,要輕柔。由於這具女屍已經有500年左右了,身體僵硬了,脫衣服的時候不能破壞身體本身的完好程度,所以,節奏不能快。先解結子,然後從背後把衣服脫下。一定要先脫上衣,而後脫裙子,因為衣服在外面,裙子穿在裡面。
人衣分離時,最大的難題是衣結。「500年了,這些衣服粘在了一起,和現代人的衣服不同,他們不是用紐扣的。」王為剛說,那時候已經出現了盤扣,她生前穿的服裝或許是用一個個的盤扣。但死了以後,穿的是「壽衣」,為了方便,都是用兩根短帶子綁著。當時綁的是活結,但因為時間太久,有的已經變成了死結。
輕輕地、慢慢地一拉,有的活結幾秒鐘內就解開了。打了死結的,他們先用小鑷子鬆動一下,然後用手去解。「操作過程比較順利。」第一件衣服花了10來分鐘,白色的棉質大襟。2個小時下來,一共脫下8件上衣,4條裙子,一條褲子。衣服的款式都差不多,衣裙的顏色也都差不多。以白色為主,也沒啥花紋。只有一件是深色的服裝。8件上衣中,其中還有一件是棉襖,而貼身穿的那件,不是從右邊繫帶子,而是中間對稱的「對襟」。
如何保存 古屍泡進福爾馬林裡
12:10,人衣分離「手術」正式結束。明代女屍仰面躺在塑膠膜上,由於500年過去,身上的脂肪已經化盡,看上去特別乾瘦。尤其是肚子這塊,深深凹陷進去,可以清晰看到肋骨。
短暫的停留後,6個考古人員又把女屍抬進了離「手術室」不遠處的一個房間內。房間裡的設備很簡單,正中間是一個齊膝的玻璃缸,玻璃缸鋪放了2層塑膠紙,裡面灌了大半缸子的藥水。玻璃缸前面10個福爾馬林藥水瓶整齊排列,瓶子裡的藥水已經倒進了玻璃缸裡,這讓整間房屋都充斥著濃濃的福爾馬林味道。
幾分鐘後,女屍被輕輕放進水缸裡。以後的日子,她或許都將浸泡在福爾馬林液體中。據說,這是請教了上海自然博物館人類學專家後專門為這位明代女屍設置的。實際上,福爾馬林的使用涵蓋之層面相當廣泛,其中因甲醛能與蛋白質的氨基結合,使蛋白質凝固,因此在醫藥上可作為檢驗時的組織固定劑以及防腐劑等。
至於女屍將來如何保護,泰州市博物館館長汪維寅說,要等上海的專家來了以後再做處理。或許,她會成為一具乾屍,也許是濕屍。此前泰州市博物館的3具明代古屍,保存相當完好的就被處理成了濕屍,一直浸泡在福爾馬林液體中,而另外一具則以乾屍的形式保存。「有一具保存相對差的,專家處理成了乾屍。」汪維寅說。和濕屍不同,乾屍不用浸泡,而是在身體內注入防腐、防霉劑,讓古屍身體內的水分揮發掉。
為何要給
古屍脫衣服?
專家:衣服泡進福爾馬林會腐爛,衣物將放進冰櫃冷藏
既然穿在身上好好的,為啥還要實施人衣分離「手術」呢?南京博物院修復專家奚三彩說,這是目前對古屍保護和衣物保護必須採取的措施。因為古屍必須泡在福爾馬林裡才會繼續「延年益壽」,而衣物如果泡在福爾馬林裡又太潮濕容易長霉,久了會爛。
當年,馬王堆漢墓中也曾經有大量珍貴衣物,但這些衣物一見光就風化了。很多人擔憂,如今這些500多年的衣物是否會遭遇和馬王堆漢墓出土衣物一樣的命運?奚三彩說,其實,現在的科技手段已經足以保護古代衣物,並且對外展示了。古代衣物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組織,它們怕紫外線,怕光,對環境要求很高,如果太潮濕容易發霉,如果太干又會變得很脆。所以,人衣分離後,就立刻放在冰櫃裡冷藏起來。這樣沒有光線射入,溫度也比較低,基本上是恆溫恆濕,可以減緩氧化反應。不過,冷藏也只是臨時性的措施,冷藏之後要對它們進行消毒,清洗,對原來有損傷的要進行修復,讓水分揮發掉。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後,就可以選擇一些恆溫恆濕的玻璃櫃,在玻璃櫃內進行展示了。
一頭黑髮的她是什麼身份?
猜測:起碼是位衣食無憂的闊太太
女屍身上的棉被脫掉後,其胸前現出一個香囊,下面有蓋過印章的痕跡。「這是女屍唯一可確認身份的文字,遺憾的是文字已無法辨認。
這具女屍陪葬品也不是很多。頭上插著一根銀髮簪,右手中指戴一枚晶瑩剔透的戒指,右手還拿著一個香料袋……而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頭烏黑濃密的頭髮,去掉帽子後,仔細看,烏黑烏黑的,還梳著一個小髮髻。專家說,這一頭濃黑的頭髮說明,這個明代的女子家庭背景不錯,起碼是不愁生計的闊太太。南京大學教授賀雲翱也分析說,這位女主人應該在一個富戶之家。因為,在明朝能用澆漿墓,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手上捏了根木枝,幹啥用的?
猜測:可能是用來驅邪的
脫衣服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女屍身上,每隔一層都放了紙錢,一共發現了7張紙錢。汪維寅說,那是當地的一種喪葬習俗。除了紙錢外,其中有一件上衣上面還縫了一枚比普通銅錢略大一點的錢幣。「這種錢也叫壓身錢,是用來驅邪祈福的,並非流通幣。這也體現了明朝的一種喪葬習俗。」
讓考古人員感到好奇的是,女屍左手還握了一根木枝,由於隔了500多年,木枝黑乎乎的。「這還是第一次發現,不知道什麼質地的,要檢測以後才知道。」那這個神秘的木枝到底幹啥用的?這位闊太太為啥手裡不捏玉,而是木枝呢?現場專家推測說,這可能也是一種喪葬習俗,古代人死了以後,手上捏一根松木枝,或者柏木枝,這不是為別的,和紙錢一樣,都是驅邪祈福。
看上去還是少婦,因何而死?
猜測:有可能是生病
她生前應該是個美女,瓜子臉,翹鼻子,小巧的嘴,膚色也不錯,尤其是一頭黑髮,看上去靚麗得很。她個頭也不小,有1.6米左右,由於家庭良好,過著優越的生活。但她或許是早逝,還沒有享受完人間的幸福,就辭世了。
由於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這讓這位闊太太的年齡變得神秘起來。「應該年齡不是太大。」汪維寅說,這位闊太太的具體年齡,要等上海的專家到現場鑒定了以後才會有結論,粗粗判定,應是中年。而王為剛說,古屍中頭髮、牙齒、指甲是最容易保存的。這也是為啥500年後,這位闊太太的頭髮依然完好無損的原因。那麼,她是怎麼死亡的?一位專家說,這位闊太太雖然衣食無憂,不用為生活煩惱,但她偶然間害了一場病,最終這場病要了她的命。
衣服穿了8件,死時是冬天?
猜測:可能是專門做的壽衣
聯想古屍,腦海裡浮現的是各種花紋的絲織品,但這位闊太太穿的全是棉織品。上上下下一共穿了10多件,而且還棉被裹身。那麼她是不是死於冬天?王為剛說,這不一定,這些衣服不一定就是闊太太生前穿的,可能是專門定做的「壽衣」。
王為剛介紹說,這10多件衣物雖然500年了,但大多數依然完好無損。目前放在冰櫃裡冷凍,在冷凍的環境下,它們保存相當長一段時間沒問題。而汪維寅說,他們會專門請專家來現場,然後制定修復方案,報上級部門審批後,對它們進行修復。「這具女屍的服裝和前面3具的都不一樣,前三具都是官服,而她穿的是普通百姓的衣著。這也豐富了我們館藏服飾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