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重慶81年前建市首套地形圖現身
保密箱中意外發現的重慶手繪地形圖之一
老重慶城的碼頭
老重慶城的吊腳樓
繪製於81年前,共13張,手工精細繪製,由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審查
前天,市勘測院在對歷史檔案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時,在一個圖紙保密箱中意外發現13張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渝中半島(當時尚屬巴縣管轄)手繪地形圖。專家稱,這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81年前地圖驚現保密箱
這批地形圖繪在厚厚的牛皮紙上,顏色已泛黃,充滿歷史滄桑感。13張圖每張大小為長46厘米、寬36厘米,有等高線和地形地貌描述,圖紙的比例尺為1:2500。所繪內容包括通遠門、上清寺、菜園壩、大溪溝,以及商業設施等。每張圖代表的面積大約為1.035平方公里。
地形圖右下角寫著標高:自重慶珊瑚壩假定點以300米遠起算。圖示:據民國二年參謀本部所定的地形圖式。左下角寫著:重慶市市長潘文華、工務局局長傅驌(字友周)審查。
製作精細令專家驚歎
地形圖的手工製作水平令人驚歎,讓人誤以為是印刷品。圖中的道路、建築、農田等均一筆一畫勾勒,圖上暗布勻稱的鉛筆手繪格紋。圖上的字均為繁體,字體精美。細看,每一個字,下筆前都被框在用鉛筆畫成的大小一致的小小正方形內。代表建築的暈線,細到讓專家們歎為觀止。記者數了一下,在一塊代表建築的方塊內,方塊長寬各1.5厘米,裡面居然畫了70根不重複交叉的暈線!普通人別說繪圖,就是拿放大鏡看,都有點吃力,足見當時測繪人員的態度嚴謹和高超技術。
地形圖由測繪員劉武漢、技士(估計是現在的技術人員、工程師之類)藍家煃、樊啟明共同測繪。上世紀70年代學測繪專業的市勘測院副院長鄭持輝說,估計劉武漢的水平應是教授級的,「達到了當時的頂尖水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國內測繪人員仍在使用傳統的手繪,不過想要達到劉武漢等人的水準,已經很難了。鄭持輝說,在那個軍閥割據的時代,重慶能集中精力繪製城市地形圖,實屬難能可貴。
不過,對於這批地形圖是怎麼來到市勘測院的,因時代久遠已無人能說清楚。鄭持輝說,「市勘測院的前身是50年代的市建設局設計科測量班,估計當時這批珍貴資料就已進入了該機構。」市勘測院試圖找到三位地形圖製作者,未果。昨日,記者通過公安信息網查詢,同樣未找到三位測繪人員及其後代的戶口信息。也許,三人已旅居海外,抑或早已仙逝。
重慶測繪史的重大發現
周勇主編的《重慶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第六章《重慶城市發展的新起點》中記載:1921年11月,四川各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湘駐重慶,設重慶商埠辦事處,後改為市政公所、商埠督辦公署。1927年,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1929年2月15日,市政廳改為市政府,潘文華任首任市長。
這套地形圖於1929年4月後陸續測繪完成,直至1930年。市勘測院院長陳翰新說,這批地形圖是重慶建市的首套地形圖。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重慶歷史上的首套地形圖。這套地形圖與現代的地形圖相比,其表現手法相差無幾,製作與現代印刷地圖一樣精美。專家稱,「它是重慶測繪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該地形圖完成後,潘文華大力拓城,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以及後來重慶的飛速發展,包括近年的重慶擴城,客觀上都奠定了基礎,意義重大。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何智亞認為,這批地形圖製作精細、保存完好,至少有三方面意義:一是對重慶上世紀20年代城市規劃建設作了形象直觀的補充;二是起到了對重慶城市歷史的考證和印證作用。此前,重慶有些地名或建築名稱、地點似是而非,如渝中區五四路口旁有一棟西式建築,現叫中英聯絡處,實際上它是法國傳教士修建的真源堂(也有版本叫真原堂、真元堂),此圖上明確標注為「真源堂」,旁邊還標有「真源堂巷」字樣;三是我市正在進一步挖掘重慶近現代史,這批地形圖無疑對深入瞭解重慶開埠、民國和之後的陪都歷史,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何智亞同時介紹,他看過不少重慶老地圖,此圖應是製圖比例最大、最清晰、最全面的一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地圖。
目前,這批地形圖已被市勘測院視為鎮院之寶加以保護、收藏。
清代的重慶府治全圖
新重慶主城地圖
擴城
兩個時代的城市擴張
老版時代
何智亞介紹,1927年左右,重慶城主要集中在通遠門城牆以內,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由於通遠門外的七星崗、兩路口、上清寺、菜園壩一帶遍佈墳山野塚,影響城市擴展,時任市政廳主任和之後的首任市長潘文華力主向外開拓新市區。潘文華排除阻力,實施了大規模的史無前例的遷墳、擴城行動。從1927年8月到1934年5月,歷時6年半,擴展新區約7.5平方公里。
新版時代
目前,主城進入外環時代,展開1000平方公里、1000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發展框架。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草案)中,重慶已被列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據悉,未來10年我市遠郊區縣城市規模將比現在擴大一倍,七成人口將變城鎮居民,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格局。
比較
新舊兩版地形圖之異同
昨日,記者找到一份2010年版的重慶地形圖,然後請市勘測院專家將其與這部81年前的地形圖作了比較。
不同之處
■材質:老版用的是牛皮紙;新版是數字化電子版,可根據需要以紙、膜、絲綢等方式印刷。
■字體:老版用的是繁體,名稱從右往左讀;新版用的是簡體。
■工具:老版在測繪時可能使用的是由照準儀、覘孔、鉛錘、標尺組合而成的小平板儀和經緯儀,採用三角網、線形三角鎖、量距導線、前方交會、後方交會、基線丈量等辦法。繪圖時,用了小筆尖、曲線筆(畫等高線)、玻璃棒(通過滾動保持等距)、專用墨汁以及鉛筆等,通過手繪完成;新版測量時採用航測或全野外數字採集完成,使用GPS全球衛星定位儀和全站儀等通過電腦製作完成。
■效率:以相同比例尺,繪製一平方公里大小的地形圖,老版繪成需40天左右,新版成型只需7天。
■部分地名以及城鄉劃分有變化:新版上的長江,在老版上叫揚子江。老版中,上清寺、兩路口、菜園壩、大坪等地都是分佈著農田的農村。而新版上,這些地方早已是繁華都市。
■更新速度:老版地形圖若干年更新一次。由於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新版地形圖每天都在動態更新。
傳承之處
■渝中半島的路網骨架。老版中,兩路口到大坪七牌坊有一條馬車路,它就是現在新版中長江一路的前身;老版的中區馬路,是新版的中山二路、中山三路的前身;老版中經大溪溝,通過牛角沱,止於李子壩的渝簡馬路,實際上是新版中的人民路以及上清寺路的一部分。新版中渝中半島的大量道路,大多源自老版中的各條小路。
■許多老地名都保存了下來。如老版中的學田灣、磨盤山、菜園壩、桂花園、大田灣、求精中學、巴縣衙門等,都能在新版中找到。
歷史
重慶還有更早地圖
在發現這部地形圖之前,我市已發現過更早的城市圖紙——沒有標高、等高線和地形地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形圖,實際上是城市平面圖(地圖)。
記者在《重慶湖廣會館——歷史與修復研究》中看到一張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張雲軒繪製的《重慶府治全圖》,該圖主要展現的是通遠門以內的城市風貌。該圖由人工線繪,加以彩色渲染而成,有點像清明上河圖。圖上,房屋繪有立柱飛簷,江上還有艄公在撐船,圖案栩栩如生。該圖是目前我市發現的清代較全面介紹街區、府衙和公共設施的彩繪地圖。這張圖得來還有故事,何智亞說。2004年3月,前任市長王鴻舉在接待一美國代表團時,對方一代表披露了一個信息,「我在耶魯大學校長辦公室看到一張彩色的重慶地圖複製品,年代很久遠。」隨後,王鴻舉安排市外經委尋找這張地圖。經一年努力,2005年4月,耶魯大學將該圖的複印件和電子文檔贈給了重慶市政府。
另一張地圖繪製於光緒末期,由劉子如在張雲軒《重慶府治全圖》基礎上作了增加擴展,名《增廣重慶地輿全圖》;民國元年還有一幅重慶城圖,作者不詳。該圖是手繪的平面街區,筆力著眼於重慶下半城約0.97平方公里的城市輪廓。
何智亞認為,這幾張重慶歷史地圖,見證了清末民初重慶城市的發展過程,見證了重慶的擴城,使我們清晰而直觀地看到歷史走過的足跡,對彰顯和豐富重慶歷史文化名城之底蘊,無疑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