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 陽光歷史

 

A-A+

為什麼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

2017年03月20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84 次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一句最早見於明末歐陽直公的《蜀警錄》。原句乃針對明末農民軍領袖,荼毒四川甚劇的張獻忠而言,但卻為後世統治者奉為治國密寶。

  那麼此言是否正確?對此,應先明確「蜀」的概念,它不是狹義的指現在的四川一省,而應包括西蜀,巴東甚至漢中。其次這裡所謂的「亂」對統治者而言應理解為能相對成熟運作的政權形態,這樣才能對其構成真正意義威脅,而如「黃巾起義」等流竄式的缺乏統一性的起義不包括在內。

  而歷史上確有諸多實例可以應證這句話。東漢末年,劉焉為避世亂而自請益州牧,後以米賊作亂阻斷交通為由中斷與中央聯繫,呈半獨立狀態,甚至私做輿車千餘欲稱帝,成為三國時代最早的一批割據勢力。而西晉末年雖有「八王之亂」在先,但在晉朝疆域內率先割據稱帝的卻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漢政權。以上是前半句的證明。至於後半句,光武平定中原而得隴望蜀,最終消滅公孫述政權實現統一,同樣,明太祖在南方殲滅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命徐達北伐,攻克元都,奪取中原,而後平定四川大夏政權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甚至新中國建立後也是平定大西南才使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徹底失去威脅。

  但是不應忽視,四川在歷史上也長期扮演戰略後方與臨時避難地的角色。秦國採納司馬錯建議奪取蜀地,興建都江堰,成為伐楚的基地,等到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避難,並以此為支撐克復中原。而蜀地對於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則是在70年前的那場戰爭中,在沿海發達地區悉數淪陷的背景下,四川為全國人民堅持抗戰提供巨大物資保障,更有3025000餘川軍子弟出川抗日,其中死傷、失蹤者多達64萬餘人。至於歷史上那些率先造反推翻王朝統治的「首義」則無一發生於四川。故結合前例,「天下未亂蜀先亂」不能完全站住腳跟,而「天下已治蜀後治」則是基本得以映證的。

  然不管怎樣,蜀地的特殊地位是毫無疑問的。巴蜀之地是擁有四塞之地的天府之國,可以以此為帝業,窺視中原。同時,蜀地自古多人才,司馬相如、「三蘇」、李白乃至郭若沫均為蜀地之人。而且蜀地百姓戰鬥能力極強,以致當年蒙古攻打四川久攻不下,大汗蒙哥殞命合州城,在新中國以朱德,劉伯承為代表的出身蜀地的一批優秀將帥更是堪稱中流砥柱。

  所以無論對錯,「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驗證了蜀地對於統治者而言的重要性。武侯祠的「攻心聯」的下聯寫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時至今日仍當借鑒,「治蜀要深思」!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