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南越國千年水閘亮相廣州
位於光明廣場負一樓的南越國水閘遺址被厚厚的玻璃保護起來
昨日,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正向來參觀的領導講解古水閘的構造
南越國千年水閘亮相廣州 成全國首個在商廈內設置的原址保護點
為全國首個在商廈內設置的原址保護點,昨起免費開放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蔡錦明 曹曉亮 本版攝影 時報記者 巢曉
「古人太厲害了,南越國水閘建造得和現代水閘幾乎一模一樣,只是規模和用材不同而已!」昨日,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首次向公眾開放,不少市民邊看邊感歎。據悉,作為全國首個在商廈內設置的原址保護點,該遺址將每天免費開放。
光明廣場負一層成博物館
南越國水閘遺址位於廣州市繁華商業區西湖路的大型商城光明廣場地下一層。昨日是南越國水閘遺址開放首日,不少市民一早趕到現場等候,希望第一時間親眼目睹水閘的「芳容」。作為全國第一個在商廈內設置的原址保護點,配合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光明廣場大堂內設有玻璃觀賞地板,市民在地板周圍望下看,便可看到遺址的部分面貌。
光明廣場的負一層全部開闢為水閘遺址博物館。考慮到保護的需要,遺址上放的玻璃地板構架為兩層,有十幾米高。其內部中央遺跡用巨型玻璃罩恆溫、恆濕保存,供市民觀賞。玻璃罩周邊地帶設計成為文物展示長廊,通過圖、文、三維動畫等多種方式展示遺址的發掘過程、出土的文物。
1︰15模型顯水閘原貌
展示現場還有一個水閘模型,以1︰15的比例製作而成,運用光、電等效果,復原了水閘構造、總體佈置、功用等,十分形象生動。從中可以看出,水閘高5米,深近2米,長201米,從北往南分「引水渠」、「閘室」、「出水渠」三部分,是一座由大批排列有序、縱橫交錯的「八」字型大型木結構建築。閘室平面自北向南,向珠江「八」字形敞開;引水渠和出水渠均呈長方形。不少市民通過看該模型,就可以對遺址的總貌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
據悉,今後,遺址將一直免費對市民開放,市民可乘觀光電梯或扶手電梯下至負一層參觀。
古水閘設計符合現代標準
2000年4月光明廣場大樓施工時,發掘到一段段埋藏於地下的大木樁。經考古專家們判定,這便是南越國水閘遺址。它的出土,對瞭解漢代廣州城區的防洪設施以及兩漢時期城址的佈局、結構及南城牆的位置坐標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廣州對這一重要文物進行原址保護,廣州光明房產建設有限公司作為業主積極參與水閘保護,成為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範例。
最讓國內外考古學者們驚訝的是,南越國水閘在建閘材料的選擇、鬆軟地基的處理、技術線路的處理、總體佈置、洩流處理、閘室穩定處理等方面,都與現代的建閘標準和要求基本相符。這反映了廣州秦漢時期的水閘建造,在總體上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遺址保護 木材每天「淋浴」兩次
遺址展示現場專門有一個「木材」區,堆放了一些木材樣品。這些木材原是水閘上層建築的木構件,水閘廢棄後被拆卸下來,修築東漢城牆。有關專家告訴記者,遺址中,木材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結構材料,整個遺址的風貌由各種規格、形狀的木材共同構成的。古水閘是全木結構,所用的木材是水松,如果木材遭到損壞,遺址將失去原貌。
由於水閘出土木材地下埋藏2000餘年,發掘時仍然基本完好。但是,木材出土後暴露在空氣中,保存條件變後很容易發生腐朽和蟲蛀,在廣州地區尤其是白蟻的危害,需要及時用藥物處理。經研究論證,針對木材不同的存在狀況,採取了不同的保護辦法。
一部分木材在挖掘初期就取出,另設場地堆放。它們尺寸不等,最長約7米,最大直徑為30厘米,總材積估計有10個立方米。這些木材,堆放在30厘米高的台基上,周圍地面做徹底清理,碼放時各層之間設小隔條。採取每天「淋浴」兩次的做法,用農用噴霧器充分噴淋,噴淋後用塑膠薄膜嚴密遮蓋。下次再處理時掀開薄膜同樣辦法處理。一直持續到木材需要復位時為止。
大多數遺址木材都是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如立柱與地面相接的上下各20厘米,橫木與地面接觸部位等,這些部分常年處於半濕狀態,是保護處理的重點。它們受到扎「防腐繃帶」的保護處理。先挖開木材周圍一定範圍的土層,然後在木材表面塗上防腐、防蟲漿膏。等漿膏干後,再用厚塑膠膜緊密纏繞包裹,最後將土壤回填。這樣,纏過繃帶後的木材將可以長期保持防腐防蟲。
還有一部分木材埋在地下,將來不準備挖掘。地下木材的保護需對周圍土壤做局部毒土處理,並在採取防水措施前提下,通過加壓滴注法,將防腐藥水滴入。
南越國遺跡成准世界文化遺產
三處遺址均原地原址保護,成功探索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文物保護相結合
昨日,央視科教頻道推出《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大型直播節目,節目中展示了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及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在發掘和保護方面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據悉,三處遺址「捆綁」成「南越國遺跡」,已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出土首件絲縷玉衣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公元前203年)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王國,傳五主,共93年,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漢中央朝廷所滅。南越國存在的時間不足一百年,卻是嶺南歷史的重要一頁,它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跨越式的大發展。
南越國遺跡,由位於中山四路的南越國宮署遺址,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和西湖路的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組成,是中國歷史考古的重大發現,現已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南越國的王宮和御苑所在地,2004年底,在曲流石渠西側一口南越國磚井中,出土百餘枚南越木簡,內容涉及到南越國的宮室管理、法律制度、物品進貢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可謂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
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該墓歷經兩千多年未被盜擾,是中國華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漢代石室彩繪墓。墓中出土1000多件(套)文物,計有銅、鐵、金、銀、鉛、陶、玉、石、水晶、瑪瑙等20多種。其中絲縷玉衣為中國考古的首次發現,也是國內目前出土完整的西漢玉衣中較早的一例。
廣州尚無世界級文化遺產
據市文化局有關人士介紹,南越國三處遺跡都是在廣州城市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均位於廣州城市中心,一經發現即得到完整保護,並在原址上建博物館或陳列館,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文物保護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受到國內外文物界的高度讚譽。
據悉,廣州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積澱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19處,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47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我市現有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5個項目公佈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