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人工智能有望破解四千年前印度神秘符號
4000年前,這些神秘符號曾被一個遺失了很久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使用
據美國《連線》雜誌報道,一組印度河流域手跡曾經讓幾輩考古學家傷透腦筋,一個個神秘的符號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時至今日,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的幫助下,他們可能有望破解這個有著4000年歷史的千古謎團。
據悉,4000年前,這些神秘符號曾被一個遺失了很久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使用。對符號進行計算分析顯式,它們代表了一種口頭語言。在此之前,一些受挫的語言學家一度認為這些符號不過是一幅幅漂亮的圖片罷了。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羅傑西·拉奧(Rajesh Rao)表示:「這種基礎的語法結構似乎與在很多語言中發現的結構類似。」
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生活在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東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古人曾經使用這些符號。它們屬於一個先進程度與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文明不相上下的文明。但這個文明流傳下來的語言「遺跡」數量極少。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已在陶器、石碑和印章上發現了1500段獨特的銘文,最長的銘文由27個符號組成。
1877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Alexander Cunningham)提出假設,認為印度河手跡是現代婆羅米文的祖先,後者被生活在從中亞到東南亞的人使用。對於這種假設,其他研究人員予以反對。為了破解這些手跡,考古學家進行了無數嘗試,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與之有關的爭論則一直持續至今。
在此之前,語言學家曾經將這些神秘符號與包括中國裸裸語、蘇美爾語、埃及語、德拉威語、印度-雅利安語、古教會斯拉夫語甚至於復活節島語在內的語言聯繫起來,但經過分析,所有這些語言均與這些符號沒有任何關係。2004年,語言學家史蒂夫·法默爾(Steve Farmer)發表論文指出,印度河手跡只是政治和宗教符號,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這顯然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論斷,但也一度很流行。
拉奧是一名機器學習專家,上中學的時候,他曾經讀到有關印度河符號的文章。在印度度休假年的時候,拉奧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破解這個千古之謎。現在,他可能已經解決了將符號與語言聯繫起來的問題。拉奧說:「機器學習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數據概括出其中的規則。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分析得出基礎的語法結構。」
拉奧的研究小組利用馬爾可夫模型——用於系統動態學製圖的計算工具——運行圖形分析軟體。他們在程序中添加了4種口頭語言序列,分別是古蘇美爾語、梵語、古教會斯拉夫語以及現代英語。在此之後,他們又向程序植入4種非口頭溝通系統,即人類DNA、公式轉換語言、細菌蛋白質序列以及一種人工語言。
圖形分析軟體對每一種語言中的有序程度進行了計算。結果顯示,非口頭語言的有序程度要麼較高,要麼混亂不堪——符號和結構以一種不變的方式互為先後——口頭語言有序程度則較為適中。在輸入印度河手跡片斷之後,圖形分析軟體基於符號排列類型得出了語言規則。分析結果證明,這些符號的有序程度適中,與口頭語言類似。但有關這些符號代表的含義,程序卻只能保持沉默,無法給出答案。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考古學家、印度河手跡研究權威阿斯科·帕珀拉 (Asko Parpola)說:「這雖是一項重要的研究,但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加深我們對這些手跡的瞭解。」帕珀拉指出,破解印度河手跡殘片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障礙就是在驗證假設方面存在很大難度,這種情況至今沒有發生改變。
但拉奧表示,初步分析能夠為更全面瞭解印度河手跡的語法打下一個基礎,並最終破解這些符號代表的含義。他說:「下一步工作是利用我們現有數據創建一種語法。在此之後,我們便要確定這種語法是否與梵語、印歐語或者德拉威語類似。也就是說,我們要用一種語言與之進行比較。直到最近,考古學家才開始以一種嚴格方式將計算方法應用到研究工作中。現在的時機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