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明代古墓發現完好乾屍 | 陽光歷史

 

A-A+

廈門明代古墓發現完好乾屍

2016年08月22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12 次

廈門海滄區一在建工地發現一座明代古墓。昨天,考古人員進行考古挖掘時有了驚喜發現:古墓中有一具保存完整的乾屍,墓中還首次發現了水銀、帶有地圖的墓誌銘等。這在廈門都屬首次發現。


工作人員說,前天下午4時40分許,海滄區古樓村水庫附近一座陵園施工現場,工人挖土方時,在山腰底下3米處,發現了這座古墓。昨天,廈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前來挖掘。


打開棺蓋的瞬間,廈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靳維柏發現一尊完整古屍躺在棺槨內。古屍身高1.70米,從骨骼看應該是男性。打開之後,他們發現古屍保存完整,活像木乃伊。古屍外部用白色的絲製品包裹著,頭部裹了4層衣物,身上的衣服有5層。從外往內數第2層衣服是紫色的,經過這麼多年,顏色依然清晰可辨,實屬難得。衣物上還發現了織金和精美圖案。


經測量,古墓長3.6米、寬2.6米。靳維柏告訴記者,清理時,他們發現,在棺槨的上下放了兩塊方形的陪葬物品。


其中,墓主的上頭是一塊製作精美的畫像磚。磚正面塗有青釉,畫著一個當官模樣的人物坐在一座案台前,兩旁站著兩個書僮,磚的背面是紅色的。


下方的陪葬品是一個30厘米見方的鉛制墓誌銘,不過上面的文字還未詳細考證。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誌銘的一邊還繪製了一張地圖,標明了這座古墓的大小和方位。靳維柏說,這張地圖也許是這座古墓的買地券,或者是給神仙看的。而這樣帶有地圖的墓誌銘,在廈門還是第一次發現。


考古人員將古屍小心清理出棺材時,發現棺底有衣物、書籍等陪葬物品。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都沒有辦法保存下來。


正當工作人員清理棺底時,突然發現一種銀白色液體在流動。「水銀!」靳維柏叫了起來。


他告訴記者,古人認為,水銀可以對屍體起到防腐作用。這座古墓的主人,是被灌入水銀還是後人將水銀包好放在棺槨內,還需進一步考證。


他向記者透露,這是廈門首次發現古墓內有水銀。不過,單從這點還無法確定墓主的身份,因為在古代,並非只有達官貴人才用水銀。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