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漳州發現5座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墓葬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漳州發現5座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墓葬

2015年06月10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9 次


經過幾千年的腐蝕,墓坑裡已片骨無存(詔安考古現場)



  從5月初開始,在沈海高速復線漳州段,考古工作人員先後發現了5座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墓葬,並出土大量陶器。昨日,這些陶器被送往廈門大學進行後期的修復工作。


  據考古隊員們介紹,由於沈海高速復線漳州段要進行施工,因此漳州文管辦聯合廈門大學考古隊對這些路段進行了考古勘探。該工作從今年5月初開始,他們先從漳州平和安厚鎮開始考古勘探。


  一考古隊員說,此次最大的收穫,莫過於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墓葬。他說,當時他們在工地上找到一些陶片,初步判斷這裡存在史前人類生活遺跡,於是決定深挖。沒想到後來挖出的陶片越來越多,接著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兩層的倒梯形的土台,「這叫二層台,是墓葬中常用的一種形制,一般來說台上放的都是隨葬品,這意味著底下有墓葬。」


  果不其然,在二層台的土堆裡,考古隊員們找出了大量陶器,有罐、尊、杯、缽等。根據這些器具上的紋飾以及造型,考古隊員斷定:這是一座商周時期的墓葬,距今大約3000年,屬於浮濱文化的代表。


  可惜的是,這座墓葬內並未發現遺骨。工作人員解釋,當時人死後下葬還沒有使用棺槨,都是直接入土為安,且福建地區的土壤呈酸性,腐蝕性較大,因此數千年之後片骨不存。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隊員們又在安厚發現兩座商周時期墓。而截至整個勘探工作結束,考古隊員們共在漳州安厚、山格、詔安官陂發現5座商周時期墓葬,並出土了大量陶器。


  考古隊員說,這個時期在福建地區生活的人類在製作陶器上,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這次出土的陶器有長頸大口尊、圈足豆等,還有一些陶器上帶有方格紋等裝飾,都是商周時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昨日,這些陶器及其碎片都被送往廈門大學進行後期的修復工作。


  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林公務館長說,正在進行搶救性挖掘工作的閩侯仁山遺址,屬於福建史前文化的重要構成。而漳州的墓葬群,所反映的也是史前人類(商代中期福建進入青銅時代)的生活情況。這兩地的考古發現,在時間上、地域上都豐富了整個福建地區的史前文化研究,對還原福建地區老祖宗生活很有意義。


  它們均屬浮濱文化墓葬


  在考古現場,考古隊員們反覆提到一個名詞,「浮濱文化」。究竟什麼是浮濱文化?為何漳州出土的這5座墓葬被斷定屬於浮濱文化?


  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林公務館長說,所謂浮濱文化,其實是根據區域概念劃分的。他說,距今3000年左右,在福建地區生活的先人們形成了三個文化圈,分別是:黃土侖文化、浮濱文化、白主段文化。


  所謂的黃土侖文化,是指在福州一帶生活的先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圈,根據在閩侯鴻尾鄉黃土侖地區的考古發現而命名,這個文化圈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拍印的幾何印紋陶和刻畫的幾何紋陶。


  在閩北一帶生活的先人們形成的文化圈,則被稱為白主段文化,反應在陶器上則是沒有刻畫形的圖案。


  而浮濱文化指的則是生活在包括閩南一帶、廣東潮汕、江西南部等地區人民創造的文化,反應在陶器上的典型特徵是造型以大型、敞口為主,少有裝飾,以素面為主。此次發現墓葬的地點在漳州,屬於閩南地區,因此被歸為此種文化類型。


(責任編輯:單曉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