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福州農民修整山路挖出上千個精美的宋代兔毫盞陶瓷
楊依伯手捧精美的宋代兔毫盞
兔毫盞堆積如山 呂誠/圖
一鋤頭下去,挖出幾個「碗」,再一鋤頭下去,又挖出幾個。挖啊挖,福州閩侯上街的楊依伯修整山路時,竟挖出了上千個精美的陶瓷。
據專家初步認定,這些陶瓷是宋代的兔毫盞。此前閩侯南嶼、青口、鴻尾等地也都發現過宋代的窯址,但這次發現的兔毫盞做工更精美、器形也更大,進一步證明了宋代閩侯陶瓷業發展的繁榮。
陶瓷表面有花紋很精美
楊依伯在閩侯上街的溪源宮後山上,有一座果園。最近為了讓小車能開到果園裡,楊依伯叫了輛鏟車「開山辟路」。前日,鏟車把山路的雛形開好了,楊依伯就拿著鋤頭開始修整道路。
「我一個鋤頭鋤下去,挖出了幾個『碗』,再鋤一下,又挖出來幾個。」楊依伯把「碗」拿起來認真地看了看,發現「碗」表面有花紋,還很精美,很像電視劇裡古代的「碗」。
楊依伯越看越奇怪,就繼續把周圍坡上的土堆挖開,接下來的景象讓他驚訝不已:土裡面層層疊疊藏著「碗」。
據目測,裡面的「碗」有上千個,堆積的地方連綿20多米,有四五米高。
是一片殘次瓷堆積地
「這些都是宋代的兔毫盞,是古代喝茶用的。」昨天,趕到現場的閩侯博物館曾江館長說,出土的陶瓷屬於束口尖唇、斜弧腹、小圈足,胎骨厚實堅硬,呈深灰色。盞的內部施滿釉,而外部也有釉,只是沒有施滿。釉層呈兔毫斑痕,紋理非常清晰,形態都跟之前發現的宋代兔毫盞很符合。
此外,在出土的一些陶瓷外,都有一層厚厚的土包裹著。曾館長說,陶瓷外面的土層叫「匣缽」。這是古代人在燒製陶瓷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而設置的。
但讓人奇怪的是,這些陶瓷有些堆積得很整齊,有些卻不規則堆積,為什麼會這樣呢?曾館長說,附近原來肯定有個窯址,古代人在燒陶瓷時,每窯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殘次品,人們就把殘次品直接丟在旁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這片碎瓷堆積地。曾館長說,「這些古代人所謂的「廢品」,有的只是在形狀、釉色上有很小的瑕疵。」曾館長說,宋代閩侯的制瓷業非常發達,各家都要爭奪客源,普通的民窯都會這樣精益求精。
有助研究宋代閩侯陶瓷業發展
據曾館長介紹,之前閩侯已在南嶼、青口、鴻尾等地發現過窯址,也挖掘出了不少類似的兔毫盞。「這次出土的陶瓷相比其他地方發現的,從外形上看更加精美,紋理更加清晰,陶瓷上施的釉更厚,更有光澤,器形也是最大的。」曾館長說,新發現的陶瓷對研究宋代閩侯陶瓷業的發展頗有價值。
曾館長還表示,如果經過挖掘,上街確實有窯址的話,正好可以與之前發現的窯址連成一條線,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進一步證明宋代閩侯陶瓷業發展的繁榮。
目前,閩侯相關的文物部門已對該地進行保護,並著手進行進一步考察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