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范是誰?張弘范是怎麼死的?
張弘范,是元代名將張柔第九子。張柔(1190—1268年),字德剛,河北定興河內裡人,是元朝歷史初期;即蒙古國時期,中原地方武裝中有名的軍閥頭目之一。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接著金都南遷,從中都(今北京)遷到汴梁(今河南開封),以避蒙古之軍鋒。張柔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金任命他為定興令。後來又陞遷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他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今河北易縣紫荊關附近的狼牙山一帶)。兵敗被俘,降於蒙古。當時蒙古人對各地歸降的官僚、軍閥等多沿用金朝官稱,仍讓他擔任舊職。在此期間,張柔擴張勢力,佔領了以保州(今河北保定)為中心的三十多座城市。元太祖二十年(1125年)蒙古人任命他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元太宗四年隨蒙古將軍速不台圍金之汴京。速不台是以勇猛善戰聞名的將領,與折裡麥、哲別、虎必來等人被並稱為「四狗」。(「四狗」是蒙古人對勇將的褒稱,無貶義)。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元帥崔立獻汴京城投降,張柔又隨塔察兒攻克蔡州,金亡。這一年張柔入覲元太宗窩闊台汗,被提升為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據一方的漢軍首領之一。
在父兄師友的薰陶下,張弘范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年輕將領。元憲宗蒙哥六年(1256年)時,張弘范正二十歲,已經成人了。他身長七尺,儀表出眾。當時男子成年都有蓄須的風尚。張弘范長鬚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僅是騎射能手,而且以善於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長矛)知名於時。口才很好,善於應對,詩歌也寫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隨手散落,後來有人為他網羅遺佚,刻印了一部詩集,即傳世的《淮陽集》。
廬陵鄧光薦寫序時說:「據鞍縱橫,橫槊釃酒,叱吒風生,豪快天縱。……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詩人的風格好像奔馳於馬上的英雄握著長矛,飲酒賦詩。格調之高,可以叱吒風雲,才情豪爽,不可一世。……這些作品存在天地間,可以算得上是古今之一奇。)這些評語當然少不了有些溢美和偏愛的成份,但大致總可以反映他詩作的傾向性。總之,當元朝開國之初,由於出身和教養,他屬於上升階層中的新一代人物,在他身上河朔豪士生氣勃勃的色彩似乎比貴胄子弟們的紈褲習氣要強烈一些。
十月張弘范班師還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慶功活動。忽必烈在內殿宴請這位百戰歸來的將領,為他洗塵,慰勞他的凱旋,是這一系列慶祝活動的頂峰。但樂極生悲,死亡女神已經在向他招手了。由於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和水土等環境,再加上又得了瘧疾,返回大都後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關心這位由前線歸來的勇士,特命御醫前往護視,並規定每天要把張弘范的病情作專門的匯報,並讓近侍傳出口諭給御醫說:「我有軍國大事,等著同九拔都商量決定。你們一定要盡心治療,使他迅速恢復健康。」又命令衛士坐在張弘范的門口,對來探視的人們說:「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親和醫護人員外,皇帝有詔令,停止一切對病人不必要的干擾。」儘管用了最貴重的藥物,安排了最高級的護理,仍沒有挽救了這位九拔都的生命。至元十七年(1280年)過了新年後,他的病轉重了。他自己也意識到病不會好了,要求從病房回到自己的舊居室,把親戚賓客們召集來,和他們一一告別。最後,他叫人把南征時忽必烈賜給他的尚方寶劍與鎧甲取出來,握著兒子張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給他。並且說:「我當年用這劍與甲為國家的統一立過功勞,你佩帶寶劍、穿戴盔甲時,不要忘記了爸爸!」他摩挲著劍與甲,在那些金戈鐵馬,崢嶸歲月的回憶中暈眩過去,那些回憶中當然也少不了江南兒女的血腥。海波和血浪的影子使他的視線模糊了,他最終地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