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是誰?西晉滅吳功臣王浚的大功為何被抹殺
唐朝大詩人劉禹錫有一首著名的詩叫《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在這裡我們姑且不論這首詩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樣的,單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分明地看到它對西晉平吳第一功臣王浚的肯定,正是王浚率領強有力的水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破吳國自認為固若金湯的西部國防線,才迫使吳國君臣在失魂落魄中「一片降幡出石頭」。但這只是後人對此歷史大事的公平認可,而在當年的現實中幾乎無人承認王浚是平吳的第一功臣這一事實,因而王浚最後只能屈居第二,且差點因此而自身不保,這其中的曲折原委到底如何呢?
王浚何許人也?據史書記載,他是一個姿容俊偉,從小喜歡關心國家大事的熱心人,因而常難免口出豪言,結果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個說大話的騙子。所以他的仕途顯得就比別人困難了許多,直到年近六十才在鎮南大將軍羊祜手下做了個參軍。羊祜這可是個歷史名人,他可是魏晉時期最了不起的名門子弟,祖父叫羊續,曾任東漢南陽太守,為官清廉,有「懸魚拒賄」的事跡。外祖父是蔡邕,姨母是蔡文姬,妻子是夏侯霸之女,姐姐是晉景帝司馬師之妻。他在曹魏時代歷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官職。司馬炎勝利篡權稱帝后,羊祜深得司馬家信任,升任尚書左僕射、車騎將軍,官至鎮南大將軍。開始坐鎮荊襄窺視東吳,在此期間他敏銳地意識到王浚的軍事才能,所以藉機把他推薦為執政一方的廣漢太守,後因政績突出,王浚被奉為龍驤將軍陞官為益州刺史,開始了在一個地方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同時他暗中遵照羊祜的囑托在長江上遊開始了長達近十年的造船任務。
羊祜晚年,終於窺視到了東吳積重難返的弊病,尤其是東吳皇帝孫皓殘暴無道大失民心的機會,於是積極向司馬炎上書要求伐吳,但由於朝廷那些尸位素餐官員的堅決抵制,羊祜至死也沒有看到其計畫的實現。羊祜死後杜預接任其職位,他仍然按照羊祜的思路辦事,兩年後他再次向朝廷上書要求伐吳,此時,已經七十出頭的王浚也從遙遠的益州上書要求伺機消滅東吳,這次,司馬炎沒再聽從朝廷那些人的磨嘰,直接發號施令,派出二十萬軍隊分五路從各個方向發起了滅吳戰爭,其中王浚從長江上遊率領八萬大軍,駕著每船可坐兩千人的「樓船」浩浩蕩蕩殺向東吳,一直把戰船開到了東吳都城建業城下,東吳皇帝孫皓看到大勢已去,在喪魂落魄中開城出降。在此期間,朝廷曾有詔書要求王浚到達荊襄一帶時要受鎮南大將軍杜預節制,到達東部一帶時要受安東將軍王渾節制。
當王浚到達荊襄一帶後向杜預請示行動,杜預鼓勵其乘勝千軍,建立大功。所以他大膽前進,一直把他的八萬水師開到吳都城之下,在此期間他再沒接到朝廷讓其受王渾節制的詔書,只是在中途曾被王渾手下邀請到他們駐紮在江北的軍營議事,但王浚考慮到戰爭波雲詭譎的特點,怕喪失了最佳戰機,婉言謝絕了。誰知這其實是王渾對他下達的軍事命令(此時肯定王渾接到了朝廷詔書,同時可能誤認為王浚也接到了此詔書),因為王渾對東吳的軍事實力還不是十分的瞭解,不敢貿然進軍圍攻建業,是想和王浚一道商量共同圍剿孫皓的事宜,但他卻一點都沒有透露出自己已經是王浚上司的信息。當王浚接受了孫皓的投降後,王渾聽到消息後勃然大怒,甚至有火並王浚的念頭,同時王浚此時才知道在這個戰區的最高司令官是王渾,所以他為了不使王渾喪失領導的尊嚴,馬上把孫皓等投降了的東吳君臣奉還給王渾。可以這麼說,東吳的被消滅是西晉二十萬大軍在眾多將帥的率領下共同行動的結果,否則,任憑每一路單方面行動也不會全功而返。但在共同努力的同時,他們所起的作用肯定有主有次,而王浚應該說是平定東吳的第一功臣,因為東吳首都是他的軍隊拿下的,東吳皇帝大臣是他的軍隊俘虜的。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到此為止三國的統一已經塵埃落定,就差論功封賞了,可令人難以預料的是王浚這個平吳的第一功臣差點深陷囹圄,甚至丟了性命。
原來,當王浚沒聽王渾的邀請揮軍直搗東吳老巢並且意外地獲勝時,王渾幾乎氣了個半死,就因為自己膽子小了一點,為了保存實力,沒敢探頭去咬,結果到口的肉被別人搶跑了,所以甚至有和王浚拚命的念頭,儘管王浚把孫皓等東吳君臣都獻給了他,但仍難以消除他內心的芥蒂。於是當朝廷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慶功宴且皇帝大人也在心中已經把第一功記在王浚頭上的時候,王渾誣陷王浚的奏疏也就擺到了司馬炎的案頭,理由就是王浚違反朝廷命令,不聽自己節制,不但不該有功且應按法論罪。司馬炎對此不以為然,拿出奏表讓群臣發表意見,沒想到這些站著茅坑不拉屎不拉屎的傢伙們個個趨炎附勢,都認為王浚的做法太過頭,應該從前線用囚車押回朝廷,按重罪處罰。最後弄得武帝也無所適從,最後只能折中處理,只是下詔書責備了王浚幾句。王浚接到詔書當然氣不打一處來,自己在前線出生入死為皇帝拚命,且取得巨大成功,反而弄了個裡外不是人的結局。於是也寫了一道奏章火速發往朝廷,把自己沒接受王渾節制的原因詳詳細細地講了個明白,且把王渾的用心分析了個底朝天,尤其把朝廷大臣們吹捧王渾而詆毀自己的原因也道了個明明白白。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朝廷那麼多大臣趨炎附勢於王渾呢?這就應了我們常說的「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俗語了。王渾的家庭是幾代的世家大族,朝廷的好多重要部門都有自己的人,且王渾也久在朝廷為官,朝廷的人脈關係很廣,尤其王渾本來和司馬炎就是兒女親家。大臣們認為拍王渾得馬屁其實就是討好皇帝。而王浚呢?年輕時就給世人留下了說大話騙子的壞印象,長大後幾乎一直在地方打拼,等真正把官做大後也是在地方,他一生幾乎沒在朝廷呆過,和朝廷的官員們幾乎沒有交往,許多人甚至都不認識他,誰會替一個連自己都不認識的人講情呢?這太符合中國的人情事理了。
接到王浚的奏章後,武帝非常同情憐憫王浚,但也難違眾大臣的意見,不便自己獨斷專行把平吳第一功記在王浚頭上,只是下詔各軍班師回朝,等到把事情的真實原因核實清楚後,再做賞罰。此時,王浚、王渾等平吳將領也陸續回朝,尤其「二王」為了爭功弄得面紅耳赤,呶呶不休。武帝為了平息此事,做到基本的公正,特地把任務交給廷尉劉頌去調查,結果劉頌也是個馬屁精,他直接就把平吳的首功記在了王渾頭上,王浚只得了個次功。這一個等級的變化那可是天壤之別,最後王渾進爵為公,食邑八千戶,而王浚只被封為縣侯。為了安慰王浚武帝又給其加了個輔國大將軍的虛名。王渾得到了不該得到的重賞,從此不再嚷嚷。王浚失去了該得到的獎賞,當然心懷不平,所以多次在朝廷甚至武帝面前吵鬧不休,有時氣憤到極點,年輕時的壞脾氣又跑出來作怪,故意給武帝臉色看。對此,武帝大多時候只能裝聾作啞,因為他畢竟為朝廷立了大功且蒙受了諸多委屈。
王浚的這些做法表演的多了,武帝開始漸漸有點煩了,朝廷的那些馬屁精也有的開始嗅到了政治臭味。可王浚卻仍渾然不知,此時,急壞了他當年的一個老部下益州護軍范通,趕忙跑到他府上緊急求見,見面就說:「老爺子建立了不朽功勳,為什麼不好好保持呢?難道自己不覺得可惜嗎?」王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驚問此話怎講?范通道:「老爺子班師後,為什麼不急流勇退,閉門靜養,口不言功呢?即使有人問起,你也應該首先把功勞推給正確、英明、偉大的皇帝,其次,你應該把功勞推給其它平吳將帥,就說自己是沾了別人的光了,真正自己根本無功勞可言。這樣的話,你不但能夠保住自己的大功,讓那些馬屁精閉口,同時也讓王渾自愧不如,何樂而不為呢?」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從此之後,王浚突然收斂自己的言行,再不談論自己的功勞。沒想到他的這一退步,反而引起了一些朝廷大臣的同情,紛紛為其冤屈辯解,逼得武帝再次封他為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後又加官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越做越大,王浚反而覺得越來越不安全。當時,西晉朝廷認為已經進入大同理想的太平盛世,官員們奢靡之風大肆盛行,王浚本來生性節儉,此時也不得不隨波逐流,過起了錦衣玉食,豪華奢侈的寄生蟲生活,一直到八十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