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山西忻州發現遼金時期的八面幢銘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山西忻州發現遼金時期的八面幢銘

2015年04月07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這通青石幢銘下粗上細呈柱狀,重300多斤,上面直徑為40厘米,下面直徑為45厘米,高80厘米,平面呈八角形,主要內容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墓誌銘,其中一面為線刻菩薩像圖案,栩栩如生。另外一面落款處為金泰和三年(即為公元1203年,距今807年)。


  10月31日下午,忻州市忻府區秦城鄉河拱村附近,中鐵25局大西(大同到西安)客運專線第三項目部承建的頓村隧道南出口處,施工工地現場挖掘出一通幢銘,並發現了一座古墓,10月31日下午,幢銘被運回忻州市文物管理處保存。


  11月1日記者接到熱線後,立即趕到忻州市文物管理處。幾經周折,在當日留守的該處副處長李培林的幫助下,記者見到已運回的幢銘。之後,記者在李副處長的帶領下,驅車來到河拱村附近發現墓葬的現場。文物工作人員已經對墓地採取了保護措施,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清理墓室周圍的土。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0月31日上午9時左右,接到施工人員的報告後,他們立即趕到現場,及時進行搶救性發掘。由於墓頂出露,為了文物的安全,10月31日夜間就派人進行值班看護。11月1日,經過專家和工作人員一上午緊張而又細心的發掘,墓室周邊的土已經清理完畢。


  在現場文管處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記者看到,墓葬由三部分組成,從南到北依次為墓道、甬道、墓室。墓室平面為圓形,墓頂為磚砌的穹窿頂。整個墓室為磚砌結構,外徑東西為2.9米,南北為3.1米,甬道為拱券的磚砌結構,墓室磚有素面和繩紋兩種,墓頂部分已殘缺有口,堆積了殘磚和白灰。


  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處長郭銀堂說:「一般來說,幢銘與墓碑的作用相似。這次經文和墓誌銘合二為一地刻在八面幢銘上,這種幢銘在忻州還是首次發現,極具研究價值。初步斷定,這座墓葬也屬遼金時期。」


  墓室中,還有哪些新發現?為了一探究竟,11月2日,記者再次來到發掘墓葬現場,其外圍保護措施更加周密了,還拉起了警示線,考古工作人員現場測量、繪圖、記錄。


  2日下午1時,一具極小的棺材出現,考古工作人員初步斷定,該棺材是一具陶棺。該陶棺在墓葬內靠北一側,呈南北方向放置,整個長度約為65厘米,頭部朝南(寬約31厘米),尾部向北(寬約27厘米),陶棺蓋表面有一定弧度,棺蓋左右兩邊呈大波浪花紋,棺蓋頭部有仿木結構的圖雕,左右兩邊分別還有兩個(類似於)侍衛。下午1時40分左右,在陶棺右側又發現了腐爛木層的痕跡。經工作人員仔細的清理浮土、測量,認為是一具木棺,該木棺同樣是南北方向(整個長度約為170厘米),頭部朝南(寬約50厘米),尾部向北(寬約30厘米)。下午2時左右,在陶棺頭部南靠東約60厘米處,發掘出一個陶罐,該陶罐表面有花紋,兩側有耳。具體罐內有何物就暫不得而知了。


  截至11月2日17時30分,天漸漸黑了,發掘工作暫告一段落。當日,共挖出了1具陶棺,1個陶罐,1個陶碗,2個瓷碗,1具木棺。


  11月2日,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隊長王繼平告訴記者,在陶棺下靠西一側還有一具木棺材,木質已腐爛,露出人骨,另外靠東一側也似有人骨,具體情況,要看以後的發掘。從目前出現的小陶棺看,這裡應該是有過火葬和二次遷葬的情況。


  那麼究竟還有何神奇本報將繼續關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