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內蒙古烏拉特發現多處漢代烽燧及障塞遺址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近日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16處漢代烽燧及障塞遺址。文物考古專家稱,如此數量眾多的烽燧及障塞遺址為深入研究漢代邊疆地區的軍事防禦體系提供了更為翔實的實物依據。
據烏拉特中旗文管所負責人介紹,這些烽燧和障塞遺址位於該旗桑根達來、新忽熱、查干溫都爾和川井等蘇木鄉鎮,初步統計共有9座障塞、7座烽燧,經考證年代為西漢時期。
這些烽燧和障塞大都依長城而建,由東至西沿長城走向排列。烽燧相距2至5公里,一般建於視野開闊的山峰或高坡上。障塞相距20公里左右,建於河槽及坡下的較隱蔽之處。也有遠離長城本體的烽燧和障城遺址,與漢長城一同組成軍事防禦體系,起著報警、指路、駐兵、轉運等軍事作用,是邊塞體系中最基層的哨所、兵站,地位十分重要。
考古人員介紹說,烏拉特中旗地處陰山南北,秦漢時期是匈奴的進出之地,漢武帝擊敗匈奴後,派光祿將軍徐自為率部修築塞外列城,並一同修建了多處內城和烽燧,以此組成防禦體系,這些軍事體繫在漢武帝時期,乃至以後的幾十年間發揮了重要的防禦功能,為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次發現數量居多的烽燧及障塞遺址,對於深入研究漢代邊疆地區的軍事防禦體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