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母儀天下的皇后都不好當 | 陽光歷史

 

A-A+

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母儀天下的皇后都不好當

2016年02月11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347 次

  無論什麼時候,那些用生命換來的經驗總會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些觸動。在我國古代,男人可以同時擁有若干個女人,數目沒有上限,只要你養得起,再多也不用擔心收到法院的重婚罪傳票。一般來說,皇帝是最有錢和最有權的,女人也是最多的。這麼多的女人不能全都跟他一起過,否則再大的床也睡不下。於是皇帝就建立一座專供自己女人住的房子,我們稱之為後宮。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後宮中這麼多女人,經過排列組合,有多少台戲誰也說不清。為了防止亂套,後宮女人等級森嚴,一般情況下都需要有個人進行統一管理。最有資格做這件事的人當然是皇后。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根據禮法制度規定一次只設一個,但有些皇帝花心成性,不喜歡和誰白頭偕老,一輩子能換好幾個皇后,所以,中國古代皇后的數量遠比皇帝的數量要多。皇帝換皇后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為皇后早逝,有的是因為皇后失寵。前者屬於命短,死了一了百了;後者屬於命苦,活著不容易,想死又太難。因為皇后不是終身制,所以嬪妃都把皇后寶座作為自己的終極奮鬥目標,斗色、鬥智、鬥勇、鬥法的暗戰從來沒有停止過,而皇后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在脂粉飄香的後宮中,陰雲密佈、血雨腥風是這裡的主要天氣,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躲在暗角處的未知力量給黑掉。

  皇后是後宮的中樞,地位獨一無二,因此她也就成為後宮這個戰場中的眾矢之的。據統計,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皇后的壽命不長,大都是在四十歲之前死掉,有些甚至不超過二十歲。皇后命短肯定不是因為吃不飽飯,而是由於無人能體會的超強壓力。這樣說有人可能不太理解,皇后能有什麼壓力,吃喝不愁,背後通常又有皇帝撐腰,只要不給別人壓力就已經燒高香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這樣,但皇后的壓力不是來自眼下,而是未來。我們知道,皇后儘管母儀天下,其實歲數都不太大,這個職位不是熬資歷能熬出來的。她們昨天還有可能「養在深閨人未識」,今天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在冷清的宮殿裡,她們的心孤獨而又躁動。她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把皇帝牢牢拴在自己手裡,一旦皇帝脫韁,她們就惶恐不安。她們怕自己失寵,怕冷不丁向她們飛來的暗箭。時間久了,她們的那顆善良鮮活的心就會逐漸變得堅硬和冷漠。無論是誰,只要是危及她們的地位,她們便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絕不留情。

  然而,由於皇后身份使然,她們又必須表現出矜持、豁達、高貴、莊重的形象,這種內外的不同往往使得皇后備受煎熬。這種煎熬是火焰,如果不能燒死對手,就會燒死自己。遺憾的是,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皇后都不是贏家,因為決定勝敗的人是那個更難捉摸的皇帝。皇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光靠打壓對手還遠遠不夠。如果自身沒有資本,哪怕天下的女人都死絕也很難從挑剔的皇帝那裡得到真正的寵幸。首先皇后的容貌對皇帝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後宮佳麗眾多,皇帝有很多選擇,如果皇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長得不入流的皇后身上,我們很難有底氣說這是正常的。因此,養顏打扮是皇后的必修課,這個道理不用我多說。

  皇后總有一天會年老色衰,色衰而愛弛,愛弛自然恩絕。一旦得不到皇帝的寵幸,覬覦皇后位子的人也就越多。按照這個規律,皇后就應該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然而事實上又不是這樣,這就說明除了容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砝碼會在這場權力博弈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個砝碼就是看你是否有生養兒子,如果你的兒子還被立為太子,那麼恭喜你,只要你的兒子好好的,就不會有人輕易敢打你的主意。此為「母以子貴」,皇后當完還有可能混個太后當當呢。但「母以子貴」這事也需商榷,因為我國古代還有段時期流行「立子殺母」的習慣。也就是說兒子要當皇帝,必須先把他的母親給殺掉,以防止其干預政權。這事源於漢武帝,漢武帝臨死前怕重蹈呂後亂政覆轍,就以「母壯子弱」為借口,把太子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殺掉。北魏時期,當權者就把這個原本是特殊情況才發生的事情推而廣之:立子必殺其母。鑒於這項規定,宮中后妃們全都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兒,估計這也是中國古代特定時期唯一一個重女輕男的地方。倘若有些后妃不幸生了兒子,她們也不願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文成帝時期有位寵妃李貴人,一不小心生了兒子,且被立為太子。李貴人知道後悲痛欲絕,臨死之前邊哭邊給自己的親人寫信,托付後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樂極生悲呢。好在這項政策沒有被延續下來,到孝文帝時被廢止,否則真不知會有多少人親手掐死自己的兒子。

  既然兒子可以作為制勝的法寶,估計很多皇后屋內都擺有送子觀音的牌位。儘管如此,但還是有些皇后患有不孕不育症,那時候沒有婦科醫院,她們不明原因,很著急,於是就開始想歪點子了。宋真宗時期,劉皇后因為一直無子,就把一個被皇帝臨幸過的宮女生下的兒子據為己有。而宮女攝於皇后淫威,只能忍氣吞聲。後來宮女的兒子當上皇帝,才得知自己的身世。這事廣為流傳,著名的「狸貓換太子」故事就是依此為藍本編排的。雖然真實性很讓人懷疑,但從人性弱點的角度來分析,還是能很好地反映出後宮爭寵的不擇手段與殘酷的。皇后有了容貌,有了兒子,只能保證她在後宮鬥爭中佔據相對優勢,要想成為終極勝利者還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可以說,不光是在後宮,在任何地方,智慧都是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中國古代有把女人稱作是水做的的說法,很多人認為這是誇女人清淨,不像男人那麼污濁。這樣解釋的主要依據是男人比女人更接近名利場,容易受到社會不好的東西影響,而女人天性柔弱如水,生活環境相對閉塞,所以能給人一種如水般的清爽。

  但我認為,說女人是水做的,主要是為了體現女人具有水一樣的處世智慧。在男權橫行天下的社會裡,女性處於弱者,弱者就意味著自己的利益更容易被侵害。皇后雖然統領後宮,而和皇帝相比,卻是地道的弱者。皇帝要是不高興,對皇后實行家庭暴力,她不會有居委會的大媽主持公道;皇帝要是有了新歡,要和皇后鬧離婚,她也只有哭鼻子的份兒。皇帝可以隨便找個借口休掉皇后,皇后卻永遠無法主動廢掉自己的丈夫。皇后受到如此多的不公,安慰是蒼白的,反抗是無力的,堅持是絕望的,如果沒有好的度量和耐力,不用別人使壞,自己也能把自己憋死。於是,後宮的女人,尤其是皇后,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學會像水一樣耍太極。水的處世原則是「遇圓則圓、遇方則方、遇扁則扁、遇上則上、遇下則下、遇高則流、遇低則止」。老子也曾說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為此,有些皇后在面對皇帝移情別戀的時候,沒有把心懸在半空,而是體現出一種淡然的與世無爭。你是否花心,隨便你,反正也管不著,我吃飽睡足能享受一天榮華是一天,全當是賺的。不過,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時間久了,和行屍走肉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還有一些皇后,化被動為主動。皇帝不是喜歡美女麼,行,我支持你,你說喜歡啥樣的,我幫你物色一下。皇帝一看皇后這麼大度,心中多少會有感動,覺得這個皇后不錯,賢惠體貼,於是無論怎麼與別的女子折騰,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還是無人能替代的。當然,皇后表面虛懷若谷,背後功課可不能少做,得時時提防與皇帝廝混的女人是否有野心,萬一情況不對頭,好早早做出應對的策略。可說實話,這種皇后雖然有城府,但活著也挺累的。上面的兩種皇后處世法則漏洞不小,勝敗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功虧一簣。而歷史上還有一種皇后,能憑借自己超人的謀略、強硬的手腕控制時局,有時連皇帝都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呂雉和武則天。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原配老婆,在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就已嫁給了他。根據劉邦當時的條件,呂雉估計也不是屬於那種特別有姿色的女人。後來,再加上年齡增長,隨軍南征北戰,她的容貌肯定更加不堪。但劉邦稱帝后,並沒有找個年輕貌美的小姑娘當皇后,還是選擇了呂雉。根據劉邦的流氓習性推斷,他絕對不是不想找,應該是有所忌憚。道理我可能說不清,不過我們可以看看呂雉都經歷和做過什麼事:

  剛嫁給劉邦那陣子,呂雉燒火做飯、下地幹活、生兒育女,一樣都不耽誤,說明她吃苦能幹,身體好。劉邦造反後,呂雉受到牽連,被關進大牢,身心備受摧殘;出獄後又隨劉邦轉戰軍中,顛沛流離,可謂歷經磨難。楚漢之爭中,劉邦敗北,呂雉被俘,不但沒有得到劉邦的寬慰,還差點讓項羽給烹殺了。在做人質的那段時間裡,呂雉每時每刻都承受著死亡的心理壓力,要是一般人早就崩潰了。呂雉被放回後與劉邦兩地分居,好不容易回到丈夫身邊,劉邦卻已經有了新寵戚夫人,且戚夫人為其生了一個兒子。此時呂雉與戚夫人相比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優勢,但她沒有一直當電燈泡的打算,而是冷靜觀察,主動出擊,終於奪回屬於她的一切。她幫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了統一的局面。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