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老海報解密陪都重慶「香艷影事」
棕色檔案盒上的標籤躍入眼簾,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重慶市檔案館內,關於八大電影公司(華納、哥倫比亞、20世紀福斯、派拉蒙、環球、新線、米高梅、華特迪斯尼)在陪都時期的海報、劇本、准演執照等靜靜躺著,彷彿在告訴人們,大半個世紀之前,好萊塢其實離我們近在咫尺。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以「八大」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鼎盛時期,佔據了國內票房的半壁江山以上。相差無幾的上映時間,讓舊時的中國幾乎與世界同步。之後,好萊塢幾乎與中國大陸絕緣半個世紀,直至1990年代《真實的謊言》上映。今天好萊塢席捲全球,又被視為某種意義上的「洪水猛獸」。
歲月流逝,那些舊時的光影早已斑駁變黃,昔時的歡愉,恐怕無人記得。
《羅密歐與朱麗葉》早播過
那時電影海報就用名人做廣告
館藏的「電影海報」和此前的想像完全不同。
在印象中,電影海報應是印刷精美的「廣告」,即使在1980年代,也該是貼在影院外櫥窗令人駐足的風景。但當翻閱檔案館館藏的海報時,幾乎徹底失望———抗戰時期的電影海報絕大多數只有巴掌大小,密集的文筆佈滿了版面,顯得擁擠不堪,再加上年代久遠,紙張又黃又脆。
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囿於早期印刷技術的限制,電影海報多登載在報紙上,單色印刷;另外,圖片處理技術剛剛起步,很多報館沒有在報紙上印刷圖片的能力,內容多以文字為主。
不過記者觀察,因為印刷和圖片處理的「先天不足」,早期的電影海報在文字處理上極盡能事。電影《鑄情》的海報上,印著「哀感玩艷纏綿武俠傳奇文藝巨片」14個大字,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電影類型,廣告語更是充分運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智慧———「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其下側還有一行小字:輝煌巨著、熠熠紅星、巍巍皇宮、蟬衣艷舞、驚險鬥劍,頗具煽動能量。
實際上,電影《鑄情》為派拉蒙公司於1936年推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由當時的巨星李昂納懷汀與奧利薇亞荷西主演。這是第一部由莎翁原著改編而成的電影,上映之後風靡全世界,在中國猶受歡迎。
「《鑄情》的電影海報,是館藏中質量最好的之一。」市檔案館檔案管理處負責人張雪艷介紹,這部電影海報的大小在所有館藏電影海報中位居前列,而且有黑白和彩色兩個版本,特別是彩色版本非常罕見,「這同時也說明,電影發行公司在宣傳這部電影上傾注了全力,另外,海報上用很醒目的字體標注,電影改編自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名著,用名人做電影的招牌看來早已有之」。
記者在館藏的一份檔案資料上發現,《鑄情》分別在重慶、昆明、成都等地上映,每到一地,當時的地方文化管理機構都會在隨片的「准演執照」背面加蓋專用章。這表明當時的民國政府對電影的放映管理是相當嚴格的。
民國時期也興「禁映」
翻譯美國大片片名習慣性香艷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美國系列偵探片輸入中國起,美國影片的內容與表現方式,尤其是盜匪片、中國題材片和關於男女關係的描寫,與中國傳統道德文明和民族感情時有衝突,被國人斥為「邪惡」、「色情」、「辱華」。
檔案中,記者發現,也許是迫於社會和輿論的壓力,民國教育部制訂出電影審查規則,將有害影片分為二類,一類為禁演或剪除者;一類為緩演或酌改者。
資料顯示,1928年8月18日,上海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成立了戲曲電影審查委員會,並發佈條例,規定市內上映之中外影片均須受該會審查。從此,美國影片在上海的放映開始受到檢查制度的影響。1930年2月,轟動一時的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上映風波,即被上海電檢會以「侮辱我華人處,令人髮指」為由禁映,並由出品者美國派拉蒙公司和上映者大光明影院登報道歉。
1930年11月3日,《電影檢查法》經立法院通過後,由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實行。旋後又於次年2月3日,由行政院公佈《電影檢查法施行規則》和《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規程》,並於當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電影檢查法》的規定,「凡電影片,無論本國制或外國制,非依本法經檢查核准後,不得映演。」
記者在查閱檔案時發現,好萊塢「八大」輸華的每一部影片都經過了嚴格的審核:影片在經過海關進口時,報關單上必須附上電影內容的說明,內容比較詳細;進關後,必須經過「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根據不同時期,還包括「中央戲劇電影審查所」、「內政部電影檢查處」等機構)的審核,電影公司必須提供電影的「本事」(即詳細劇情)供檢查,並且必須將「本事」貼在檢查機構發放的「准演執照」背後以供各地查驗。
但是,老闆出於賺錢的生意經,故意將美國影片片名翻譯得頗具誘惑性,「玉女」「香艷」等詞頻頻出現在廣告宣傳中,更加重了一般人對美國影片「肉感」的印象。如1935年獲奧斯卡5項主要大獎的《一夜風流》,是一部描寫窮家子和富家女終成眷屬的風俗喜劇,直譯應為《發生在一夜間》,結果被翻譯成現名,而「風流」兩字在中國人心目中往往具有非常曖昧的含義。在大部分情況下,所謂美國影片的「肉感」不過如此。
雖然如此,由於國民黨政權以美國作為主要的國際盟友,尤其自抗戰以後,國民黨對美國政治、經濟、軍事支持的依賴越來越深,因此其電影檢查對美國電影不無法內外的寬容之處,尤其與左翼或進步影片動輒挨剪刀的情況相比,美國電影被刪剪和禁映的數量與其進口總量比是很小的。記者獲得的檔案資料表明,以電檢制度一前一後的統計為例,1931年2月至1934年3月,共檢查進口影片1923部,其中美國好萊塢八大公司(不包括「華納兄弟」)被禁映42部,占被檢總數的2%;1946年5月至1948年7月,共檢查美國影片1954部,禁映18部,占被檢總數的1%還不到。相對於美國影片進入中國市場的龐大數量而言,這種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觀眾到影院獲知戰況
正片播出前先放映二戰新聞片
抗戰爆發,作為作戰一方的陪都重慶,自然成為世界矚目的重心,為了表明同心抗戰的意志,1944年左右,重慶市內影院開始放映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聞片。
記者在館藏檔案中發現了一份當時英國駐華大使館(位於重慶民生路29號)新聞處的一份證明。該證明表示,放映的新聞片沒有商業價值,為大使館義務借出。新聞片內容為當時戰場的及時戰況,包括諾曼底登陸前的準備情況、英國女王和王子慶祝戰場勝利的片段,以及簡短的戰場實錄等。
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相關回憶資料,當時新聞片相當珍貴,是中國民眾瞭解二戰情況為數不多的途徑,但因為規定不能商業放映,劇場多把新聞片作為正式影片開場前的序幕,用來吸引顧客。不過遺憾的是,市檔案館目前沒有新聞片實物。
此外,當時的中國作為盟友,國際交流相當頻繁,在電影界同樣如此。
記者查閱到一份當時國內劇場老闆祝賀美國21世紀福斯公司董事長服務電影業30週年的賀帖集錦。共有約20家國內電影院的老闆、經理揮毫潑墨,表達祝賀之情。「可以想見,當時中外電影業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這跟當時好萊塢電影貢獻了國內劇院大量票房有緊密關係。」張雪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