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朝分歧 朝鮮對中國封鎖情報
朝鮮戰爭中,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過程,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其中包括中國領導人早在戰爭之前和初期就有心援助朝鮮,而直到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前,朝鮮領導人對於中國方面提供援助的願望卻始終拒之門外。本文依據相關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披露了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關係的緊張狀態及其得以緩解的途徑,以使人們對此間中朝關係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1、關於中國出兵朝鮮問題
金日成欲以武力統一朝鮮
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同意金日成來蘇聯商談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問題。在4月10日-25日蘇朝領導人舉行的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強調,對南方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干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
金日成保證,由於有蘇聯和中國作後盾,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而毛澤東一向支持朝鮮解放全國的想法,並多次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之後將幫助朝鮮,如果需要還可以提供部隊。但金日成相信,他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斯大林反覆強調,蘇聯不準備直接捲入朝鮮事件,特別是如果美國冒險把部隊派到朝鮮,金必須同毛澤東進行商議並獲得支持。
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通報了他準備進攻南方的計畫。儘管毛澤東感到意外,但在收到斯大林14日的電報後,仍表示支持。在15日與金日成的會談中,毛澤東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迴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解釋說,他曾設想朝鮮在中國攻佔了台灣後再開始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但既然朝鮮決定現在就打,而這又是大家共同的事業,那麼他表示同意並準備給予必要的協助。
金日成對毛澤東的建議表示感謝,但沒有接受。在金日成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答應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只是奉斯大林之命來取得毛澤東的認可。因此,會談剛剛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會談的所有問題都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處境是可以想像的。
朝鮮對中國封鎖軍事情報
戰爭果然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了,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的。儘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與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北朝鮮。7月初,中國政府同意將東北軍區部隊中的200名朝鮮籍幹部送回朝鮮,以便加強人民軍的幹部素質。同時,周恩來還向羅申表示,中國同意蘇聯政府提出的請求,允許經長春鐵路和中國領空向朝鮮運送軍用物資的要求。中國領導人特別向蘇聯提出了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
7月2日,周恩來會見羅申時通報了中國對朝鮮戰局的估計:美國可能向朝鮮增兵,在南方一些港口登陸,並沿鐵路線北進。建議人民軍加速南進,佔領這些港口,尤其是應在仁川地區組織強大的防禦,保衛漢城,並防止美軍陸戰隊在此登陸。周恩來一方面抱怨朝鮮領導人無視毛澤東屢次提出的美國將進行軍事干涉的警告,一方面又強調,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將組成穿著人民軍制服的志願軍對抗美軍。
7月4日,中國情報總署署長鄒大鵬甚至向羅申講述了如何通過山東半島的港口將北朝鮮軍隊運往南朝鮮,以及如何將中國的軍事專家送到南朝鮮戰場幫助朝鮮人民軍的具體設想。對於中國的建議,斯大林馬上表態支持:「我們認為立即集中9個中國師到中朝邊界是正確的,以便當敵人越過三八線時在朝鮮開展志願軍的行動。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此時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還在國內養病,為了保持與朝鮮方面的聯繫,周恩來早在6月30日就臨時改派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以政務參贊名義去朝鮮。臨行前,周恩來指出:「現在朝鮮人民處在鬥爭的第一線,要向朝鮮同志表示支持,看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保持兩黨兩軍之間的聯繫並及時瞭解戰場的變化,是當前使館的主要任務。」
然而,朝鮮領導人卻對中國使館採取了封鎖消息的作法。據柴成文回憶,當他7月10日到達平壤後,金日成給予了很高的禮遇:「今後有什麼事,可以隨時找我」,還指定人民軍總政治局副局長徐輝每天向中國武官介紹一次戰場情況。但不久中國使館便發現,徐輝所談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是朝鮮當晚對外廣播的戰報,而柴也不可能經常見到朝鮮最高領導人。
對於中國使館提出派副武官到人民軍部隊參觀學習的請求,朝鮮方面則一直拖而不答。在同其他朝方人員的接觸中,柴感到軍事情報對於中國人基本上是個禁區。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擬派往朝鮮瞭解情況的參謀團,也遭到拒絕。
朝鮮暫不考慮請中國援助
然而,戰事的拖延使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感到必須做好出兵援朝的準備。8月11日,已經集中在東北的第13兵團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了所屬各軍、師幹部會議。高崗在會上充分闡述了準備出國作戰的目的和意義,提出必須主動地、積極地援助朝鮮人民,幫助朝鮮人民解放,使朝鮮成為獨立、民主、統一的國家。
而最新情報表明,美國決心大規模增加在朝鮮的兵力。中國領導人也直接提醒朝鮮方面對戰爭要做好最壞的準備,儘管沒有明確提出中國出兵的問題,但言外之意是可以領會的。
毛澤東在8月和9月初兩次接見朝鮮代表李相朝並與之討論戰爭形勢。毛澤東指出人民軍的錯誤在於沒有建立足夠的預備隊而是全線平均分配兵力,不去殲滅敵人而只想擊退敵人奪取領土。劉少奇也指出應當讓人民作好戰爭可能曠日持久拖延下去的思想準備。
對於中國方面的建議,甚至包括蘇聯軍事顧問的警告,朝鮮領導人置若罔聞。究其原因,第一,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樂觀。當9月4日柴成文直接向金日成提出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時,他很有信心地說,釜山戰役已經開始,當精幹的突擊部隊上去後,就會打破僵局;當問道美軍有無可能在後方登陸時,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港口登陸是困難的。」
第二,普遍存在著速勝論和冒險主義傾向。柴成文報告說,朝鮮領導人開始沒有考慮到美國出兵,預計一個月結束戰爭。及至美軍參戰後,又提出「八一五前解決問題、8月要成為勝利月」等口號。從動員大批技術工人和學生入伍,以及人力、財力嚴重浪費等情況可以看出,完全是孤注一擲的拚命打算。9月10日,柴成文回國匯報後再次返回平壤,並按照周恩來的指示緊急向金日成報告,希望朝鮮軍隊考慮戰略退卻的問題。金日成的回答是:「我從未考慮過後退。」
在當時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軍隊及時出動,無論是在後方防禦美軍登陸,還是在釜山前線協助進攻,都會明顯地影響戰局發展。然而,由於中朝雙方對戰爭局勢的判斷和戰略安排存在重大分歧,即使沒有其他的原因(如金日成對中國出兵心存顧忌),朝鮮方面也不會考慮請中國出兵援助的問題。
戰局變化迫使金日成向中國緊急求助
麥克壓撒在仁川成功登陸以後,局勢立即發生了嚴重變化,中國領導人感到派兵赴朝參戰已經不可避免。9月18日,周恩來會見了蘇聯大使和軍事顧問。周恩來首先詢問了朝鮮戰局的情況,並抱怨說,中國領導人除了報紙上公佈的材料和平壤電台的報道外,不掌握任何情況,甚至駐平壤的中國大使也收不到關於軍事形勢的作戰通報。
周恩來還指出,在軍事問題上同北朝鮮領導人的接觸很少,中國方面根本不瞭解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計畫。中國曾試圖派一些高級軍事幹部去北朝鮮觀察戰場形勢,可是至今沒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覆。
周恩來建議,如果人民軍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就應將主力北撤,並建立突擊部隊以備萬一;應當利用西方對中國和蘇聯參戰的恐懼心理,「採取能證明我們意圖的步驟」。羅申答應立即報告莫斯科,還建議派一位負責幹部去朝鮮弄清情況,消除誤會。20日莫斯科答覆,朝鮮方面沒有向北京提供軍事情報是「不正常的」,但原因是他們沒有經驗。至於目前的軍事部署,同意中國提出的朝鮮人民軍主力北撤的建議。
9月21日劉少奇進一步向羅申表示,中國軍隊士氣高昂,如果需要,他們願意,也有信心打敗美軍。中國領導人認為,如果美國威脅到北朝鮮的生存,中國必須幫助朝鮮同志。儘管斯大林派往朝鮮的私人代表扎哈羅夫大將也曾勸說金日成向中國求援,但朝鮮方面對此始終毫無反應。
直到9月28日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才做出請求蘇聯和中國出兵的決定。經過激烈的爭論,政治局一致認為,漢城陷落後已無法阻止聯合國部隊越過三八線;如果他們越過三八線,朝鮮人民軍殘餘部隊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戰爭將在很短時間內結束。北朝鮮領導人一致同意要求蘇聯和中國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並通過了遞交斯大林和毛澤東的兩封正式信件。
即使如此,朝鮮領導人也是先試探莫斯科的態度,給斯大林發出了信件。10月1日斯大林回電表示,提供援助的最好形式是派遣志願軍,而且首先需要同中國商量。萬般無奈的金日成於當天深夜緊急召見中國大使,要求中國盡快派已集結在鴨綠江邊的第13兵團過江,支援朝鮮作戰。
根據上述情況分析,朝鮮領導人從內心是拒絕中國直接提供軍事援助的,箇中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金日成過於自信,對局勢的估計也過於樂觀;二是中朝兩國歷史上存在的特殊關係使得朝鮮領導人對於中國出兵有某種擔心和憂慮,所以金日成寧可依賴蘇聯也不願中國插手朝鮮事務。這兩個問題在中國出兵朝鮮以後仍然困擾著雙方。
2、關於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中朝首次會談只談軍隊配合
雖然由於中國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和蘇聯在出動空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10月1日至18日期間,中國派兵赴朝作戰的行動一再受阻和出現反覆,但毛澤東本人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在周恩來赴蘇與斯大林討論武器裝備和空軍援助的問題時,中朝已經開始商談中國出兵的具體事宜了。不過,因情況緊急,雙方並未就出兵後的指揮、通信、補給、運輸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更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10月8日毛澤東即致電金日成,通知中國已決定出兵,並要朝鮮政府內務相樸一禹到瀋陽與彭德懷和高崗商議志願軍入朝諸項事宜。當日樸趕到瀋陽,但並未談及志願軍入朝的具體事項,只是根據金日成的要求,催促中國部隊立即出動。樸一禹還說,目前金日成在德川,金的意見是志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裡。這就涉及到了對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據柴成文觀察,金日成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即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請求中國出動軍隊幫助朝鮮頂一陣,這樣,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當他得知中國準備派幾十萬部隊分批入朝作戰後,才感到事情重大。顯然,由朝鮮人來指揮中國軍隊是不現實的。因此,金日成只是提出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
彭德懷當然另有一番考慮。首先,斯大林在10月1日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明確表示,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其次,在朝鮮的所見所聞,實在令人對朝鮮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擔憂。後來彭曾對柴成文講:「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因此,在彭德懷看來,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
至於對朝鮮軍隊的指揮,一則不瞭解朝鮮方面的主張,二則人民軍主力部隊已經潰散,新兵正在中國境內整訓,尚無法直接參與軍事行動,此時還不宜提出。於是,當10月21日彭、金在大榆洞第一次會面時,雙方均未提出統一指揮問題,只是在談到兩軍如何配合時,金日成同意派樸一禹駐彭處保持聯絡。
兩軍統一指揮作戰提上議事日程
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樸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隨著戰事發展,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漸漸提到議事日程上。在第一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屢次報告,因中朝之間缺乏協調---語言不通、地形不熟、朝鮮勞動黨政軍民撤退堵塞道路等等,使「志願軍行軍作戰受阻」,特別是還多次發生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在物資供給、交通運輸等方面,由於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也出現了混亂的局面。
為此,彭德懷通過北京委託中國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中的協調統一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夠靠近志願軍總部。11月7日彭又請樸一禹面見金日成,反映幾個問題。但商談3天的結果令人失望:1、開闢敵後戰場問題,由於什特科夫堅決支持中國方面的主張,決定派方虎山和崔仁兩個軍團深入敵後,金日成對此勉強同意。2、兩軍配合問題,金日成堅持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交換情報,既不同意兩軍總部靠近,更不同意採取聯合的形式。3、對待逃避兵役的朝鮮平民問題,金日成同意志願軍幫助召回逃跑者,但實際上準備以反叛罪名對這些人進行武裝圍剿。在此期間,彭請求中央軍委轉告金日成,人民軍第6師尚有6200多人,且已同志願軍125師會合,希望讓該師留在當地協同志願軍作戰。但金堅持將該師調走了。後第7師5000餘人又與125師會合,彭再次提出留下該師,金日成則不予答覆。此外,朝方和駐朝蘇聯軍事顧問還反對彭德懷提出的後撤幾十公里設伏的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主張志願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
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軍隊指揮權的歸屬。為了解決問題,毛澤東決定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雙方立場,一方面向莫斯科反映意見,以求得到支持。
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
11月15日,金日成和什特科夫應邀來到志願軍總部,高崗也專程從瀋陽趕到。會談一開始,性情直率的彭德懷便提出了兩軍必須統一指揮的問題。什特科夫明確表示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認為對中方指揮的正確性不應存在任何懷疑。但金日成在發言中只介紹了人民軍的情況,而對指揮權和有關政策問題卻閉口不談。
情急之下,彭直接提出由金、什特科夫和他本人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對軍事問題進行協商和統一指揮。對此建議,金日成未置可否,什特科夫因未請示莫斯科,也不便表態。最後決定,待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召開會議再行討論。
毛澤東在11月13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轉述了彭的建議:「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如您認為可行,即請由您處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為妥」。17日,毛澤東致電彭、高說,斯大林已回電,完全贊成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並將電告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另外,蘇聯駐中國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也贊成統一指揮。
鑒於莫斯科已表明態度,金日成便提出要去北京與毛澤東商談。在12月3日的會談中金說,斯大林有電報指示中朝軍隊應統一指揮,因中國志願軍有經驗,應由中國同志為正職,朝鮮同志為副職,朝鮮勞動黨政治局會議對此已同意。隨即,毛澤東告以中國方面推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金日成提出金雄為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並確定以後聯合命令即由彭、金、樸三人署名,對志願軍的單獨命令仍照以前署名不變。
聯合司令部成立以後,凡屬作戰問題及前線一切活動均歸其指揮,後方動員、訓練、軍政、警備等事則由朝鮮政府直接管轄,但聯司得向後方提出要求和建議。聯司的建立對外不公開,僅對內行文用之。
會談後周恩來起草了《中朝兩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議》。金日成返回朝鮮後,7日同彭德懷再行商議具體事宜,所談甚為融洽。雙方商定數日內組成聯合司令部,金保證今後不再直接干預軍事指揮。
至此,在莫斯科的干預下,中朝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從組織機構的角度得到了解決。如果說聯合國部隊由美國統一指揮是順理成章的事,那麼中朝兩國軍隊聯合作戰和統一指揮的問題則處於兩難的矛盾境地。對於朝方,存在一個國家主權問題,加上長期以來朝鮮對中國依附和朝貢的歷史因素,要他們交出自己軍隊的指揮權,的確在民族感情上難以接受。而中國主要考慮的是戰爭勝負問題,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上講,中方顯然具有絕對優勢。權衡利弊,從戰場形勢和現實利益出發,把軍事指揮權集中在志願軍手裡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3、關於越過三八線後是否南進的問題
中方實事求是的主張遭到朝方強烈反對
當志願軍勝利地結束了兩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八線附近後,作為戰地指揮官,彭德懷考慮到戰場的實際情況,要求部隊進行休整。
1951年1月3日彭德懷電告金日成:敵人在防線被突破後迅速逃跑,故戰果不大,只俘虜3000餘人。如敵繼續南逃,即跟蹤追擊至水原待命。此役以佔領漢城、仁川、水原、利川等地以後即停止前進,準備休整補充。如敵以重兵防守漢城,則我暫不強攻,因各種條件均不成熟。
毛澤東也把這一決定轉告了斯大林。鑒於志願軍在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且「敵陰謀誘我深入到洛東江的早已設好的堅固陣地,並誘我攻堅」,彭德懷於1月8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全軍休整。此舉引起朝鮮方面的強烈不滿和反對。
由於前期作戰失敗的教訓和壓力,金日成曾表示同意越過三八線後休整兩個月的部署,但他內心實際上主張速勝,只是發表意見時比較策略,總把新任蘇聯大使拉祖瓦耶夫和樸憲永推到前台。就在停止進攻的當天,金日成向柴成文表示,部隊休整不宜過長,有一個月足矣;若時間過久,河川及稻田化冰後,將增加部隊運動困難,且敵人企圖拖長時間,以利補充裝備和部隊喘息。金還擬赴彭處面談。彭即將金的意見電告毛澤東,但堅持部隊必需休整補充的決定。
1月9日上午,扎哈羅夫得知在朝部隊已經停止前進後也表示反對。他不滿地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雖經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耐心解釋,扎哈羅夫仍然堅持己見。
彭德懷反對「把戰爭勝利寄於僥倖」
恰在此時,斯大林來電稱,為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建議由志願軍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側海岸,而令人民軍繼續南進追擊。毛澤東隨即將此電轉發彭德懷。
1月10日晚,柴成文陪同金日成來到彭德懷的指揮部。會談中,彭在分析了敵我實際情況後強調,我軍必須休整,經過充分準備以求在下一戰役消滅更多敵人。金表示同意休整,但提出時間要盡量縮短,可先出動3個軍南進,其餘休整一個月。彭認為,現在出動可能壓迫敵人再放棄幾個地方,但過早將敵主力壓縮到釜山狹小地區,不利於分割圍殲。金爭辯說,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彭說,擴大領土不如首先消滅敵人。消滅了敵軍,自然就得到了領土。金堅持認為,目前多佔領土,增加人口,才有利和平解決後的選舉。彭認為不必多考慮這些,目前的中心任務是多打勝仗,消滅敵人。由於雙方爭執不下,彭這時拿出毛澤東 9日電交金日成。金則稱,他談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勞動黨政治局的集體意見,於是打電話叫樸憲永星夜趕來。
1月11日彭德懷收到毛澤東急電。針對金日成主張縮短休整時間的主張,毛依據斯大林來電提出:人民軍一、二、三、五軍團均可置於漢江以南之第一線,志願軍撤至仁川及漢江以北休整兩個月至三個月,仁川及漢城之守備由志願軍擔任。人民軍應將現在東北訓練的新兵加以補充,如金日成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前進,亦可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當日黃昏,彭、金、樸進行了更加激烈的爭論。樸憲永列舉最近一些新聞和蘇方提供的情報,得出結論說,美軍一定會退出朝鮮,但我軍不追擊就不會退出,因為美國要找借口。彭德懷反駁說,我不追擊,美國可以自動退出,這是很好的借口。樸回答,不追擊就不會退出,應該利用美國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彭說,只有美軍再消滅幾個師才會加深這種矛盾,這一因素才會成為有利條件,而志願軍只有休整後才能再戰。這時金日成插話,重提在半個月內志願軍應有3個軍繼續南進,其他部隊休整一個月後再進攻的主張。
彭德懷有些不耐煩了,提高嗓門激動地說:你們的看法是錯誤的,都是從願望出發。你們過去說美國一定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現在又說美軍一定會退出朝鮮,再不考慮如果美軍不退出怎麼辦。你們指望速勝而又不作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我堅決反對你們這種輕敵的錯誤意見。你們認為我彭德懷不稱職,可以撤職審判。
彭德懷接著根據毛澤東來電的意見指出:由仁川至襄陽線以北,全部海岸警戒和後方維持交通,由志願軍負責。人民軍4個軍團約12萬人已有兩個月休息,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繼續向南前進。美軍果如你們想像的那樣退出朝鮮,我當慶祝朝鮮解放萬歲,如美軍不退走,志願軍按預定計畫南進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金日成只得表示,人民軍還沒有準備好,元氣也未恢復,不能單獨前進,承認確有速勝情緒,並勉強同意志願軍休整兩個月。最後,雙方決定召開兩軍高級幹部聯席會議,交流經驗,統一思想。
「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裡」
斯大林得知中朝之間在軍事指揮上的爭論後,曾在一封電報中說,「中國志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毫無疑義,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裡」,稱讚彭以那樣劣勢的裝備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斯大林還批評蘇聯大使不懂軍事,不准他再干擾彭德懷的指揮。
此時,毛澤東也致電金日成表達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在敵人準備繼續抵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才能繼續作戰。不然,我們就會重犯朝鮮軍隊1950年6月至9月所犯過的錯誤」。「中朝兩國同志必須耐下心來,進行必要的準備」。
這樣,在1951年1月16-18日再次與彭德懷會晤時,金日成表示朝鮮人民軍單獨南進是帶有冒險性的,朝鮮勞動黨政治局經過討論,認為中方提出的為了今後更好地實施進攻,而必須利用兩個月時間進行休整的建議是正確的。然而,金日成心中的不滿是可以想像的。
從軍事角度講,彭德懷的主張當然是實事求是和有充分依據的,而朝鮮領導人一廂情願的情緒,顯然是受到其政治考慮和其他因素影響。不過,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中朝之間的這種分歧,只是在軍事策略方面持有不同主張,而從總的戰略方針來看,北京同平壤、莫斯科是一致的,都主張通過軍事手段或軍事壓力把聯合國軍隊趕出朝鮮半島,以徹底解決朝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