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解放戰爭大敗 黃百韜為何是國軍第一罪人? | 陽光歷史


↑提示↑: 點擊站名前的圖標可快切換速欄目。

 

A-A+

國軍解放戰爭大敗 黃百韜為何是國軍第一罪人?

2015年08月28日 戰史風雲 評論 1 條 閱讀 2,277 次

  國軍第一罪人,那必須要從淮海戰役裡找,為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那國軍的第一罪人是誰那,我認為,必須是黃百韜。

  首先看看國軍當時的態勢以及指揮機構:

  國軍:徐州周圍的劉峙集團,蚌埠周圍李延年、劉汝明集團,從華中急進增援的黃維集團。

  1948年6月29日,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徐州剿總)。劉峙為總司令,杜聿明、李延年、馮治安、劉汝明、韓德勤、孫震等六人為副總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徐州剿總下轄7個兵團與三個綏靖區共約92萬地面兵力;另外駐紮在南京、蚌埠和徐州等地相當數量的空軍也歸徐州剿總直接指揮或直接通過空軍指揮機關調動。

  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 第六兵團(司令官李延年) 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第十三兵團(司令官李彌、副司令官陳冰) 第十六兵團(司令官孫元良)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胡璉、吳紹周) 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周碞、副司令官顧錫九、李天霞) 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 第四綏靖區(八兵團;司令官劉汝明、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鎮南) 1949年1月19日,因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國軍全面戰敗,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撤消。


  而共軍:以徐州為中軸,共軍兩大集團,陳粟的華野與劉鄧的中野分別處於徐州東北與西南。形成對徐州的合圍趨勢,由於身處解放區,可以得到民眾的大力支持,其軍隊的機動能力極強,因而總可以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物力上的絕對優勢。

  研究完了態勢下面就該說說重點了,為什麼說黃百韜是國軍第一罪人。

  罪狀一:白等兩天

  粟裕籌劃的淮海戰役,本子小得多,他開始只想打回兩淮地區,再佔領海州、連雲港,把山東和江蘇解放區連成一片。報毛澤東後,毛澤東又來個大手筆,明確指示,戰役第一階段應該以消滅黃百韜為目的。不過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戰役規模也沒後來那麼大,因為他和粟裕都沒想到,黃百韜已經主動放棄防區,開始向徐州撤退了,和李彌、邱清泉靠得更近,追上和抓住他都不是容易的事了。

  而在這個時候劉峙總司令告訴黃百韜擴充他的七兵團,把100軍和44軍撥給他指揮,還有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司令部。這是對黃的多大信任啊,可黃當時做了什麼那?他竟然命令部隊原地待命,但現在是什麼時候?大軍行動,兵貴神速,而黃居然命令部隊原地等了兩天。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是第一要務。全部輕裝奔向徐州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在黃百韜耽誤2天的情況下,共產黨也基本算趕不上了,只抓住個尾巴,還有配屬7兵團的63軍、64軍的一些零碎,黃百韜七兵團主力,尤其是25軍,基本算是全身而退了。要是當初能夠再快一點,粟裕基本就得另打主意了。還是那句話,這種時候,快比什麼都重要。後來華野追擊杜聿明,還有東野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各級指揮員基本都下達了這樣的命令:不要怕打亂建制,快追快打,抓住敵人就是勝利。相比之下,黃真像3歲孩子,國軍第一罪人實至名歸。

  罪狀二:白白犧牲了100軍

  解放軍逼近海州時,才發現已經人去城空,國民黨軍隊大撤退了。粟裕聽報後可就急了,立即下令各部隊全速前進,抓住黃百韜。於是各部隊撒開腳丫子這通追呀,都追瘋了。四縱一個排在運河邊上追上了100軍一個殿後的營,二話不說衝上去就打,打得這個營焦頭爛額,說不行了,遭到共軍主力攻擊,結果又從已過河的部隊調回兩個團來防禦。四縱這個排後來基本全軍覆沒,可他抓住了七兵團的尾巴,為後續部隊趕到爭取了時間,後來華野對這個排的果敢行動給予高度評價。

  其實黃百韜主力已經撤過運河了,尤其是黃百韜讓100軍掩護25軍先撤,他的家底是保全了。25軍過去後,工兵就要炸橋,100軍軍長周志道輪著手槍喊,說老子的一個師還沒過來呢,誰敢炸橋我斃了誰!25軍的工兵老實了一會,待會周志道走了,正好又有一輛彈藥車爆炸,黃百韜以為解放軍趕到了,立馬把橋炸了,結果100軍還是有兩個多團沒過來,被共產黨趕上殲滅了。

  但不管怎麼說,黃百韜主力相對已經安全了。但白白把100軍賣了,黃真是罪人啊。共產黨搶修鐵橋,怎麼著也得大半天。這時候還有李彌幫忙,李彌兵團為了救黃百韜,像黃百韜靠攏,這些日子李彌部隊沒閒著,在日軍留下的工事基礎上大修特修,工事已經非常堅固,兩個兵團互為犄角,互相支援,誰來都得啃一陣。如果這個陣勢擺下去,戰事如何發展真就不大好說了。


  罪狀三:第二次命令部隊原地待命

  另一方面,華野部隊直接南下,插到了賈汪和台兒莊,徐州的大門已對共產黨洞開。態勢上直接威脅徐州。

  實際上徐州當時守備部隊雖不算多,但工事堅固,邱清泉、李彌、黃百韜距徐州已經不太遠。穩住陣腳,判明解放軍下一步動作是最佳選擇。如果不放心,光把邱清泉兵團調來徐州也足夠了。共產黨當時壓根也沒想打城防堅固的徐州,周圍國軍那麼多兵團呢,粟裕會把部隊困於堅城之下?那邊黃百韜已經和李彌靠攏,無論是守是走,這兩個兵團萬不可再拆開了。邱、李、黃三個兵團聚集一起,再加上徐州剿總其餘的部隊,和黃維遙相呼應,國軍優勢非常大。

  李彌當時去見黃百韜要求黃跟他一起走,卻被黃趕出來了。說我的部隊剛剛苦戰跑出來,亂七八糟的,還有個63軍不知下落——其實這個63軍已經被共產黨包圍,快要滅了,黃百韜還不知道——需要整頓一下,還有傷員要處理安置,我不能走。李彌說不行啊,我的軍令如山,我接到命令是立即開拔,我明天一早就得動身的。李彌走了,解放軍南下部隊插過來了,把整個兵團退路截住了。過運河的解放軍也搶修好了鐵橋,追過來了。

  罪狀四:被共軍先頭部隊包圍不突圍

  其實這時候要是黃百韜下定決心堅決突圍,共產黨匆忙趕到的部隊還不多,加上徐州的接應,也未必就衝不出去。就算再損失個幾萬人馬,家底,特別是25軍的老底子應該能夠保住。

  罪狀五:配合共軍守了12天

  可黃那,不知怎麼靈光一現,發現共產黨華野主力都在向自己運動,地圖上的紅箭頭都快連成串了,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殲敵良機呀!我不就是在抓共軍主力嗎?他馬上像蔣匯報,說要固守待援,邱清泉和李彌配合,裡應外合,全力殲滅徐州以東、運河以西的共匪。蔣同意了。劉峙那邊也不用說什麼了,所有的腦筋都圍著黃的計畫轉把。

  那邊共產黨可是心花怒放了,粟裕眼珠子都紅了,孟良崮就憋著要收拾你,那時條件不具備。豫東時又差一點幹掉你,被邱清泉和胡璉壞了事。這一回好了,自己努力,老天照應,對手幫忙,好不容易算逮住你了,還能叫你跑了?一聲令下,除了還在收拾63軍殘部和配合中野作戰的部隊,華野所有能調動的縱隊,都衝著黃百韜紮下去了,整整11個縱隊!這幾乎是華野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結!


  這時國民黨那邊也在忙活,杜聿明提出了一個建議:要黃百韜就地堅守七至十天,徐州留李彌和其他部隊守衛,自己率邱清泉、孫元良兵團,掉過頭去,先會合黃維兵團把中野的劉鄧收拾掉,然後三個兵團再回過頭來,再加上李彌,全力出擊,解黃百韜之圍。也就是說基本就不管黃百韜了,先和劉鄧決戰一把。

  杜聿明這是毒蛇咬手,壯士斷腕的一招了。在整個淮海戰場上,國軍兵力超過共產黨,可是最具戰鬥力的幾大兵團,黃百韜、邱清泉、黃維,現在被共產黨分割攔截,難以形成合力,絕對優勢變成了相對劣勢。單靠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和一些雜牌部隊,杜聿明沒有十足把握打開華野的阻擊陣地,如果能會合上黃維,無疑把握更大一些。

  而再有,我覺得杜聿明有他更深的想法,從淮海開打到現在,國軍基本被共產黨牽著鼻子走,處處被動,現在黃百韜已經被華野主力包圍,攻擊、打援十來個縱隊,在徐州以東嚴陣以待,等著你去打哪!黃維兵團也被中野阻住,基本指望不上。杜聿明可能覺得不能再這麼跟著共產黨的指揮棒走了,他這個建議是下了最大決心的。能救出黃百韜,那是上上大吉,皆大歡喜,實在救不出來,我就以犧牲一個黃百韜為代價,換來我在戰場上的主動權。

  肯定有人會說真能把劉鄧打掉?別吹了!

  打掉肯定不會的,從太行山打到平漢路打到魯西南打到大別山最後到這兒,哪兒會那麼輕鬆讓你十來天就滅掉?不過會十分被動,按照杜聿明這個打法,整個淮海戰役,我軍將由戰鬥力較強的華野挑主要擔子,改成以戰鬥力較弱的中野為主,這是從中央軍委到淮海前指都是極不願意看到的。我想,如果他真能以邱清泉、孫元良兩個兵團全力出擊,那麼實現和黃維會師的目標問題不大。而這三個兵團,是完全有實力重創中野的,甚至使其退出淮海戰場。

  別忘了,後來中野集中全力,就是啃黃維一個兵團都啃不下來,是在華野解決黃百韜後分兵幫助下才打勝的。不過只要杜聿明和黃維會合後,那麼再返回徐州,和李彌等部會合,估計中野是擋不住的。而一旦這幾個兵團真抱在了一起,無論黃百韜是否被殲,我軍下一步動作都將極其困難。

  杜聿明實現抱團目的後,如果黃百韜還在,他會集中所有力量去救援;如果黃百韜不在,他更會輕裝上陣,要麼去打剛剛結束苦戰筋疲力盡的華野,要麼去打剛剛闖出大別山元氣未復的中野,總之,去尋找他認為最有利的戰機。

  杜聿明提出了一個建議,黃百韜當時就表示反對。黃立即像蔣施壓。劉峙一看蔣都贊成黃了,一門心思要救人於水火,誰說半個不救都不行。總統剛說完「一定要解黃百韜的圍」,誰敢不聽!他問杜聿明幾個問題:黃百韜能否堅持起到十天?堅持不了怎麼辦?你們西進能否抓住劉伯承主力?抓不住又怎麼辦?這幾個問題可是誰都不敢打包票的。


  杜聿明只好提出第二個方案:留孫元良守徐州,他率邱清泉和李彌去救黃百韜,一邊讓黃維加速向徐州開進。這一回劉峙立刻表示贊同。其實劉峙也真是怕黃百韜被共產黨包圓了不好交代……

  邱清泉是出全力打了。那邊蔣介石顧祝同告訴黃百韜,援兵不日就到,一邊向邱清泉李彌催命。這邊共產黨也下了嚴令,一天不得退後超過20里。雙方都打瘋了。李彌部隊的炮火和空軍的轟炸把共產黨陣地達成一片火海,隔著兩里地都有灼烤的感覺。可是當國軍士兵上去時,就從火裡又是一頓打。李彌說這幫傢伙是人嗎?!共產黨守軍傷亡也不小。

  魯中南縱隊某師,拚命地打,所有的警衛、勤雜、參謀、文書全派上去了。最後派上去平時覺得捨不得用、也不該用於陣地戰的偵察連。師長和政委各帶最後一個警衛員,拿著衝鋒鎗,師長對偵察連說,兄弟們,你們身後就剩我們四個人了,你們再頂不住,我和政委就填進去!……慘烈啊!其實打了幾天後,杜聿明他們已經覺察到共產黨已經下了最大決心,兵力、火力和陣地牢固程度均非以前歷次戰鬥能比,他們估計很難攻過去了。

  可黃百韜那邊就是不肯裡應外合,就在陣地裡看著友軍不顧一切的去共軍陣地送死。其實粟裕三天就能解決戰鬥。但看到國軍不計後果的打來,不要命的衝鋒,發現了圍點打援好過癮,在消滅國軍大量精銳部隊的同時還能獲得大量戰利品,就配合著黃打了十二天,直到戰利品多的拿不走了,才命令在第十二天結束戰鬥。結束戰鬥時邱清泉李彌的部隊損失慘重。

  寫到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話,二戰時德國軍隊說過,如果義大利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只需要幾個師去防衛他;如果是我們的盟友,我們需要幾十個師去協助他。

  要是國軍沒有黃百韜,那解放戰爭也許就不會是後來的樣子,黨國第一罪人黃百韜實至名歸。





1 條留言  訪客:1 條  博主:0 條

  1. avatar richard

    提醒各位讀者:這篇文章和其他史料及出版文獻的論述"很不相同",我並非指責這篇文章有錯(尊重作者的詮釋觀點),而是希望讀者們可以多看看其他的歷史文獻,而不要只是參考這篇文章,否則對於黃百韜將軍的認知,恐怕會偏之一隅,而失之全貌。

給我留言取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