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的結果及影響:十萬軍民殉難,宋室覆滅
導讀: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中國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
這場戰役以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告終。它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也標誌元朝最終統一中國。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學家認為這場戰役的結果標誌著古典意義中華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國」這一說法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
當然張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時,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等。他只是按照統治者的命令行事罷了,因此對張弘范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國,雖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國的統一,但這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同樣驚人。
蒙元雖在一些政策上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但許多狹隘的民族主義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進一步使中國脫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雖然軟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國的霸氣,卻也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演變。事實也證明,落後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只是曇花一現。十萬軍民投海不屈的悲壯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崖門海戰之後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是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范命人在崖山巖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然而張弘范並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徑石刻皆掩面垂淚。
1486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為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有傳說,陳白沙到崖門憑弔時,在碑首加上一個「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此傳不實,白沙先生知張弘范雖屬漢人,但從未作宋將。)
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