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唐帝國稱雄天下的一大利器:大唐無敵水師
導讀:唐初海軍實力強大,在660年滅百濟之役及663年白江之戰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學術界對此次戰役的研究不少,但主要側重於戰役本身及其對東北亞政局和有關國家內政外交的影響上,而對參加這次戰役的唐軍本身的研究則不多,對參戰的唐朝海軍的注意則更少。本文擬鉤稽史料,略為闡述,以拋磚引玉,庶幾能闡明唐初海軍當年戰績和強大之狀。
一、海軍規模
中國海軍(或稱水軍)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我國的艦船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船體龐大,雄偉堅固,甲板建有高樓柵寨,能在海上抗風斗浪、設備齊全的樓船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這時水軍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強大的獨立軍種,專門從事海上戰鬥」。漢武帝在平南越和衛氏朝鮮的戰爭中都曾使用過海軍,其樓船軍多達十萬。到隋唐時期,海軍又有了新的發展,隋煬帝東征高句麗時曾多次使用海軍,唐太宗為了東征高句麗也大建海軍。據《舊唐書高麗傳》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張亮率「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從海道進攻高句麗。而《唐會要》卷九五《高句麗》卻載曰,「張亮水軍七萬人」。故《舊唐書》所說勁卒4 萬,當是指艦船上的作戰士兵,不包括掌舵、搖櫓等輔助性人員,即平均每艘戰船載戰士80人。一支艦隊就有五百艘戰艦、數萬名戰士,唐初海軍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660年,唐朝在多次外交干涉無效的情況下,決定以武力阻止百濟聯合高句麗對唐朝藩屬新羅的進攻,唐軍從山東半島成山角渡海,在新羅軍的協助下迅速攻滅百濟,俘其君臣。此役唐朝海軍究竟有多少兵力參戰,史無明載,但唐朝參戰軍隊的數量則有記載。按中國方面史料,唐將蘇定方所率攻滅百濟的唐海陸軍共計10萬,按朝鮮方面史料,則是 13萬(百濟義慈王二十年條),雙方數據相差3萬人。蘇定方在東征百濟之前,剛從西北戰場得勝歸來,其所率10萬人當主要是從西北凱旋之陸軍,高宗轉用於東北,使之乘勝東征百濟。此10萬人當指從西北戰場調來的陸軍和海軍作戰士兵,不包括海軍水手。而朝鮮方面在統計東征百濟的唐軍數量時則包括陸、海軍全部。若此論不虛,則參與東征的唐朝海軍中應有3萬水手。10萬大軍從山東半島海運到百濟,所需艦船數量應是非常龐大的。按水手與乘客對半(註:《唐大和上東征傳》第62頁記載:鑒真有一次從揚州東渡日本,「同行人僧祥彥……等道俗一十四人,及化得水手一十八人,及余樂相隨者,合有三十五人」。這表明當時海上航行,水手所佔比例甚高。木宮泰彥認為「半數以上是水手」計算,3萬海軍水手至少也對應3萬海軍戰士,按張亮艦隊的船和戰士的比例,3萬海軍所需戰艦也應375艘;唐軍水陸10萬,扣除3萬海軍戰士,尚有7萬陸軍戰士需要用海船運送。唐代一般的海船「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註:慧琳:《一切經音義》。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記載漕船「每船載一千石」,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說戰船「勝人多少,皆以米為率,一人重米二石」,則每船亦載500人左右。),若撇開運輸船上的水手(或為臨時徵召)不記,按每船運送200人及其武器裝備計算,7萬陸軍至少也需350艘海船運輸;10萬大軍渡海東征,所需糧草補給必然很多,雖有新羅接濟,但在平定百濟、與新羅會師之前也無法得到,由於補給線長且危險,為了確保戰役順利進行,出征時至少當攜帶1月之補給,所需運輸船艦當為數不少。如此則總船隊當有上千艘。
663年,由於日本先後幾次派兵共4萬人支援百濟抗唐,留守百濟的1萬唐軍處境困難(新羅文武王十一年條),唐高宗又「詔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發齊兵七千往」援(《東夷百濟傳》),唐日矛盾尖銳化。當年8月,兩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爆發了大戰,唐軍大勝。對於此戰,唐朝方面記載說,「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劉仁軌傳》);日本方面記載說,「賊將至州柔(唐稱周留),繞其王城,大唐軍將率戰船一百七十艘,陣列於白村江(即白江)。戊申,日本船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條);朝鮮方面記載說,「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新羅文武王十一年條)。綜合三國史料就可對當年參戰的唐日雙方的海軍規模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據研究,當時日本船較小,一般可乘120至160人;唐朝的海船則大一些,一般可載六七百人,劉仁軌所率唐海軍170 艘艦船作為作戰艦隊當由各種型號的艦船組成,大者樓船載兵很多,小者艨艟載兵不多。日本記載唐軍艦船170艘,當主要指其造型較大者。按張亮艦隊的船與戰士的比例計算, 170艘唐艦所載戰士多達13600人,另加掌舵、搖櫓等輔助性人員10200人,合計23800人。至於日本參戰海軍的數量,新羅說其戰船千艘,唐說焚其舟四百艘,或有誇大,但其參戰艦船有數百艘當不虛,即使按其參戰艦船總數400艘,每艘戰士50人計算,其參戰海軍戰士人數也多達20000人,另加水手20000人,合計40000人。白江之戰,唐海軍以少勝多,有力地支援了陸軍作戰,最終迫使殘餘日軍撤回。
平百濟之役,唐海軍戰績輝煌,這既是海軍將領指揮得當、官兵作戰英勇的功勞,還有賴於先進的裝備和航海技術。
二、海軍裝備
唐初海軍規模巨大,裝備也很先進。為適應作戰需要,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據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記載,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類型: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和海鶻。
1、樓船。早在西漢就有樓船將軍,到隋初,楊素所造樓船可謂大矣, 「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唐代的樓船,杜佑說:「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樹幡幟,開弩窗矛穴,置拋車壘石鐵汁,狀如城壘。忽遇暴風,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樓船乃當時海軍裝備中最主要的作戰艦船,武器配備齊全。
2、艨艟。杜佑說:「蒙沖,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近,矢石不能攻。此不用大船,務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戰之船也。」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則說:「狹而長曰艨艟,以衝突敵船也。」這表明艨艟採用封閉型結構,外配裝甲(生牛皮),造型小巧靈活,速度快,當主要用於突襲、偵察、通訊聯絡。
3、鬥艦。杜佑說:「鬥艦,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牆齊,棚上又建女牆,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船也。」鬥艦是梯級複式結構,水兵可以梯級排列迎敵,划船者則隱蔽於船內,通過棹孔划船,是當時海軍主要的作戰船隻。
4、走舸。杜佑說:「走舸,舷上立女牆,置棹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之於上,此戰船也。」走舸速度快,當主要用於突襲和衝擊,是海上進攻的利器。
5、遊艇。杜佑說:「遊艇,無女牆,舷上置槳床,左右隨大小長短,四尺一床,計會進止、回軍、轉陣,其疾如風,虞候居之,非戰船也。」這表明遊艇主要用於指揮調度和軍事偵察,機動性很強,造型一般不大。
6、海鶻。杜佑說:「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版(板),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覆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戰船也。」海鶻所配備的浮板是一種特殊的平衡裝置,可使艦船在遇到大風浪時保持平穩,有此裝置就可大大增強艦船的抗風浪性能,在氣候惡劣的條件下,在江河或海上作戰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杜佑是唐中葉宰相之一,距唐初不遠,他所記海軍艦船當與唐初相當,由此可見當年東征百濟的唐朝海軍所裝備的艦船的大致情況。
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
1、絞車弩。中國古代使用弩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周禮夏官》記載,在戰國時期弩就分為夾弩、庾弩、唐弩、大弩四種,時稱「 四弩」。漢唐時期,弩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種類增加,張力擴大。唐代的弩分為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七種。當時最著名的是絞車弩,《通典兵二》記載,「絞車弩,中七百步(約等於 1000米),攻城壘用之。……置弩必處其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果,非弩不克」。據唐初名將李靖說,絞車弩是將十二石之巨弩設在絞車上而成,能同時發射七支箭。絞車弩威力大、射程遠,發射的箭「所中城壘,無不摧隕,樓櫓亦顛墜」,是當時主要的遠程殺傷武器,但造型比較笨重,機動性較差,陸軍主要將其用於既設陣地的防守,但對於海軍來說,則是進攻突擊的利器,是最重要的艦載打擊兵器。
2、炮車,或稱拋車,即拋石機也,與弩同為當時重型遠射兵器。炮車的歷史也非常悠久,相傳戰國時期就有了,《漢書甘延壽傳》引張晏注說:「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三國時期,在官渡之戰中,曹軍使用炮車發石擊毀袁軍的櫓樓,時稱「霹靂車」(註:或因發出的石彈在空中飛行有聲,故名。參見《三國誌》卷六《袁紹傳》。);為了提高炮的發射速度和效率,馬鈞還發明了車輪炮(註:即將石彈繫上繩索,繩索依次纏於輪周,作戰時激烈轉動車輪,當石彈轉到需要的角度時,以利刃斷繩,使石彈連續地拋射出去。參見《三國誌》卷二九《杜夔傳》注。)。唐代炮車的造型比過去大,甚至有一個車用200人操作的,又稱「將軍炮」或「擂石車」。炮車在海軍中應用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梁元帝時,大將徐世譜就將炮車裝在戰船上,在水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唐初,樓船上就裝有炮車,它在海軍中的應用更多,戰績也會隨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更大。
3、拍竿。東晉初出現,始稱桔槔,南北朝時已普遍用於近戰時襲擊敵船,拍打敵人,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重型近戰兵器,主要用來裝備大型戰船。(註:《武備志》卷一一六《軍資乘戰船》:「拍竿者施於大艦之上……每迎戰,敵船若逼,則發拍竿,當者,船舫皆碎。」拍竿是利用槓桿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動架,將巨石繫上繩索,套於橫桿,一端掛石,另一端人拉繩索保持平衡。當與敵船靠近時,將巨石轉到敵船上空,然後鬆開人拉的繩索,巨石便砸向敵船。巨石可反覆使用,操作靈活。)隋代楊素所造樓船「五牙」就裝有 6支拍竿,唐初此技術當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應用。
唐初海軍彈藥除了與艦載武器弓、弩、炮車相配套的各種型號的箭和石彈之外,還有一些用於火攻的彈藥。據《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載,唐初名將李靖詳細論述了當時的一些火攻戰具,包括火箭、火杏、燕尾炬、遊火;助燃物則有油,常以瓢、囊盛之。它們可通過弓、弩或炮車來發射,也可直接投擲而用於火攻。)唐初文化、科技發達,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海軍裝備也擁有巨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