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自武昌沿長江東下,入贛江包圍洪都,以報前仇。七月,朱元璋自率水師二十萬,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兩軍相遇康郎山。陳友諒遣驍將張定邊正在圍攻朱元璋,忽然被一支箭射中額頭,射箭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將常遇春。常遇春和俞通海及時趕來,幫朱元璋解圍。張定邊身負重傷不得不撤退。這時,江水忽然漲潮,把朱元璋的船托得老高,幫他殺出重圍。雙...
明朝朱元璋奇談:陳友諒逼死元朝忠臣是「罪人」
導讀:從某種程度上說,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天下的歷史意義,並不亞於項羽與劉邦,且兩者頗有相似點。比如論反秦戰功,項羽大於劉邦;論反元功績,陳友諒也大於朱元璋。然而,陳友諒的形象和影響遠遠比不上項羽。這與《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關,成王敗寇是一個原因,刻意打壓陳友諒是肯定的,《明史》中關於陳友諒的記載,大多數是負面的,說他「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就是說他好弄權術且下手狠辣。...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故事:成王敗寇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故事: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各路興師之軍互相吞併,最後只剩下兩支勢均力敵的部隊:一支是以陳友諒為首的隊伍,佔據著以江州(九江)為中心的湖廣、江西等廣大區域,國號大漢;另一支是以朱元璋為首的部隊,佔據著以集慶(今南京)為中心的江蘇、安徽一帶的廣大地域,國號西吳。兩支隊伍為了爭奪天下,在長江中下遊多次進行過交戰。 元代至正24年(1364)4月1日,陳友...
[圖文]龍灣之戰: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武力對決
孔老夫子曾教導我們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凡事都要務求名正言順,這才是成功的一個良好的開端;否則,你便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還會有人出來反對你。
偏偏這個陳友諒自以為手裡有了槍桿子就什麼都可以做了,須知才幹如曹操者,人家打拼了一輩子,到底才敢奢望著做個「周文王」;而且,曹操的兒子曹丕這個「周武王」也是通過正兒八經的禪讓儀式得來的,最後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