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高宗是朝鮮李氏王朝的第26代君主,名叫李熙,是馬關條約後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地位的第一位君主,朝鮮也隨即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他的皇后就是韓劇中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后。
大韓帝國「開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
大韓帝國「開國」皇帝和...
司馬睿簡介 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生平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胄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於290年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
商朝開國元勳三朝元老——伊尹
伊尹,(約前1630~前1550)。商初大臣。名伊,一說名摯。今洛陽人。生於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洛陽市嵩縣莘樂溝),奴隸出身。因為其母親在伊水居住,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相傳伊尹是出生在伊水邊(有說在今河南伊川),長大後流落到有莘氏,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後裔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後,在郊外耕種田地以自食。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雖然身...
[圖文]東漢開國名將馬援為何不入雲台二十八將
東漢初名將馬援,論戰功、數政績、憑操守,完全可以作為開國勳臣之一,受東漢王朝的表彰和封賞。然而,東漢明帝命人畫的雲台閣中興二十八將畫像中,沒有他的像。不但如此,他還因讒人陷害,身後受謗蒙冤。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25年劉秀做了東漢開國皇帝後,並沒有傚法他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開國功臣,而是對他們論功行賞,令其頤養天年。劉秀死後,其四子漢明帝劉莊繼...
為什麼說劉邦可能是史上最有人性的開國皇帝?
每當看到、聽到有人罵劉邦是無賴小人的時候,我總忍不住要想替劉邦說幾句話。一個令千百年來的中國人引為自豪的偉大王朝的開創者,怎麼可能會是一個無賴小人呢!這樣的人物,可以說是歷史和百姓選擇的結果,如果他是無賴小人,那麼,歷史和百姓豈不都是瞎子盲人? 劉邦被當作悲劇英雄項羽的對立面,被視同無賴小人,甚至被說成是厚臉皮、黑心腸的代表人物。我認為,這是中國人非理性的「婦人之仁」泛...
後漢高祖劉知遠簡介 建立後漢,五代後漢開國皇帝
劉知遠(895年—948年),後漢高祖,五代後漢開國皇帝。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沿用後晉高祖年號天福,稱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稱為東漢顯宗八子淮陽王昺之後,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劉暠,同月因病崩於萬歲殿。謚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人物介紹 漢高祖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卒...
前蜀高祖王建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人稱「賊王八」,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公元907年-918年在位。 生平簡介 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舞陽(今屬舞鋼市)人。五代時期前蜀皇帝(907—918年在位),年號:天復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漢(917)、光天(91...
常遇春簡介 明代開國開平王常遇春的一生經歷
常遇春簡介: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屬安徽懷遠)人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併群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西梁宣帝蕭察簡介 南朝西梁的開國皇帝蕭察簡介
人物簡介 蕭察,梁武帝之孫。又作蕭察,西梁宣帝(519年—562年),為西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之孫、昭明太子蕭統之第三子。 廟號中宗 555年蕭察為梁皇帝,廟號中宗。 蕭察資料 叔侄相殘 蕭察,於531年被封為岳陽郡王與東揚州刺史,鎮守會稽;546年又以雍州刺史之名鎮守襄陽。549年,蕭察與河東王蕭譽聯合攻打湘東王(之後的梁元帝)蕭繹,結果蕭察兵敗,逃亡西魏,被西魏於550年封為梁王...
[圖文]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震撼世界
國慶閱兵,生動地回溯過去,激情地預演未來,是人民軍隊向國家、民族最莊嚴的匯報,是國家、民族向世界最隆重的展示——
毛澤東: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
1948年8月15日,北平暑氣蒸騰。毛澤東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走進中南海懷仁堂,身著戎裝、提前趕到這裡的聶榮臻、楊成武等人起身迎候。這是敲定開國大典閱兵的一次重要會議。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