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十月六日午時,一個在押赴途中被百姓用瓦礫、泥塊打得鼻青臉腫、頭髮凌亂的中年男子,此刻正跪在京城西市刑場上。面對死亡,他面不改色,始終剛強的昂著頭,直到被劊子手一刀砍下了腦袋。他就是咸豐時期曾經不可一世的肅順。幾個時辰之前,肅順一黨中的另外兩個關鍵人物載垣、端華,也在接到令其自盡的聖旨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此,這場震驚中外、歷時僅六天的「辛酉政變」,以慈禧等人的勝...
慈禧太后為何越老越風騷:慈禧究竟有何傾世之貌
慈禧太后作為大清王朝的「無冕女皇」,不僅垂簾聽政干預朝政,私生活也荒淫無比,越老越淫蕩,67歲了還與29歲的英國情人風流快活!對於史上這樣位具有影響力的女統治者,至今眾人對其風流韻事都非常感興趣,更是對其越老越淫蕩好奇不已!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曾經控制過整個國家的女性之。從她15歲開始被選宮中成為秀女之時起,便注定她的命運與大清王朝緊密地聯繫在起了。宮中後,慈禧太后憑藉著...
慈禧漂亮嗎?為什麼外國人會覺得慈禧太后漂亮
慈禧太后在我們現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個權力慾望膨脹的惡毒老婦人,甚至還罵她老妖婆。再看她的照片也認為她面相歹毒而醜陋。我想這大概源於大家對慈禧太后天生的厭惡感,覺得晚清那些喪權辱國的事兒都是慈禧一手造成的。因為有這種很壞的印象,便殃及了她的長相,認為那必定也是醜陋的。 而外國人在看待慈禧的長相上就相對客觀一點,沒那麼多感情色彩,或者說西方人的審美跟我們也不一樣吧。 根...
慈禧太后也是吃貨:古代亡命囧途的吃貨皇太后
題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本來人在囧途,應該隨遇而安,但是太后畢竟是太后!在西逃53天中,她卻大把花錢,大口吃喝,遍嘗了山西鄉土特色,品盡了山西美食味道。從老百姓田間地頭的玉米稈到聊以充飢的窩窩頭小米粥;從普通農戶家常菜餚到地方風味的特色小吃;從達官貴人的高檔宴席到奢侈靡費的滿漢全席,她深切地感受了一次超級吃貨的最高境界,深度體察了一次山西各...
晚清故事:解讀慈禧太后重用曾國藩是出於無奈嗎
導讀:滿人入關的時候,清朝是個異族政權,由此在清朝的政治體制中,「重滿抑漢」一直是清朝皇帝堅持的原則。清朝的「重滿抑漢」主要體現在官員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設立雙尚書侍郎,滿漢各一,以滿為主(如之前的戶部,滿尚書為肅順,漢尚書為周祖培,實權掌握在肅順手中)。這種制度,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為了鞏固政權,清廷也盡可能地吸納漢族士人參政,但一些重要的職位如軍機...
慈禧太后哪點不如維多利亞女王?兩個女人的命運
當時清政府「僱傭」的英國僱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打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比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五更風雨夢千里,半世江湖身堪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悲哉李中堂,惜哉李中堂! 兩個女人的...
揭秘:慈禧太后是如何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的?
義和團,是十九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 1898年10月下旬,山東冠縣梨園屯拳民起義,使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從山東發展到直隸,並於1900年夏進入北京天津。 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不穩,各式秘密團體紛起。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 當時社...
揭秘:慈禧太后為何如此痛恨珍妃的五大隱情盤點
導讀:珍妃,初為珍嬪,晉珍妃。在影視作品中的珍妃,聰慧明敏,嫵媚艷麗,機敏多情,非常感人。藝術作品把珍妃理想化,甚至於說她幫助光緒推行戊戌變法。其實,珍妃不像影視作品中那麼漂亮,而且略胖,有照片為證。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年僅13歲的珍妃與其姐瑾妃,同時被選為嬪。次年二月,姐妹二人一起入宮。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皇太后60大壽,宮外雖然硝煙瀰漫,宮內卻是歌舞昇平。在這喜...
為什麼把慈禧太后稱為老佛爺?
事實上,只有慈禧才有老佛爺之稱,其他太后並無此稱。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1835—1908年)發動宮廷政變,實行垂簾聽政以後,宮廷中便以「老佛爺」相稱。至於名號是怎樣來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拜佛坐禪說。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孝欽後政暇,曾作觀音妝,以內監李蓮英為善財,李姊為龍女,用西法照一極大相,懸於寢殿。宮中均呼以老佛爺。」 二是他人加號說。據說「老佛爺」這個稱號...
清朝歷史上慈禧太后聽政為什麼要「垂簾」?
在封建社會裡,皇帝親臨金鑾殿寶座處理政務大事。由於特殊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后或太后臨朝聽政。太后臨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漢高後,不過《漢書》上沒有提到「垂簾」二字 至於太后在皇帝御座後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太后(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