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乾隆駕崩,享年89歲,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皇帝的圈子裡,也是七十古來稀。大概只有十個皇帝超過了七十歲。超過八十的只有五人,乾隆,武則天,趙構,忽必烈,蕭衍。乾隆為什麼能長壽?各種長壽秘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與乾隆的飲食與習慣都有關,學術界覺得不太靠譜。學術界概括為四大秘訣:—是遺傳長壽因素,乾隆壽命長,主要利益於父母所賜。
父親雍正,母親是誰?有爭議。有認為是熹...
乾隆南巡為何演變成了娛樂事件?真是為找生母嗎
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到之處留下多座行宮,也留下無數傳說。近百年來,這些傳說多以「秘史」「野史」的面目出現。最近幾年,借助多部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乾隆的形象更是呼之欲出:他自小就不得父皇雍正的喜歡,完全是沾了爺爺康熙的光,才被立為太子;他關心民生疾苦,常常帶一兩個隨從就下江南微服私訪;他生世撲朔迷離,一輩子都沒搞清自己的親爹親媽是誰;他之所以要六下江南,就是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皇家秘密:乾隆12歲時首次面見康熙都幹了什麼?
圓明園是康熙帝親自提筆命名的。為什麼叫圓明園?園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其中,「圓」是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賢明君主的理想標準。那麼清朝的皇帝們,在圓明園裡是怎樣生活的呢?
祖孫三代賞牡丹
根據《清實錄》...
重慶現身乾隆朝古卷跋
記者今從重慶市涪陵區少兒圖書館獲悉,經專家考證,藏於該館的古卷跋《周煌冊封琉球登舟圖原卷跋》再現了清代使臣出訪琉球的場景,具有重大史料、書法價值。
據考證,周煌生於一七一四年,涪陵人,乾隆二年進士。曾任兵部侍郎、《四庫全書》館總裁、工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善詩畫、精書法。乾隆二十年,周煌奉命出使。冊封琉球國王,三年後使還,奏上琉球國志略。返朝後,周煌作長卷《登舟圖》,並請...
揭秘:清朝史上誰誤把乾隆當哥們惹來殺身之禍?
一切從一個叫李禧的人身上說起。這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農曆九月十一日,25歲的弘歷,即乾隆皇帝,剛登上清帝國最高元首的位置才八天,雍正永遠離開了他的大清帝國也才兩個多星期,李禧來找這位新皇帝了。 李禧是什麼人?是個比較大的官,當時駐紮在北京的八旗兵,按照部隊所在地區的方位,分為東西兩翼,又稱為左右兩翼,每翼四個旗。李禧居然管著西翼的三個旗,手裡有三個番號的部隊,人道是...
雍正的妃子甄嬛怎麼死的?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
導讀:《後宮甄嬛傳》通過一幕幕充滿陰謀和陷害的後宮爭鬥戲,展現了雍正的妃子甄嬛的一生。歷史上的甄嬛原型為孝聖憲皇后,雍正帝妃。然而,歷史上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甄嬛結局如何?歷史上的甄嬛結局如何? 乾隆生母是不是甄嬛? 孝聖憲皇后甄嬛,即雍正帝妃,乾隆帝生母,鈕祜祿氏的人生跨越康雍乾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國家全盛時期,不但享盡榮華富貴,更...
乾隆為何指責崇禎愚蠢至極?殺魏忠賢是一招爛棋
核心提示: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他將大明王朝送進了歷史,結束了朱明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
亡國之君
一個將江山弄丟的亡國之君,在過往三百七十年間很少受到指責。不論是明朝遺老,還是新朝統治者;也不論是新史學,還是舊史學;人們對崇禎帝抱有普遍同情,以為明朝之所以亡國,並不是崇禎的錯。
臨終遺言
人們對崇禎亡國抱有同情,主要是因為他在最後時刻壯烈殉國,而且留下...
和珅有何才能能讓乾隆離不開他?和珅結局怎麼死的
歷代被處死的貪污犯中,和珅的死是最從容、最雅致的一個。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上午,皇帝派人送來一條白練。和珅見到白練之後,索筆題詩一首: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 一個在臨死前能寫出這樣充滿禪意詩句的人,應該是個有一點深度,有一點悟性,有一點定力的人。目光銳利的乾隆本也不會讓一個平庸之輩處於離自己最近的位置上。 ...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為什麼會佩服宋仁宗?
自稱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歷,自視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認,有三個帝王,卻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 關於前二人的功過是非,論說可謂已汗牛充棟,就不說了,在此只想略為言說一下人們似較少注重的宋仁宗。 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個個夭折,故起名「受益」,五歲封慶國公,九歲立為太子,十三歲就承繼大統,更名趙...
[圖文]英國使者初到中國單膝跪拜乾隆
乾隆皇帝畫像
英國使者馬戛爾尼
香港文匯報今日刊文稱: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赴京覲見乾隆皇帝,於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有了一次錯位的遭遇。從英國使團來到大清帝國的第一天起,兩種文化、兩種制度就處於不斷的對話、交鋒之中。可惜的是,由於歷史、文化、心態、意識的差異,在不斷溝通、斡旋的過程中,雙方並未真正交手。
當時的大清帝國,雖已開始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