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為何演變成了娛樂事件?真是為找生母嗎
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到之處留下多座行宮,也留下無數傳說。近百年來,這些傳說多以「秘史」「野史」的面目出現。最近幾年,借助多部收視率極高的電視劇,乾隆的形象更是呼之欲出:他自小就不得父皇雍正的喜歡,完全是沾了爺爺康熙的光,才被立為太子;他關心民生疾苦,常常帶一兩個隨從就下江南微服私訪;他生世撲朔迷離,一輩子都沒搞清自己的親爹親媽是誰;他之所以要六下江南,就是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紛紛擾擾、真真假假,讓人難以判斷。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南巡之謎
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尋找親生父母嗎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下江南?很多人最為熟知的一個緣由是:他其實是為了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都採用了這個說法。那麼,乾隆的親生父母是誰呢?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浙江海寧的陳閣老夫婦。《書劍恩仇錄》就採用了這個說法。陳閣老當年與雍親王交好,兩人的夫人同時懷孕。陳閣老的夫人生了個男孩,雍正的夫人卻生了個女孩。於是,雍親王夫婦用「掉包計」,把陳閣老的兒子據為己有。陳閣老夫婦雖然發現孩子被掉包了,卻不敢對外洩露真相,而是帶著家人告老還鄉,以求安穩度餘生。
真相: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帶著母親
學者朱誠如主編的《清朝通史·乾隆朝分卷》中,有專門的章節講述乾隆六下江南的事情。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和十月十七,乾隆帝弘歷先後兩次下旨,說將在十六年(1751年)春天巡幸江南。至於為什麼要巡幸江南,諭旨裡說得很清楚,大致可以總結為四點。
一是,時任兩江總督、江蘇巡撫、閩浙總督、署浙江巡撫高斌、喀爾吉善等官員代表五省軍民士紳,恭請乾隆皇上臨幸。臣民赤心不宜辜負,民願難以拒絕。
二是,朝中大臣就南巡之事廷議後,援據經史,認為既然有康熙皇帝南巡的先例,那麼乾隆南巡是完全可行的。
三是,江浙地區地廣人稠,其官方、戎政、河務、海防、民間疾苦,皇帝一向惦記,但因距離京城路途遙遠,一直未能前往。
四是,乾隆恭讀聖祖(康熙皇帝)實錄,見康熙南巡時,供奉皇太后,百姓夾道歡迎,讚頌皇帝孝德。一向孝順母親的乾隆對此十分羨慕。乾隆十六年,恰逢太后六十大壽,乾隆很希望借此盡孝。
四條理由,於公於私條條在理。有趣的是,從史書的記載看,乾隆一生六次南巡,前四次都帶著他的母親同往。而根據傳說,他南巡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親生父母。傳說的虛假性不攻自破。
真相: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帶著母親
學者朱誠如主編的《清朝通史·乾隆朝分卷》中,有專門的章節講述乾隆六下江南的事情。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和十月十七,乾隆帝弘歷先後兩次下旨,說將在十六年(1751年)春天巡幸江南。至於為什麼要巡幸江南,諭旨裡說得很清楚,大致可以總結為四點。
一是,時任兩江總督、江蘇巡撫、閩浙總督、署浙江巡撫高斌、喀爾吉善等官員代表五省軍民士紳,恭請乾隆皇上臨幸。臣民赤心不宜辜負,民願難以拒絕。
二是,朝中大臣就南巡之事廷議後,援據經史,認為既然有康熙皇帝南巡的先例,那麼乾隆南巡是完全可行的。
三是,江浙地區地廣人稠,其官方、戎政、河務、海防、民間疾苦,皇帝一向惦記,但因距離京城路途遙遠,一直未能前往。
四是,乾隆恭讀聖祖(康熙皇帝)實錄,見康熙南巡時,供奉皇太后,百姓夾道歡迎,讚頌皇帝孝德。一向孝順母親的乾隆對此十分羨慕。乾隆十六年,恰逢太后六十大壽,乾隆很希望借此盡孝。
四條理由,於公於私條條在理。有趣的是,從史書的記載看,乾隆一生六次南巡,前四次都帶著他的母親同往。而根據傳說,他南巡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親生父母。傳說的虛假性不攻自破。
和乾隆一起南巡的太后是甄嬛嗎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雍正皇帝接甄嬛回宮後,為了讓事情名正言順,假稱甄嬛是皇四子弘歷的生母,並為甄嬛改姓鈕鈷祿氏。雍正駕崩後,皇四子弘歷即位,也就是乾隆皇帝。隨後,鈕鈷祿氏被封為太后。
眾所周知,電視劇的內容真假難辨。不過,根據史書記載,乾隆的母親確實是鈕鈷祿氏,而且,侍母至孝的乾隆,曾經四次帶著鈕鈷祿氏南巡。那麼,歷史上乾隆陪同南巡的這位鈕鈷祿氏,會不會就是電視劇裡的甄嬛呢?
真相:乾隆的生母姓氏高貴,但出身寒微
文史專家石玉新在《清宮八大疑案》一書中,曾詳細解讀乾隆身世。
乾隆生母是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雖然姓氏高貴,但出身寒微。康熙四十三年,十三歲的鈕鈷祿氏被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當侍女。侍女,說白了就是粗使丫頭。當時,胤禛已經有三位福晉。康熙四十九年冬,十九歲的鈕鈷祿氏運氣來了,當時胤禛得了傳染病,福晉們都不願意伺候,鈕鈷祿氏奉命服侍,一連五六十天,晝夜盡心。胤禛病好了,「遂得留侍,生高宗(即乾隆)」。
雖然有幸留侍,但鈕鈷祿氏並未得到雍親王的寵愛,在王府的地位也不高,一直被喚作「格格」(姐姐)長達十餘年。鈕鈷祿氏一生只有弘歷一個兒子,並不像電視劇裡的甄嬛那樣,和皇上有兩個孩子。雍正元年,其子弘歷被密立為皇儲,鈕鈷祿氏也被封為熹妃。乾隆登基後,母以子貴,鈕鈷祿氏被尊為太后。乾隆對母親很是孝順。每逢生日都要大操大辦,曾為她修建「大報恩延壽寺」,還為她將甕山改為萬壽山。
乾隆四十二年,八十六歲高壽的鈕鈷祿氏病逝。
皇上微服私訪真的想去就去嗎
民間傳說乾隆和他的爺爺康熙一樣,特別喜歡微服私訪。他常常脫掉龍袍,穿著便裝,帶幾個隨從就離開京城,四處微服私訪。這方面的小說和電視劇不勝枚舉,而記者看到,在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據稱是「依據正史」彙編的《乾隆》一書中,有關微服私訪的故事也不少。其中有個故事說,他曾獨自一人私訪到江南的一個村子,當夜,他投宿農家,謊稱自己是山東人,到江南來投奔開店舖的表哥。主人熱情招待乾隆,讓他與自己的孩子「抵足而眠」。後來,乾隆感念這戶農家,讓他家的小兒子做了大官。
真相:皇上微服私訪只是民間傳說
清史專家閻崇年告訴記者,所謂微服私訪,只是民間傳說。「康熙沒有微服私訪過,乾隆也沒有。」
清朝對於皇帝出行,有著嚴格的規定和限制,皇帝絕對不可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那麼,乾隆微服私訪的傳說是怎麼來的?《清朝通史》中的記載,或許能讓我們找到答案。
乾隆六次南巡期間,在河道、海防等工程方面,往往親自督辦。比如,第一次南巡時,他曾親祭禹陵,行三跪九叩大禮,還視察蔣家壩等堤工,並幾經思考,下達長諭,給出具體的整治方案。第一次南巡時,乾隆對河工知曉還不多,後來,他努力鑽研,聽取意見,反覆思考,採取了更多的措施,大規模地興修河工。六次南巡期間,乾隆還體察民生疾苦,多次減免江南的賦稅;重視加恩縉紳、培植士類,在民間的口碑很好。在外出巡幸時,遇到滿意或是不滿意的官員,乾隆更是立馬責罰,雷厲風行。
從這些記載看,乾隆頗有實幹精神,和清朝中後期那些「宅」在皇宮裡的皇帝很是不同。正因為如此,百姓眼裡的乾隆頗為親民,加上適當的演義,「微服私訪」的故事就越來越多了。
戲裡戲外
「戲說」為何總是挑中乾隆
按正史,乾隆的身世其實非常清楚,但後世的「戲說」卻總是挑他做主角,他的身世更是被鋪陳得撲朔迷離。他六次巡幸江南,有四次都住在海寧陳家,「掉包計」的說法,大概就是由他與陳家的這種親密關係而起。
而真實的情況是,海寧陳家的鼎盛,其實並非源自乾隆。早在明朝末年,海寧陳家就因父子兄弟考科舉時同登一榜而名揚海內,到了康熙雍正年間,更是仕宦顯達。而恰恰是在乾隆年間,海寧陳家與朝廷的關係開始走下坡路。有一次,陳世倌(民間稱陳閣老,被誤傳為乾隆生父)因擬旨有誤而被乾隆罷官,陳世倌為了官復原職,趁著乾隆生日送上大把銀子,也沒有打動乾隆。後來,他又暗中求情,才得以官復原職。陳世倌若是乾隆的親爹,哪會費這麼多周折?
乾隆的身世之謎,有學者認為,是由於晚清時期,江浙一帶排滿思想很嚴重。於是,乾隆就被演繹成了漢人,這樣一來,滿足了人民心理上的願望。這個說法,在清末民初廣泛流傳。比如,1925年,上海出版了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的一部《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板上釘釘地寫明,乾隆原來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用調包之計換了來。
此後,關於乾隆的身世之謎,愈演愈烈。祖籍浙江海寧的金庸,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也採取了這個說法。金庸的武俠小說,沿襲民國的舊武俠小說,題材內容上的借鑒非常明顯。不過,金庸在這部小說的後記中特地聲明,「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靠不住」。
一個老早就有定論的傳聞,至今卻還在混淆視聽。
乾隆之後,皇帝為啥不南巡了
乾隆六下江南,留下了無數傳說。不過,乾隆之後,清朝的皇帝就再也沒有南巡過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乾隆在最後一次南巡到杭州時,對自己的六次南巡做了一個總結。在總結裡,乾隆除了進行自我表揚,還反省南巡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的麻煩和損失。他明確規定,要南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帝君之無慾,扈駕人員之「守法」,地方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否則「未可言南巡」。
過了十幾年,乾隆退位,成為太上皇,再次總結六次南巡經歷,對勞民傷財這一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乾隆之後,嘉慶皇帝也有意效仿父親南巡。然而,嘉慶時國家財力困難,官員的工資都幾乎發不出來。而且,當時白蓮教起義遍及全國多個省份,戰火不斷。鑒於此,乾隆要求的四個南巡條件,根本不可能滿足。嘉慶之後,清朝國力一代衰過一代,留下來的就只有前代鼎盛時期的「戲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