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鴻章識人善用 為何把袁世凱罵得狗血噴頭
甲午戰爭爆發前,袁世凱在朝鮮做知事無可為,隨後便托辭返回國內。回津之後,李鴻章以袁世凱人才可用,委派他辦理前敵營務,但袁世凱並不想從事後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餘又背著李鴻章在京中托人找關係,另謀出路。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陞遷,與李鴻章的提拔重用是分不開的,但令李鴻章不能容忍的是,袁世凱竟然求到了自己的政治死敵翁同龢的門下,這在當時的官場上可是犯了大忌的。由此,李鴻章開始疏遠並冷淡袁世凱,而袁世凱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在甲午戰敗、李鴻章失勢之後,乾脆就改投門戶,另找靠山。
在經歷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後,清廷中改練新軍的呼聲漸高,而袁世凱憑借自己曾經幫朝鮮練過新軍的經驗,也試圖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自己以西法練兵的計畫。為此,袁世凱上下奔走,向權貴們推銷他的練兵計畫,並最終獲得成功。
李鴻章從日本談判回國後,便一直閒居京城賢良寺,對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十分不屑。當時的李鴻章,因為代表清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非當官居閒職、門前冷落,而且為輿論所不容,因而心態不免有些失衡。
曾國藩的孫女婿、當時入李鴻章幕府的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李鴻章從日本回到天津後,他與直隸的官員及候補官員一同進見,當時的袁世凱已被授予直隸按察使的職務,但並未到任而是專職練兵。直隸按察使是地方大員,自然在進見官員的前列。李鴻章到後,袁世凱便上前匯報練兵事宜,說初步的計畫也已經部署,德國教習也已經聘請,日內便可簽訂合同,馬上便可以正式展開了。
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向有風度的李鴻章這次卻沒有等袁世凱說完便勃然變色,他舉起手中的手杖,砰砰的敲打著地面,厲聲道:「嗐!小孩子懂得什麼練兵!又訂的什麼合同!我治兵數十年,現在尚不敢說有什麼把握。兵是這麼容易練的嗎?你雇幾個洋人,扛上幾桿洋槍,喊幾個洋口令,便算是西式軍隊了嗎?」
袁世凱當年36歲,在遭此斥責之後,頓時面紅耳赤,亦不敢反駁。周圍的同僚們,從來沒有看到李鴻章發那麼大的火,大家都低著頭,既不敢看李鴻章,也不好意思看袁世凱,場面十分的尷尬。在吳永看來,袁世凱當時已經有嶄露頭角之像,李鴻章看起來倒是有意要殺殺他的威風。
事實上,此時的李鴻章正處於個人政治生涯中最低潮,他對於袁世凱奔走於政敵翁同龢門下而始終耿耿於懷。有一次,袁世凱來拜訪這位過氣的老領導的時候,李鴻章終於再次爆發並痛斥了袁世凱一頓……巧合的是,這次吳永又在旁邊耳聞目睹。
據吳永的記載,當他與李鴻章在賢良寺閒聊的時候,袁世凱前來拜見,於是他便避入別間。袁世凱在寒暄了幾句之後,便為老上司的遭遇表示不平:「中堂當年鐵馬金戈,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朝廷只給予內閣首輔的空名,雖然每日隨同上朝請安,實則無所事事,這樣太不公正了。中堂大人不如暫時告假還鄉,等到朝廷遇到難事了,屆時必定會想到股肱老臣,這樣中堂再次出山,豈不是名正言順,而且能挽回昔日的聲望?」
甲午後被權貴們排擠的李鴻章,此時卻十分敏感,袁世凱的話音剛落,他就厲聲呵斥道:「停,停!慰亭,你這是給翁叔平(叔平是翁同龢)當說客來了嗎?我要是請辭出了缺,那他就可以依次升到協辦大學士的位置……他想得倒挺美!你回去告訴他,讓他想都別想!要是別人出了缺,讓出一個位置給他,那我管不著,但要想讓我空出一個位置來給他,這萬萬辦不到!只有我有一口氣在,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決不會無故請辭,奏請開缺。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對朝廷哪能說三道四,計較這計較那的?你要是受他所托,在這裡花言巧語,我是不會受你們愚弄的!」
袁世凱聽後不敢反駁,只能向李鴻章道歉並唯唯而退。
袁世凱走後,李鴻章餘怒未消,他把吳永招呼進來,問:「剛才那個人,你認識嗎?」吳永說:「知道,但並不熟悉。」李鴻章恨恨地說:「袁世凱你怎麼會不知道?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叔平而來這裡做說客,嘴巴裡說得天花亂墜,想要欺騙我乞假開缺,一邊給翁叔平讓出一個協辦大學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當年老師(即曾國藩)教我『挺經』,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們挺著,看他們有什麼招?我剛才當面訓斥袁世凱,就是要免得他再來囉嗦,我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什麼事情沒有見過?我難道還會受這種人的捉弄嗎?」
不過話說回來,李鴻章這次呵斥袁世凱卻是錯怪了他,因為按照翁同龢的作風,是決不會隨便請一個人去做說客的,何況袁世凱和他還不算太熟悉。李鴻章之所以對袁世凱發怒,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翁同龢得勢,而李鴻章失勢,在世態炎涼的感歎之餘,正好趕上袁世凱說了不中聽的話,結果把火全發他身上去了。
相對而言,袁世凱做人還算可以,他在李鴻章失意的時候還常去看望這位老領導,原因就是李鴻章對他有知遇之恩。相比一些落井下石的朋友,袁世凱已經是難能可貴。在被李鴻章呵斥之後,袁世凱並沒有任何不敬的言語和舉動,就這點而言,他的官場修為和涵養,甚至已經超過了李鴻章呢。
再說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鴻章雖然暫時失勢,但他多年經營的淮系勢力仍舊存在,正如袁世凱說的,一旦國家有事,還得請老將出馬,屆時李鴻章為朝廷重用,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在庚子事變、局勢失控後,當時清廷能想到的,還是被貶斥到廣東做總督的李鴻章。可惜的是,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是油盡燈枯,他在主持完與列強的談判後便一病不起,不日便撒手西去。
不過,李鴻章在臨終前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向朝廷力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這也意味著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的衣缽(此說流傳甚廣,不過據考證似無此奏)。此時的袁世凱,不過40出頭。
袁世凱的付出,最終有了豐厚的回報,而袁世凱做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確實在清末新政和立憲中表現突出,為中國向近代化轉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袁世凱有李鴻章這樣識人善用的領導,幸莫大焉;而李鴻章能有袁世凱來繼承他的事業,何嘗不是「不幸中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