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哪些 閉關鎖國的原因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那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有什麼呢,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第一,閉關鎖國在不知不覺中約束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讓我國的資本主義萌發受到制約。第二,閉關鎖國加深了統治者妄自尊大的想法,還自豪的以為我國物產豐富,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朝貢。殊不知,遠洋在外的國家已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我國工業文明的興起從此慢了一大步。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像

  第三,阻撓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令西方的近代科學和領先的技能沒有辦法傳進我國。在清朝,我國篩選人才的方式是科舉制度,認為西方的科技是「奇技淫巧」,這就致使了我國在科技方面慢了西方一大步。閉關鎖國政策後果愈發的嚴峻起來。

  清政府還嘗試著通過閉關鎖國方針來對內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外加強民族「自衛」。這是一種消沉的防禦方針,但由於西方列強對我國可能造成威脅,這種方針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效果。可閉關鎖國方針的結果是弊大於利的,起到的效果僅僅只是一點點。它讓我國長期的與外界隔絕,使我國一直都身處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織,徹底不知道西方國家科技與文明已有多麼的強大。

  閉關鎖國方針導致的結果即是,我國沒辦法與外界交流學習,無法前進,也使中國掉進深淵。

  揭秘歷史上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說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明朝為什麼閉關鎖國

  明閉關鎖國政策是在明朝實行的一種嚴格限制中國人和外界接觸的國家官方政策,包括限制對外貿易和中外友好活動,這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消極的政策導致了中國此後數百年的衰落和航海事業的直線下降。

  

朱元璋畫像

  明朝是第一個提出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者是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為了在政治上防範日本和保護中國的自然經濟,杜絕中國的金屬外流,所以實行封鎖政策,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叫閉關鎖國,其官方名稱叫「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中國人和外國人進行平等友好貿易。

  其實明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閉關鎖國,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允許官方貿易存在的,只不過不允許私人和外界進行貿易,尤其是貴重金屬方面的貿易,明朝統治者也對一些國家在中國的經商活動進行限制規定。在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比明朝「海禁」政策嚴厲了許多,在海禁政策下,雖然很少有人能和外界接觸,但是中國的貿易和航海事業還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當時也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明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於明初,在明隆慶皇帝時期終止,前後共持續了70餘年,貫穿明代的整個歷史,在永樂皇帝以後,隨著中國海軍實力的逐漸增加和社會的逐步穩定,這項政策開始漸漸鬆動,到了隆慶皇帝這一代已經名存實亡了。

  清朝閉關鎖國的過程

  閉關鎖國的過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劇照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後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確規定了外國的商船只能行駛到福建、廈門兩處。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勢力的發展,但是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布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發佈了一個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另外外商在中國的時候,只能在當地僱傭翻譯人員,不能私自傳遞信件。最嚴厲的是,清政府加強了對河防的監督,用以監視外來船舶以及過路商人之間的活動。

  而從這一步步的措施來看,政府一直在實行嚴格的政策控制,從閉關鎖國的過程可以看出,政府對該政策的重視程度。

  閉關鎖國有哪些歷史教訓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最後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激勵著人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努力。

  

閉關鎖國時期乾隆劇照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雖然隔絕了國內反清勢力同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中國,中國屢屢打敗仗,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就是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清朝相繼同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英國簽訂的條約使得香港被割讓,同日本簽訂的條約使得台灣被割讓,同俄國簽訂的條約使得北方三大塊地區被割讓。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有很多,比如不與世界交往就會被世界所拋棄。在明朝以前,唐宋元與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到了清朝的時候,清廷將整個國家封閉了起來。到了清末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時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是火槍火炮,而中國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對戰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失敗的。西方國家實施了工業革命,一些生產都是使用機器進行。而中國的生產都是作坊式生產,都是純手工的。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被西方國家超過,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裡就是最落後最愚昧的國家。

  閉關鎖國的是誰引發的

  關於閉關鎖國是誰引發的,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乾隆皇帝,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

  

朱元璋畫像

  有史料稱最先明確提出閉關鎖國,禁止大臣、百姓與外來國家來往的是朱元璋。在1371年,朱元璋發佈公文稱:我認為海洋道路可以與外界相通,所以為防止一些問題的出現,應該嚴禁國內外的來往。如果不採取嚴禁措施的話,會有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違背國家的利益,陷入危難的情形,所以說朱元璋是最早提出閉關鎖國的人。

  另外一些人認為提出閉關鎖國的是乾隆皇帝,因為與朱元璋相比,乾隆皇帝從多方面進行了限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海禁政策的層面。在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人們能在經濟上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在統治者眼中,自己的國家地大物博,什麼都不缺。同時為了保護當地的經濟順利發展,避免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同時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乾隆皇帝想從早期開始就防止中外勢力之間的勾結,所以提出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是誰開始的,是以乾隆皇帝1757年頒布的「一口通商」的法令為標誌的。從此,清朝上下都奉行這一政策,人們不僅從沿海地區遷入內地數十里,還被限製出海,不得與外來人做生意。而乾隆皇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很多地方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包括文化、貿易、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所以相較而言,兩人提出的政策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乾隆皇帝涉及的內容更廣。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