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一個預料中的事件終於發生了。太上皇乾隆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以89歲高齡病逝於養心殿,從而結束了乾隆時代。
對於這位十全老人的安詳去世,朝野官員和平民百姓的反應是平靜的,而對於嘉慶來說,心情自然是很矛盾:一方面,作為一個孝子,喪父畢竟是不幸的;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嗣皇帝,可從此得以親征,放開手腳去施展抱負,這無疑又是不幸中的大幸。
乾隆病逝的第二天,嘉慶便奪去了和珅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兩職,只命他和福長安一道為乾隆守靈。與此同時,嘉慶以上諭的形式,對乾隆年間的歷史功績進行了蓋棺定論,而實際上是揭露和珅專權下的種種積習流弊,無疑是對和珅的棒喝。
再結合當日剝奪和珅官職的跡象來看,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嘉慶有意拿和珅開刀。給事中王孫念和御史廣興等紛紛上奏彈劾和珅的種種不法行為。
據記錄,當時參與除掉和珅的只有幾個人,而劉墉則是其中之一。又據《隨園詩話補遺批語》稱,乾隆為太上皇時,劉墉不敢與和珅正面交鋒,太上皇死後,劉墉「從而排擠之」。
劉墉與和珅的關係向來是關注的焦點,人們總是習慣於把二人的關係描述為忠奸對立、水火不容。的確,劉墉並不依附和珅,而基本上採取的是獨善其身的做法。朝鮮書狀官徐有聞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王保等諸人,終不依附。」
劉墉自從外官任上入京以後,他首先調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所以他不太可能和權勢遮天的和珅針鋒相對的對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乾隆帝去世以後,已經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積極參與了對和珅的處理,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嘉慶決定要處理和珅的前期,各省督撫中,從前與和珅關係密切者巴不得趕快與之脫去幹系,看不慣和珅所為者更是隨聲而起討伐,紛紛要求將和珅凌遲處死。如直隸總督胡季堂上奏說:「和珅喪盡天良,非復人類,種種悖逆不臣,蠱國病民,貪瀆放蕩,真一無恥小人,喪心病狂,目無君上,請依大逆律凌遲處死。」雖然有些誇張,但處死和珅的建議頗為嘉慶認同。
在和珅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的和碩十公主,涕泣著向自己的十五哥請求為和珅保全肢體,屢次懇請嘉慶都沒有答應。
劉墉和董誥乘機進言,認為和珅罪大惡極,雖千刀萬剮猶屬輕罰,然而他曾是先朝重臣,不得不為先帝留下面子,懇請嘉慶賜於自盡,保全其屍。嘉慶採納了劉墉的建議,對量刑做了一些變通,隨後下達上諭,賜和珅自盡。
為了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及時向嘉慶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佈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
和珅之案結束後,劉墉授贈太子太保,可見嘉慶對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處理,頗得時人的稱讚。由此可見,劉墉對和珅生前雖有大不滿,卻也未因公務而洩私憤,而是充分體現了一位群臣領袖應有的風範。
所以,九泉之下的和珅,應該要感謝這位昔日的老對手劉墉,即便是十公主那樣尊貴的人都沒能說服嘉慶,反倒是劉墉為他保全了全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