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病死還是被鴆毒而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歲的老皇帝玄燁興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獵。他偶感身體不適,即命駕返回京師西郊的皇家苑囿——暢春園休憩,不料病情日漸加劇,延至十一月十三日晚上溘然長逝。當夜,遺體送還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宮,十四日大殮。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迫謚玄燁為仁皇帝,廟號聖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個皇帝,君臨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時期,封建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頂點。他的逝世和雍正繼承皇位,不但是當時震撼全國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產生了許多傳說和懷疑,諸如:康熙是怎麼死的?是因病壽終正寢還是被人鴆毒而死?雍正是怎樣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嗎?的確,宮禁事秘,傳聞多誤,這一團歷史的疑雲至今還沒有揭開,理所當然地成為清史研究者著力探討的一個課題。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在諸皇子中,胤禔最長,但不是嫡出。嫡出最長者為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為皇太子,準備日後繼承大統。清代自太祖以來皆不預立儲位。太祖曾說:“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開其端。胤礽立為皇太子以後,康熙選派大學士張英、儒臣熊賜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隨駕從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駕親征噶爾丹於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爾哈蘇台行圍時,召集諸大臣宣佈廢立,將胤礽幽禁鹹安宮。這是第一次廢太子。這時,太子兄胤禔為直郡王,弟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祀、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貝勒,各結黨引類,覬覦儲位,皇太子廢立後,更加植黨暗爭。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儲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動亂,而廢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轉,便又立胤礽為皇太子。沒有很久,皇太子狂疾復發,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廢黜禁錮,從此再也不提建儲的事,但諸皇太子奪嫡之爭益加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死了。他是怎麼死的,不能不涉及諸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王先謙的《東華錄》說,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燁到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日身體不適,返回暢春園,十三日病情加劇,命速召皇四子胤禛前來;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囑咐:“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隨即趕來,不久康熙晏駕,胤禛即位,從記述的情況來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遺命即皇帝位。
  

  
  清史研究者對這個問題也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開拓者孟森認為,康熙當時的病勢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無疑”,“參湯一碗之說,……至少不能無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掌握警蹕中的武裝力量,和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以封疆大吏支持胤禛,都是這一事件的“機括所在”。(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
  
  王鍾翰在解放前寫成的《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並且引用義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近年來,隨著清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兩種不見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束時,胤禵返京即位幾成定局,胤禛因此採取斷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死去。(見《清史論叢》第4輯)
  
  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不住推敲的。(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看來還需要對現有史料進行全面綜合與比較,通盤考察,加強分析,去偽存真,才能揭開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