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時期的四位僧侶畫家,即朱耷、石濤、弘仁、髡殘四人。在藝術上,畫壇四僧主張以生活為基礎,重視生活感受,直白的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他們的藝術主張對清朝初年的畫壇產生巨大影響。
畫壇四僧中,朱耷的畫,墨點無多淚點多;石濤之畫,寓奇思於奇筆;弘仁之畫,歸黃山而益;髡殘之畫,借畫談禪,因禪說畫。他們各自的畫作都別具風格,但都有一點相似之處:貼近生活。
南宋四家有三位劉、馬、夏,趙孟頫,元四家,吳門四家、董其昌等大書畫家,均出生在這一地區。入清以後,四王吳惲六大書畫家,也出生在這裡。王時敏、王鑒於明末與董其昌等人被稱為「畫中九友」,深受董其昌藝術思想影響,王原祁作為康熙皇帝書畫侍從,王翬被康熙欽點繪製《南巡圖》,整個朝野都充斥著四王吳惲為代表的繪畫精神。作為正統畫派的代表,追隨者、崇拜者無數,甚至以後的清宮造辦處、如意館都受其影響,直至近代海上的「三吳一馮」等海派諸家,以及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也不例外。
最高統治者對書畫的好惡,都是決定書畫發展與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從李世民以降至康熙無一例外。由於康熙對董其昌書法的喜愛,科舉考試都是以董書為法格的館閣體格式,書法不入格就難以入仕,如八十老翁孟椿山拚殺一番,卻因「朝殿三試以書不入格,屢落入後」而未獲官銓。在皇帝的喜好之下,朝野不僅以董字為法格,董其昌繪畫及他倡導的文人畫,也形成一股熱潮延伸至清末民國。
康熙皇帝對董其昌書畫的喜愛,正是四王吳惲夢寐以求的願望,他們更加極力倡導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的繪畫理念、繪畫精神、繪畫法格。王翬、王原祁利用服務於康熙的光環,廣收門徒致桃李滿天下,滿朝盡刮四王風。
朝野上下對正統文人畫的追捧、模仿,使清初畫壇變得枯燥乏味。但在明遺民之中還有一些野逸派畫家,衝破程式化羈絆,髡殘、漸江、朱耷採取不與朝廷合作態度,用手中畫筆揮寫心中憤世之氣(酷似今天的F4們)。石濤則具有兩面性,中年以前以釋家正統傳人自居,筆下創作仍以摹古為主。在夢想覲見康熙封禪失敗,回到揚州定居後,筆墨放蕩不羈,終成野逸畫家師摹樣板,為後世揚州八怪等開創新的畫風。
野逸派畫家是典型的明朝宗室後裔,或明朝制度忠實追隨者,他們筆下對新朝廷無情的進行鞭撻。如八大山人朱耷,經常將魚、鳥畫成白眼向天,或魚在天上石在下面;漸江以仿倪瓚為名,畫面冷峻孤寂;髡殘更是將山水畫畫得玄武倒轉,癲狂無度。只有石濤雖然畫風怪異,仍不失畫格法度,落寞中盡顯大家風範。
四王吳惲的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加上四僧髡殘、漸江、朱耷、石濤共10位畫家,是清朝近300年的畫壇柱石,也是後世流派的宗師。自此之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繪畫消失殆盡,要麼程式化模仿,要麼糊塗亂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