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民族英雄、思想家、詩人。出身貧寒家庭,為官清廉正直,關心民瘼,為民眾所稱頌,愛國愛民思想彪炳史冊。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燬大量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抗英禁煙的不朽壯舉,使他名垂青史,史學界稱他為“近代看世界的第一人”。
第一筆精神財富
林則徐生長在福建一戶貧困的塾師家庭。其父林賓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書為生的窮秀才;其母陳帙,又名文華,是閩中宿儒陳時庵的第五女,知書達理,為人賢惠,頗有見識。林則徐的父母共生養10個子女,長子鳴鶴不幸早逝,林則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兒子。
林則徐的祖父林正澄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教書先生,“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所以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幼年因生活貧窮而失學,直到13歲時才讀書。但林賓日勤奮好學,自強不息,在父母相繼去世、家中負債纍纍的情況下,“心力交瘁,猶苦志讀書,終夜不寢”,終於在29歲時以縣試第一考中秀才,翌年鄉試補為稟生。此後林賓日雖有官府的稟生津貼和教書的微薄收入,但除了還債所剩無幾,全家生活難以維持。因此,林則徐的母親與他的姐妹們不得不長年從事女紅、剪扎之類的手工勞動。林則徐自幼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半饑半寒、遷就度日”的貧困家庭中。
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父親青少年時不畏艱苦、頑強攻讀的故事,母親姐妹們在困苦中勤奮勞作的奮鬥精神,加之自身受到的苦難磨煉,是林則徐人生的第一課,也是他從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第一筆精神財富。這為他養成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整治不勞而獲的“碩鼠”
父親林賓日經常教育林則徐說:“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人品學問,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則徐4歲的時候,父親把他領進私塾開始了“旁聽”學習。
父親林賓日善於運用講故事、打比方、舉例子等方法教育林則徐,使得林則徐善於發現許多疑問,經常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他的父親總是很耐心地進行解答。
比如,兒子問:“人為什麼要唸書呢?”
父親說:“只有唸書,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
又問:“為什麼要學詩呢?”
父親說:“中國的大聖人孔夫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詩歌總集,書裡面包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是古人智能的結晶。學詩可以增長知識,提高才能。”
有一次,林則徐給父親背誦《詩經》中的《碩鼠》一詩,剛背完,就仰起臉嚴肅地向父親發問:“爹,碩鼠是什麼東西呢?”
“碩鼠就是大老鼠。”
“那寫大老鼠幹什麼呀?”
林賓日覺得這正是對兒子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便深入淺出地給獨生子解答:“這種大老鼠不勞而獲。農民辛勤耕作,它卻坐享其成,你說可恨不可恨?”
“該除掉這些不勞而獲的大老鼠!”
父親進一步教育兒子:“一些貪官污吏巧取豪奪,魚肉百姓,就像這些大老鼠。”
“等我長大了,一定要治治這些大老鼠!”兒子大聲說道。
父親林賓日對林則徐的教育不僅言傳,而且常常以身作則。他平時嚴格要求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注意給林則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親林賓日雖很節儉,但當親朋、鄰居有困難時,他卻總是解囊相助。
父親經常告誡林則徐:“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父親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裡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後來,林則徐做了官,仍像他父親一樣清廉、耿直,作風正派,公正無私,瞭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著不屑與貪官污吏、讒佞小人為伍的高風亮節。
到縣衙打工維持生計
由於家境十分貧寒,每年只有除夕之夜,林則徐全家才能吃上一次素炒豆腐,點一次兩根燈芯的油燈。平時想買本書,他都要“每典衣以購之”,可想而知生活是多麼的困苦!
為了給家裡增加一點收入,小小年紀的林則徐就曾到閩縣衙門打工,做文書抄寫員。當有人看到林則徐已能打工掙錢時,就勸他父親:家裡那麼困難,就別再讓兒子唸書了,具有遠見的父親卻“惟笑不應”。
林則徐看到父母為供自己讀書而“往往漏盡雞號,尚未假寐”,總是深感不安,於心不忍,所以經常搶著幹家務活,推讓吃喝,並想放棄學業以減輕父母姐妹們的勞苦。但母親卻十分嚴肅地說:“好男兒應該為遠大的志向而奮鬥,怎能以眼前的小事來表達孝心呢?把書讀好了能夠做大事,這才不辜負我的一片苦心啊!”
尤為可貴的是,林則徐的父母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並注意對兒子言傳身教這些美德。儘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顧不暇,但每當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則徐的父母總是慷慨解囊、熱心救助,先人後己、捨己為人。
有一次,林則徐的三伯父家揭不開鍋,父親把家中僅有的一點米送給了三伯父,為此林則徐一家斷炊挨餓。為了不讓伯父得知後難過,餓著肚子的父母卻再三叮囑飢腸轆轆的子女們不要說出去:“汝伯父來,不得言未舉火。”
父母這些感人的善行和美德,這些捨己為人、急人危難的高尚身教,林則徐銘記在心,使他很小就樹立了扶弱濟貧的愛民思想。
父親為其引見伯樂
林則徐自幼聰敏過人,年僅12歲就郡試第一,13歲考中秀才。父母決心把他培養成報效國家的優秀人才,所以不顧家中貧苦難支,毅然決定把兒子送進當時福建的最高學府鰲峰書院,拜不阿權貴、不肯向和珅屈膝而憤然辭官教學的鄭光策為師。與此同時,父親還為兒子引見了被後人稱為“研究今文遺說”的進步學者陳壽祺,並拜其為師。
在父母及良師益友的教誨引導下,林則徐在鰲峰書院發奮攻讀了七年,博覽群書,大開眼界,讀書報國的思想日漸明確。他曾在札記中寫道:“豈為功名始讀書”,摒棄了“學而優則仕”、“讀書為當官”的傳統思想。
林則徐20歲中舉之後,父親又經常帶他參加本地一些知名學者組織的主張革新禮儀,反對繁文縟節,具有開明進步傾向的“率真會”的研討活動。同時,父親還給林則徐介紹了他從小就仰慕的、發配新疆卻始終不屈的學界先輩林雨化,鼓勵他向這位有骨氣、敢抗爭的前輩學習。
在父母愛國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時代的林則徐就對諸葛亮、李綱、岳飛、文天祥、于謙等愛國英雄深懷景仰、立志倣傚……
年少的飽讀詩書、父母言傳身教的美德、勵精圖治的足跡,讓林則徐成為了功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世人景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