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是否有戰勝的可能?

  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不得已與英國等在南京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這一場戰役西方列強用船堅利炮打破了清廷的國門,為此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去太廟哭了一場,就是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皇帝是否意識到了鴉片戰爭的結束遠遠還不是結束。但是當時朝中已經有了一種聲音,提到了林則徐。他們認為如果是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斷然不會落到如此地步。那麼歷史真的存在這種可能嗎?如果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沒有被罷官,那麼他真的可以力挽狂瀾,大清真的有可能在鴉片戰爭中取勝嗎?

  一、林則徐政績斐然但並不懂兵機,也不瞭解英國的實力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林則徐的歷史地位和斐然的政績。林則徐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兩湖地區大力禁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他在上書中痛心疾首的寫道「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此言可畏一針見血,道光皇帝也看出了鴉片的危害,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煙患最嚴重的廣大地區禁煙。最終林則徐在虎門將收繳來的大批鴉片全部銷毀,在這方面林則徐民族英雄的稱謂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林則徐也有自己的缺點。林則徐和當時和很多官員一樣,也不瞭解英國的具體實力,甚至連基本情況也不瞭解。林則徐曾經對洋人有過這樣的描述「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可見當時林則徐也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夢中。此外林則徐從中進士入朝為官就一直是文官,從來沒有過指揮軍隊的經驗,如果真的由林則徐指揮清軍,結果應該也不會比那些將軍們強多少。

  此外,當時的整個官場已經十分的糜爛;而林則徐與他們格格不入,從政一直雷厲風行。廣東的各級官員與那些鴉片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利益關係,林則徐的禁煙使他們斷了很大一筆財路。林則徐在禁煙期間就發現這些人處處掣肘,命令下來的任務一直都是陰奉陽違,這樣的官場在鴉片戰爭期間也很難做到政令統一。

如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是否有戰勝的可能?

  二、清軍遠非昔日之力,裝備與入關之時並沒有多少進步

  不得不說清軍在入關之初,確實是一支虎狼之師。但是在經過了100多年的太平歲月之後,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從嘉慶時期的白蓮教大起義中就可以看出清軍早已不復入關時的英武。又過了30多年,清軍的戰鬥力也就更低了。清軍中的主力綠營兵中也有很多士兵吸食鴉片,甚至還有軍官出售鴉片。至於當年的滿洲八旗,現在已經成了紈褲子弟的代名詞;騎兵沒有馬,水軍不會水,連基本的操練也沒有參加過。

  在指揮層面,清軍將領根本就不知道對手到底是什麼水平,一直以為還是那些蠻夷小邦。英軍艦隊進入長江以後,一位清軍將領竟然還異想天開,要倣傚周瑜赤壁之戰的戰術,用火船去燒英國軍艦,估計他完全是按照《三國演義》在打仗。另一位從福建前來增援的將領更是離譜,他為了能夠使士兵能夠與英軍展開白刃格鬥,還特意選拔了500名籐牌兵。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清軍裝備相比100年前並沒有多少進步,仍然使用著刀叉劍戟,最多配備一些已經過時的鳥銃。

  三、英國早已把中國看透了,英軍裝備也遠非清軍可比

  早在乾隆末年,英國就派出馬嘎爾尼率團前來祝賀乾隆大皇帝的80聖壽,除了請求通商的要求以外,看清中國的虛實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到達中國的馬嘎爾尼為看到的一切大吃一驚,原來為了展示清軍的雄壯,乾隆皇帝命令沿途的清軍加緊操練、穿戴整齊。不過,馬嘎爾尼認為這些人遠不是英軍的對手。此外,在帶來的禮品中,包括乾隆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只對那些各式各樣的鐘錶感興趣,而對英國最新的槍械和戰艦模型不屑一顧。馬嘎爾尼在對英國國王的報告中寫道「只需要帝國幾艘三桅戰艦,就可以吹灰其整個海岸水師」。

  從兩軍海上力量的對比來看,清朝水師最大的戰艦排水量也沒有超過400噸(想想大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的6000噸巨艦),最多只能安裝11門火炮,而且這種戰艦的數量還不多。而英軍的戰艦普遍都在1500噸以上,最小的戰艦也能安裝20門火炮,簽訂《南京條約》的那艘康華麗號竟能攜帶74門火炮。可見兩軍的差距有多大。陸軍對比上,清軍同樣要被暴打。英軍裝備的步槍在射程、射速和精度上的具有極大的優勢,作戰效能是清軍鳥銃的2倍以上。

  通過以上的這些對比,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發現,長久的禁海,閉關鎖國政策只是自我欺騙,當時的大清已經不復大唐時萬朝來賀的世界地位了。在鴉片戰爭時,即便林則徐沒有被罷官,僅憑他一人之力是難以挽救秦王朝的命運的。而且清廷當時會出現這種聲音,不過是覺得自己還有一戰的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後太多了,才會在幾年後再次遭遇一次鴉片戰爭。

  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廷戰敗,不得已與英國等在南京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這一場戰役西方列強用船堅利炮打破了清廷的國門,為此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去太廟哭了一場,就是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皇帝是否意識到了鴉片戰爭的結束遠遠還不是結束。但是當時朝中已經有了一種聲音,提到了林則徐。他們認為如果是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斷然不會落到如此地步。那麼歷史真的存在這種可能嗎?如果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林則徐沒有被罷官,那麼他真的可以力挽狂瀾,大清真的有可能在鴉片戰爭中取勝嗎?

  一、林則徐政績斐然但並不懂兵機,也不瞭解英國的實力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林則徐的歷史地位和斐然的政績。林則徐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兩湖地區大力禁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他在上書中痛心疾首的寫道「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此言可畏一針見血,道光皇帝也看出了鴉片的危害,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煙患最嚴重的廣大地區禁煙。最終林則徐在虎門將收繳來的大批鴉片全部銷毀,在這方面林則徐民族英雄的稱謂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林則徐也有自己的缺點。林則徐和當時和很多官員一樣,也不瞭解英國的具體實力,甚至連基本情況也不瞭解。林則徐曾經對洋人有過這樣的描述「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可見當時林則徐也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夢中。此外林則徐從中進士入朝為官就一直是文官,從來沒有過指揮軍隊的經驗,如果真的由林則徐指揮清軍,結果應該也不會比那些將軍們強多少。

  此外,當時的整個官場已經十分的糜爛;而林則徐與他們格格不入,從政一直雷厲風行。廣東的各級官員與那些鴉片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利益關係,林則徐的禁煙使他們斷了很大一筆財路。林則徐在禁煙期間就發現這些人處處掣肘,命令下來的任務一直都是陰奉陽違,這樣的官場在鴉片戰爭期間也很難做到政令統一。

如林則徐來指揮鴉片戰爭大清是否有戰勝的可能?

  二、清軍遠非昔日之力,裝備與入關之時並沒有多少進步

  不得不說清軍在入關之初,確實是一支虎狼之師。但是在經過了100多年的太平歲月之後,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滑。從嘉慶時期的白蓮教大起義中就可以看出清軍早已不復入關時的英武。又過了30多年,清軍的戰鬥力也就更低了。清軍中的主力綠營兵中也有很多士兵吸食鴉片,甚至還有軍官出售鴉片。至於當年的滿洲八旗,現在已經成了紈褲子弟的代名詞;騎兵沒有馬,水軍不會水,連基本的操練也沒有參加過。

  在指揮層面,清軍將領根本就不知道對手到底是什麼水平,一直以為還是那些蠻夷小邦。英軍艦隊進入長江以後,一位清軍將領竟然還異想天開,要倣傚周瑜赤壁之戰的戰術,用火船去燒英國軍艦,估計他完全是按照《三國演義》在打仗。另一位從福建前來增援的將領更是離譜,他為了能夠使士兵能夠與英軍展開白刃格鬥,還特意選拔了500名籐牌兵。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清軍裝備相比100年前並沒有多少進步,仍然使用著刀叉劍戟,最多配備一些已經過時的鳥銃。

  三、英國早已把中國看透了,英軍裝備也遠非清軍可比

  早在乾隆末年,英國就派出馬嘎爾尼率團前來祝賀乾隆大皇帝的80聖壽,除了請求通商的要求以外,看清中國的虛實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到達中國的馬嘎爾尼為看到的一切大吃一驚,原來為了展示清軍的雄壯,乾隆皇帝命令沿途的清軍加緊操練、穿戴整齊。不過,馬嘎爾尼認為這些人遠不是英軍的對手。此外,在帶來的禮品中,包括乾隆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只對那些各式各樣的鐘錶感興趣,而對英國最新的槍械和戰艦模型不屑一顧。馬嘎爾尼在對英國國王的報告中寫道「只需要帝國幾艘三桅戰艦,就可以吹灰其整個海岸水師」。

  從兩軍海上力量的對比來看,清朝水師最大的戰艦排水量也沒有超過400噸(想想大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的6000噸巨艦),最多只能安裝11門火炮,而且這種戰艦的數量還不多。而英軍的戰艦普遍都在1500噸以上,最小的戰艦也能安裝20門火炮,簽訂《南京條約》的那艘康華麗號竟能攜帶74門火炮。可見兩軍的差距有多大。陸軍對比上,清軍同樣要被暴打。英軍裝備的步槍在射程、射速和精度上的具有極大的優勢,作戰效能是清軍鳥銃的2倍以上。

  通過以上的這些對比,其實可以很明顯的發現,長久的禁海,閉關鎖國政策只是自我欺騙,當時的大清已經不復大唐時萬朝來賀的世界地位了。在鴉片戰爭時,即便林則徐沒有被罷官,僅憑他一人之力是難以挽救秦王朝的命運的。而且清廷當時會出現這種聲音,不過是覺得自己還有一戰的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後太多了,才會在幾年後再次遭遇一次鴉片戰爭。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