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11月22日,廣西道上,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赴任,日夜兼行百餘里,至廣東潮州普寧,不幸突然死亡。
林則徐的死訊傳到北京,咸豐皇帝特別頒發了《御祭文》和《御賜碑文》,盛讚林則徐一生的業績。他的死也引起了封建地主階級士大夫極大的震動,紛紛以詩文和輓聯等形式來悼念這位偉人:痛惜林文忠,將星隕閩漳。
天若遺此老,鼠賊安足當!
千古英雄皆墮淚,四方婦孺盡知名。
林則徐的死使朝野如此哀悼和重視,乃是由於他不僅在帝國主義列強侵入我國大門時,第一個奮起組織抵抗,堅持嚴禁鴉片,懲辦走私活動,從而揭開了近代中國反侵略鬥爭的序幕;而且他為反抗外國列強,挽救民族危機,不囿於傳統舊習,放眼世界,探求新知;同時他又比較注意發展生產和關心民生疾苦。無論在整頓河工、興修水利、救災放賑,還是在查禁鴉片、改革財政等方面都表現了傑出的才幹。
這樣一位既幹練又愛國的邊疆大員在奉旨赴任途中突然亡故,這就不能不使人們產生種種的猜疑和傳說,所以對於林則徐的死因,前人或後人都有各種記載和傳說。前人的記載就有多說。
一說認為林則徐是在赴任途中病死。如《清史稿》本傳說:林則徐“行次潮州,病卒”。又施鴻保的《閩雜記》卷四,對於林則徐死亡前夕情況有較詳細的記載:“公患痔漏久,體已贏,至是力疾起行,十一日抵潮州,復患痢,潮守劉晉請暫留養疾,不可。次日遂薨於普寧行館。”一般官方記載都持此說。
另一說則謂林則徐系洋商買通廚人投毒謀害致死。張幼珊的《果庵隨筆》謂:“禁煙事起,廣州之十三行食夷利者,恨林公則徐刺骨,……後公再起督師粵西,彼輩懼其重來,將大不利,則又預以重金賄其廚人某,謀施毒。公次潮陽(按應為普寧),廚人進糜,而又巴豆投之。巴豆能洩瀉,因病洩不已,委頓而卒。或勸其公子窮究其事,清例,凡毒死者,須開棺驗視。家人忍而不請。其是疆吏雖微有所聞,亦不欲多事。“又廣東《東莞縣志。逸事余錄》所載內容與上述基本相同,但是卻直接指出謀害者乃是廣東十三洋行總商伍氏(指伍紹榮)。因伍氏曾被林則徐在查禁鴉片時鎖拿於越華書院,故而忌恨在心,這次又聞林則徐起任廣西巡撫,伍氏憂其再次復職督撫廣東,特遣派親信攜巨款賄賂林的廚師,用夷藥投入食品中,致使林則徐一路上洩瀉不止,終於委頓而死。另有一個叫平如衡的在《林則徐家書。著者小史》中則說是”被奸徒以黃蠟毒死者“。
近人則依據前人的有關材料和新發現的記載,加以排比考證,提出了幾種不同看法。有人根據林則徐在臨死時曾三呼“星斗南”的說法,認為“星斗南”者,就是指洋商聚居之地的“新豆欄”。近人王逸塘的《今傳是樓詩話》引錄張之洞族孫張祖繼詩集《民詩草》中《拜林文忠小像》的自注說:“新豆欄,廣東要地。公臨歿呼之,人訛為星斗南。孝達公蒞此,始悟其語。”對此,《林則徐傳》的作者楊國楨則進一步考證,認為林則徐臨死大呼的“星斗南”,系指當時洋商聚居之地“新豆欄”,而福建方言“星斗南”與“新豆欄”的發音相同,由此說明林則徐在臨死時已發覺自己受洋商所害,所以連呼“新豆欄”。
近年來又有人不同意上述說法,他們根據新近發現的林則徐《訃文》和林則徐之子林汝舟《致陳子茂書》等材料,認為林則徐的死因不是被毒死也並不只是腹瀉。自11月12日至15日,林則徐一直在趕路,沒有服藥,所以吐瀉情況已很嚴重。15、16日服用“中和之劑”後,吐瀉情況有所好轉,但林則徐抱病繼續日夜兼程,辛勞顛簸,身體得不到休息,病情則轉為“胸次結脹”、“痰喘發厥”,引發了心肺舊疾,以致“兩脈俱空,上喘下墜”,“喘急愈甚”。在元氣大虧,脾胃虛寒的情況下,醫生卻又“投以參桂重劑”、“連進葠劑”,結果藥力未及奏效,反使喘咳增加,舌蹇氣促,加上他已是66歲高齡之人,經不起路途顛簸,終致無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