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到底有沒有投降

  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殉國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到底有沒有投降一事,目前仍存在爭議。忠心為國的丁汝昌是在待援無望的情況下自殺的,之前他也曾英勇的抵禦敵軍進攻十多次。自儘是為保全更多的下屬。

  丁汝昌殉國後,牛昶昺、程璧光與日軍簽署《威海降約》。根據日軍保存的據稱是丁汝昌手書的兩封降書,丁汝昌被清政府當成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罪人。朝廷不但沒有任何撫恤,反而下令在他的棺材上加三道銅箍捆鎖,棺材和銅箍均以黑漆塗之,以示戴罪,並磚丘於其原籍村頭,不得下葬。那麼,丁汝昌到底有沒有寫這兩封降書呢?

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到底有沒有投降.jpg

  不想:

  沒有投降的主觀意願

  1895年農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勸降信。丁汝昌未作任何答覆,將勸降信轉寄給李鴻章,表示絕不降敵,誓死作戰到底。此後數日內,威海衛陸地炮台全失,劉公島成為孤島。

  此時,丁汝昌已為自己打造好棺材,決心“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早在豐島海戰後,丁汝昌便做好了與敵決一死戰的準備,他命令各艦僅留一艘舢板,可燃物品、裝備一律拆除。這種破釜沉舟的表現,足以證明丁汝昌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沒有投降的主觀理由。

  在困守劉公島的過程中,丁汝昌先在“定遠”上主持作戰,“定遠”被魚雷擊中後,他又轉移至“鎮遠”繼續指揮。2月9日,冒著日軍彈雨,丁汝昌登上“靖遠”,站在艦首主炮炮位旁親自督戰。“靖遠”被擊沉後丁汝昌落水,被屬下的蚊子船救起後,丁汝昌非但沒有僥倖,反而涕淚橫流歎道:“天使我不獲陣歿也!”由此可見,丁汝昌作為統帥,不但不怕死,甚至身先士卒主動求死,以提振全軍士氣。

  不能:會給清流言官落下口實

  另一方面,丁汝昌所處的境地也使得他不能投降。作為一名從舊式陸軍成長起來的海軍統帥,丁汝昌的能力向來受到質疑。在甲午戰前,朝廷言官便彈劾他,甚至污蔑他暈船,“一登兵輪,即患頭暈”。

  而實際情況是,丁汝昌是好學之人,深知自己的不足後,不但主動學習英語,赴英國接艦期間還受過英國女王接見。同北洋海軍其他官兵一樣,丁汝昌大部分時間也是在海上生活,即使暈船,也早就克服了。大東溝海戰失利後,丁汝昌受到更為激烈的彈劾。朝廷言官罔顧事實,要求罷黜丁汝昌甚至誅殺問罪。

  1894年11月26日,光緒帝下旨:“丁汝昌著即革職,仍暫留本任,嚴防各海口,以觀後效。”皇帝的諭旨使清流黨劾奏丁汝昌的膽子更大,第二天,又有60多位御史言官上書,集體要求誅殺丁汝昌。他們還慫恿皇帝:“事宜密速,以防該提督線索潛通,預謀逃叛。”

  皇帝下旨後的第三天,山東巡撫李秉衡又密陳奏折稱,不立即誅殺一兩名海軍主將,不足以震懾軍心。在朝廷言官的屢次彈劾後,光緒帝認為丁汝昌“實屬恇怯無能,罪無可逭”,要拿其到刑部治罪,在李鴻章和北洋海軍將士的苦諫下,光緒帝才又降旨,令丁汝昌戴罪督陣。“俟經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瀆請。”

  此時此景,丁汝昌內外交困,心情悲涼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力戰到最後一刻。

  無奈:一身報國恐拖累萬人

  威海衛陸地炮台被日軍佔領,“定遠”遭日軍魚雷擊中擱淺後,劉公島上的形勢更加惡劣。1895年2月8日,一些海軍官兵離艦上岸,大批陸軍也離開炮台職守,島上發生了嘩變。這些嘩變官兵連同島上百姓千人來到海軍公所門前,“哀求生路”。丁汝昌曉以大義,勉為固守,向軍民承諾:“若十七日(即公歷2月11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至此,丁汝昌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2月11日期限很快就到了,援兵卻一個沒來。丁汝昌為防軍艦資敵,下令炸沉“鎮遠”,結果“眾水手只顧苦求,無人動手。”此時,劉公島已處於不可控的狀態。2月12日凌晨,丁汝昌給李鴻章發了最後一封電報:“吾雖決意與艦同歸於盡,然人心潰亂,大勢已去矣。”之後,丁汝昌仰藥殉國。

  丁汝昌死後,牛昶昺、程璧光等人拿著以丁汝昌名義寫就的降書與日軍接觸,最終簽訂《威海降約》。出於對丁汝昌的尊重,日軍沒有對劉公島上的殘軍大開殺戒,而是將他們遣返回鄉。關於降書是否為丁汝昌所寫的問題,學界向來有爭議。威海本地學者孫建軍分析了署名為丁汝昌的兩封降書,又對比了牛昶昺致伊東祐亨的兩封信,最終從筆跡上認定,四封信出自同一人之手,從而提出降書並非丁汝昌所為的觀點。

  按照一般的邏輯,如果投降,那麼這個人必定是求生,而不會再喝下毒藥,做出降而復死的舉動。海軍史專家陳悅認為,丁汝昌抱著必死之信念是無須爭辯的。但如果不作任何交代,一死固然一了百了,日軍卻未必會放過島上軍民。所以,為換來島上數千軍民生命,丁汝昌寧願捨棄個人和家族名譽,選擇更忍辱負重的結局,這就是他所說的“屆時自有生路”。從這個角度看,丁汝昌的形象反而更加磊落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