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的兵力如何呢 三藩之亂的原因

  三藩之亂中,三藩和清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八年的對峙中,消耗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三藩之亂兵力的對比,現在已經沒有一個明確的史料。但是從清史以及地方史記中,依然能看出不少端倪。

  

《康熙王朝》中平定三藩的劇情

  在三藩之亂開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調集了7萬軍隊。這些軍隊,包括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的兵馬。因為當時的清廷還不知道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下降,因此對於吳三桂的叛亂並沒有太大的重視,最終導致了三藩之亂前期的失敗。清廷不知道,吳三桂在長沙、萍鄉等地這些地方,就有7.3萬軍隊。吳三桂手下的將領王屏藩進攻丙北的漢軍就有2萬人以上,足見吳三桂兵力的可怕。不止如此,當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叛清朝以後,吳三桂的實力就更加的強大。吳三桂只是三藩中的一番,實際兵力已經超過了十萬。

  三藩之二的耿精忠手下有15萬軍隊,包括程風手下7萬和郭應輔手下的8萬人;尚之信手下也有10萬人以上。因此,三藩之亂三藩兵力已經達到了35萬以上。清政府在戰爭初期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雖然清政府當時在全國有四十五萬軍隊,但是由於中國太大,再除去保護京城的11萬人,能作戰的部隊也只有30萬左右。這三十萬,分散在全國各地。實際參加叛亂的清軍,只有15萬左右。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卻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通過對三藩之亂兵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即使三藩佔據了兵力上的優勢,但是若沒有人民的支持,最終還是會失敗。

  三藩之亂的原因是怎麼回事

  三藩之亂是清朝內部的一次大內亂,同時也是聖君康熙大顯身手的一次戰爭。那麼三藩之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三藩之亂的地圖

  三藩之亂的地圖

  三藩之亂,從本質來說,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在滿族剛剛入關的時候,實力並不強大。尤其是政治實力。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對於一個泱泱大國,並沒有什麼統治經驗。尤其是漢人的統治方式,滿人必須適應和學習,這樣才能在這個古老的帝國生存。基於這一點,滿清的最高統治者,就不得不拿出部分權力,與漢人中的地主階級分享。三藩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攻打天下的時候,滿清貴族願意和他們共同分享權力。

  但是等到天下平定的時候,權力的相等性卻導致了一個很重要的矛盾。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由於事先除了在名份上有高低之分外,權力的相等性使得中央王朝倍感威脅,不得不時時注意這些「漢人功臣」的動向。

  除了這一點,民族矛盾也是三藩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滿族和漢族之間,由於兩者交融時間並不是很長,再加上滿人在入侵之時,製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屠殺。使得南方的漢人對滿人的憎惡情緒很大。滿漢不平等的現狀,也使得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三藩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吳三桂的野心擴大,想與清王朝平分天下,而康熙的一紙撤藩詔書,拉開了這一場大戰的序幕。

  對於三藩之亂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很多種分析,但是終歸一點,三藩之亂,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最大的一次內戰。

  三藩之亂八旗軍戰鬥力到底怎麼樣

  三藩之亂八旗軍戰鬥力,已經沒有像清軍入關時那樣強悍了。三藩之亂,清軍的主要兵員,以漢人為主。

  

三藩之亂中的清軍

  三藩之亂中的清軍

  三藩之亂發生在1673年,而清軍入關在1644年,清軍結束明朝戰爭大概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等到三藩之亂爆發之時,八旗軍已經近十年沒有戰鬥力。這一點不是最致命的,沒有戰鬥,但是起碼還有戰鬥經驗。最致命的是安逸,清軍入關以後,改變了原有馬上民族的生活習性,不再為生存而奮鬥。安逸享受的生活將八旗軍的心性給腐化了。原本的馬上民族,逐漸變成射箭虛發、馳馬最底的可笑現象。

  在三藩之亂初期,清軍東征西討,兵力卻捉襟見肘。當年入關時以一敵十的戰鬥力。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清政府損失了大片的土地。不僅士兵戰力全無,連八旗軍的主帥也毫無謀略。被漢軍統帥打得七零八落,清政府的統治也陷入了危機。

  此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不再是清軍的利器,馬背上的民族,被農耕文明的安逸所改變。八旗軍,這支曾經緊靠不到十萬兵力的軍隊,打敗了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軍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不到20年時間裡,八旗軍已經不是漢軍的對手了。無奈之下,康熙皇帝重用漢軍,將漢將提拔到一個新的高度。王輔臣等一系列漢將成為清軍前線的主力。最終清軍評定了三藩之亂。

  通過三藩之亂八旗軍的戰鬥力分析,可以推出一個結論,腐敗必定失敗。

  三藩之亂中岳州之戰是怎麼樣

  岳州之戰,始於康熙十三年,終於康熙十八年,為三藩之亂時期在清朝和吳周間的一場戰役,三藩之亂岳州之戰具體如何?

  

岳州之戰的劇照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貝勒尚善作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軍赴岳州。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領軍隊向岳州進發。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吳軍防守堅固,康熙帝又諭尼雅翰部奔赴江西,會合他部,夾攻岳州。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後,遷延不動。十二月,康熙帝命定遠平寇大將軍岳樂自江西攻長沙,以夾攻岳州。岳樂則主張先定江西,後攻長沙。

  中期自1675年正月始,清廷採納諸貝勒之見,命暫停攻岳州。1676年3月,岳樂率部包圍長沙,並頓兵城下。尚善亦命其所部水師於洞庭湖擊敗吳軍,攻取君山,逼近岳州。然之後尚善未作積極行動。1676年至1678年,雙方戰鬥日趨激烈,尤其為康熙十七年上半年。清軍連奪茶陵等十二座縣城,又奪平江、湘陰。

  1678年3月,數萬兵力由永興北上直取耒陽,進逼衡州。在實行軍事進攻的同時,清軍不斷展開政治攻勢,增大了吳軍內部離心力,吳軍大將林興珠等人先後投降清軍。在戰爭後期,1678年,康熙帝詔責尚善,以岳樂統軍取岳州。後叛軍杜輝等來犯,尚善遣軍迎擊,在洞庭湖打敗叛軍,杜輝敗走。一月後尚善卒於軍,同月,吳三桂病死。9月11日,康熙帝命急取岳州。1679年正月十八日,王度沖、陳珀等各以其舟師降。同時,吳應麒收殘卒,挾輜重,潰圍奔長沙。於是清軍收復岳州。之後清軍直下湖南,繼而長沙被攻克。

  三藩之亂岳州之戰作為吳三桂政權生死存亡之關鍵戰役,改變了之後歷史的進程。

  康熙如何平定三藩之亂的

  康熙平三藩之亂在歷史上也可謂是赫赫有名。面對三藩之變亂,康熙迅速而果斷地採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在吳三桂舉起叛旗之後,康熙立即在全國範圍之內公佈其罪狀,處死其在京之子,並且停撤尚、耿二藩,對於精忠在京諸弟,仍處寬容措施。此後,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一一反清,康熙始終進行招撫,稱其變亂為「無知被惑」,表白說自己絕不是食言,會保持對他們的態度。第二,在軍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準確與周密的作戰計畫。在一方面,他派遣將士分赴常德、四川、荊州、安慶,以阻截吳軍以及割斷吳、耿聯繫;在另一方面,他積極部署後方,以山東兗州、山西太原為後方軍隊的集中點。變亂發生後,吳軍來勢兇猛,迅速攻陷岳州、衡陽等地。後耿精忠據福建反清,繼而陝西提督王輔臣亦在吳三桂的誘引之下反清,佔領平涼,和進攻四川的吳將王屏藩互相呼應。數月之間,陝、甘、川、湘、黔等省均為吳軍控制。吳三桂自然被勝利沖昏頭腦。自以為用兵之術天下無雙,企圖開始壓迫康熙和談。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詐心理,不但不為所動,還積極備戰。首先,命清軍挺進岳州,展開直接進攻。其次,在慰勉王輔臣失敗之後,進軍平涼,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聲援,逃往漢中。最後,得知吳三桂「謀結青海多爾濟」之企圖,康熙立即命張勇屯甘州防禦,使青海與碩特各部「歸故巢」。自此,清廷大體平定陝甘,以致吳三桂陰謀徹底破產。後於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復。康熙十五年五月,清軍又攻取了廣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於清鎮南將軍莽依圖之進攻以及吳三桂逼迫助餉之下,尚之信走投無路,只能降清。之後,吳三桂只餘四省,府庫空虛。而且,吳軍橫徵暴斂,使人民怨聲載道,眾叛親離。為維繫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於衡陽稱帝,國號「周」。八月,清軍壓境,吳氣絕而亡。清軍於十八年初先後攻佔長沙、衡陽。十九年正月,清軍提督攻克成都。二十年十月,昆明城下,清軍大獲全勝。三桂孫世璠自殺,餘黨被活捉,械送北京而處以磔刑。至此,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清廷取得最後勝利。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到底有多少兵馬

  「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一直受到史學界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充足的證據來證明。人云亦云,以下就是我對「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多少兵馬」這個問題的看法。

  

  電視劇《康熙王朝》關於三藩之亂的劇情

  從官方的數據上來說,吳三桂當時有5萬多兵馬。其中包括了五十三佐領,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安撫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個人被提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大大增強。

  根據當時的騎兵和綠營兵的編制,吳三桂有綠營兵四鎮十營6按。根據規定藩屬五丁出一甲,甲200設一佐領。吳三桂十營,每個營有官兵1200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團。「鎮」包括步兵和守兵,每一個鎮有人數2400人,一共是9600人。再加上其他部隊,吳三桂在冊的正規軍就已經達到了32200人。再加上三藩之亂前吳三桂招兵買馬,快速擴充軍事實力。在三藩之亂的前期,吳三桂的兵馬將朝廷的正規軍打的丟盔棄甲。這說明吳三桂的實力很強。僅靠這些部隊是支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再加上五丁出一甲的方式計算,吳三桂的甲兵也有大約兩萬人左右。總體來說,吳三桂如沒有大約7到8萬的兵力,是絕對不敢向清王朝宣戰的。

  但是無論吳三桂的兵馬再多,處於國運上升期的清王朝,依然能被歷史所眷顧,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隨機文章: